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透彻的华为造车分析,从《华为基本法》解读华为汽车思路,决策逻辑可能有问题

2023-04-05 09:59 作者:电动汽车叨逼叨  | 我要投稿

要分析这个话题,有几个关键问题要搞明白:

  • 为什么会有造不造车之争?

  • 为什么最高决策层决定不造车?

  • 上一个问题的逻辑成不成立?

  • 最终到底会不会造车?

一个一个来分析,分析完后问题就很清楚了。

1,为什么会有造不造车之争?

答:因为最高层有路线争论,最主要是以余承东为主的“造车派”和其他高层包括任正非在内的“不造车派”,这个分歧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了。因为华为的决策机制是“我们遵循民主决策,权威管理的原则”。所以余承东也只能认。

2,为什么最高决策层决定不造车?

答:分析这个问题,最好的角度是《华为基本法》,我列几条原文:

“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

“华为以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为己任”

“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最后一点借任总自己的解释展开说一下

任正非对此专门做了说明:

我们决心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把自己的目标定位成一个设备供应商,就是要破釜沉舟,把危机意识和压力传递给每一个员工。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进入信息服务业有什么坏处呢? 自己运营的网络,卖自己的产品时内部就没有压力,对优良服务是企业生命的理解也会淡化,有问题也会推诿,这样是必死无疑了。在国外我们经常碰到参与电信私营化的机会,我们均没有参加。当然我们不参加,以后卖设备会比现在还困难得多,这迫使我们必须把产品的性能做到最好,质量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否则就很难销售。这是欲生先置于死地,也许会把我们逼成一流的设备供应商。

我对不造车原因分析是以下几点:

要结合上面提到的三条《华为基本法力的内容》来思考

华为基本法第一条就说自己的使命是服务顾客实现顾客的梦想,出发点就是背后支持者的角色,想做行业最有力的技术赋能者;

只有服务最广大的行业用户,才能真正实现基本法中“以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为己任”的目标,如果什么都自己下场,结果就是行业对手越来越少,华为越来越大,行业活力越来越低;

从企业经营角度,自己全链条造车,对内部研发来说也就没有了压力。由于品牌影响力,产品销量很高,卖配件和自动驾驶给自己的品牌,都没有竞争压力了,组织活力下降,长期来看关乎企业生命。也违背了基本法精神。

造不造车也根本不是制裁的问题,华为已经被制裁到极限了,而且电动车能被制裁的地方也不多。

3,上一个问题的逻辑成不成立?

答:有人会以华为造手机来反驳上述提到《华为基本法》条款与精神。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华为手机起步于2003年,当年的手机本质不是电子产品,而是类似通信基站一样的管道性设备,核心还是通话服务。后来行业发展和变化超出了所有人预期,但严格意义上没有违背华为“不进入信息服务业”的基本法。因为手机的本质还是设备,核心的价值与服务还是里面装的APP。

上一个问题分析的不造车原因,整体上看没有任何问题,但缺失了对行业差异与变化的认知与理解!!!

通信产业基础设备远离消费者,功能差异小,客户更关注性价比、效率、质量等。任何产业越远离消费者客户越关注前面这几项,越靠近消费者综合体验要求更高,复杂度更高,对企业的能力要求更高;

汽车离消费者更近,比手机更进一步,手机的大部分功能还是承载其它服务,服务的提供还是APP,而汽车就是服务本身,包含了自动驾驶。

从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看,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原因前面两点),头部企业核心硬件和软件都在自研(电池偏特殊但也有趋势),对供应商的角色的需求撑不起华为这样巨头的存在,也撑不起华为的理想,更多是细分小而美。也就是说,汽车行业越来越倾向于只有两端:车厂和消费者;

以上分析也是汽车行业集中度可能会高于手机的主要逻辑,由于上面说到的产品特性,将来消费者对汽车差异的容忍度会远小于手机差异的容忍度,因为手机核心服务还是在于APP,而汽车就是车子硬件本身;

自动驾驶能否脱离于硬件独立供应?不能,因为自动驾驶首先是高度依赖硬件的,比如摄像头数量、雷达等(不同于拍照软件只需要一个能用的摄像头就行),软硬结合如果两个团队就会造成过多的磨合沟通成本,效率极低。其次自动驾驶研发对能力要求极高,远不是非顶尖组织能完成的;

所以,未来的汽车行业是对企业能力要求最高的行业之一,远超过手机,只有少数顶尖组织能够存活且提供顶尖的产品。(这个趋势随着自动驾驶和行业发展会越来越呈现);

所以汽车行业除了电池,只会有相对小而美或者不是很重要的供应商存在,没有华为假设的技术赋能角色的角色。甚至夸张一点说,不会有任何一家需要别人提供核心配件(包括软件)的组装汽车厂能活下去。

很明显昨天余承东的发言,是看到且思考清楚我上面提到的逻辑的。

4,最终到底会不会造车?

答:这个问题我没法给出明确回答。汽车行业和通信行业的逻辑完全不同了,思考的出发点需要调整。华为会明白,他们目前的思路无法实现自己在基本法中对自己的要求。我更倾向于华为会造车,行业特性要求必须以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华为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智选模式也不行,满足不了“我们的生产战略是在超大规模销售的基础上建立敏捷生产体系”的华为基本法要求。

要么打破不造车承诺,要么退出行业竞争,没有第三条路。2年内必须决策,超过时间没机会了,商业投入无法闭环不可能一直烧钱。


结尾语:

我希望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把关注点放在问题本身和逻辑的讨论上,而不是质疑我有什么资格评价华为公司的决策和思考。每个人都有分析发表观点的权利,每个组织也都有盲点和局限。华为不是神,任正非也不是神,尽管我认为任正非可能是中国企业家里最顶尖的,甚至不用加之一。

最透彻的华为造车分析,从《华为基本法》解读华为汽车思路,决策逻辑可能有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