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属于自己-Elisabeth音乐剧伊丽莎白译配&讨论(Ich gehör nur mir)
为什么突然发这首歌的译配?因为又改了句词。这首歌是18年夏天翻的,之后一共改了三次共四句词,分别在19年、21年6月和12月。因此某个无法share给大家的初版demo、演出版和录音室版正好用了三个version的词,也是很奇妙了。这一版终于成功将我心心念念的Ich möchte auf's Eis gehn und selbst sehn wie lang's mich hält(我想踏上冰面,亲自试试它能支撑我多久)给塞了进去,还夹带了一些私货ww

我不愿被阻碍 用服从讨来青睐
我不愿垂下头 任人生被人安排
别忘记我从不属于你 我只属于自己
我想在钢丝上 俯瞰遥远的世界
我想要去试探 冬天脆弱的冰面
这一切无须你的允许 我属于自己
你的那些抱怨和所谓规劝 我一概都置之不理
若你逼我改变我必将走远 像鸟飞向海天之际
若我要摘星星 我不用你的殷勤
我存在的意义 只在于成为自己
历尽艰辛绝不会放弃: 我只属于自己
我不愿被利用 去满足谁的期待
我不愿被注目 人群让我不自在
我多想从人海中逃离 我只属于自己
若你怕我离开 不希望孤单 就别把我抓得太紧
若我想要离开 你只能看见 我独自地飞向天际
我陪伴你度过 每一段坎坷艰难
我快乐你所乐 我悲伤你的悲伤
给我保护或诅咒 但我不会被左右 我只属于自己

关于“俯瞰遥远的世界”
我一直认为茜茜追求的自由并不应该是大多数人艳羡的对象。对她来说自由不是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她在意的不是飞得多高、看过多美的景色。她的自由是内向的、收敛的、自我的,是“一切都按我自己的意愿”:走钢丝、踩薄冰、逃离他人目光都不算是世俗意义上值得称道乃至欣赏的事情,只透露出一股“危险又怎样,傻又怎样,反正我乐意”的气质。在看完全剧,尤其是有了《梦与现实间》的补充后,可以注意到这首歌举的所有意象都不(至少)是积极的,且有不少在后面的歌曲中再次出现时发展出了让人不安的寓意:走钢丝和踏上冰面是自由但也是危险的;鸟飞向大海就要独自面对风暴(梦与现实间继续发展了这一意象);逃离大众的视线难免陷入离群索居的孤独:“自我的两面性”的主题在《我属于自己》里冒了个头,且大致上是积极的、振奋的,但经过《一无所有》、《和你一样(重奏)》等歌的发展后,在《梦与现实间》展现出了它令人绝望的另一面:Ich sehn mich nach Einsamkeit und will nicht einsam sein; Ich such nach Sicherheit und will das Wagnis(我渴望孤独却又不希望孤单;我寻求安全又向往危险)。坚持自我必然导向这样的矛盾,茜茜在张力拉扯之下彻底变得厌世,这个曾经为了追求独立“像鸟飞向大海”的人的结局是:Frei und stolz wie eine Möwe hoch überm Meer, Schweb ich allein dem Sturm entgegen(自由又骄傲,像海鸥一样高高盘旋海上,独自向着风暴)。
而走钢丝也是一个能很好地反应茜茜心境转变的主题。之后发《一无所有》(Gar nichts)的时候会顺便写一篇《从马戏团到疯人院》的文章更详细地阐述(开始挖坑x
通过“俯瞰遥远的世界”,我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这样的:第一遍听到这首歌的观众只会从字面上把它当做是在描述马戏团走钢丝,“遥远”是形象地写钢丝之高(无论是客观事实还是心理作用),而重复观看的观众能从“俯瞰”和“遥远的世界”里察觉到追求自我与避世弃俗之间的必然联系,尽管这时的茜茜凭着她年轻的生命力,把这个场景想象得充满着理想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