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人物——朱世赫

随着乒乓球器材和技术的发展,上旋对抗成为乒坛的主流,而削球打法则告别了往日的辉煌,逐渐边缘化。进入新世纪之后这样的趋势有增无减。就在削球打法日益凋敝的时刻,朱世赫扛起了削球的大旗,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跻身国际乒坛顶尖选手之列,被誉为“世界第一削”。
朱世赫(应作“朱世爀”,早年翻译错误,后来就将错就错了),1980年出生于韩国。他右手横握球拍,正手反胶,反手长胶。他的削球动作优美,弧线低平,旋转强烈,角度刁钻,可以连续顶住对手的大力拉冲,并且正手反手的削球都非常稳健。他的削中反攻能力很强,正手可以连续进攻甚至与攻球手连续对拉,侧身暴冲具备相当的杀伤力,反手长胶的弹击也颇具威胁。朱世赫往往能够在削球防守之中利用强烈的旋转和变化的落点,逼迫对手直接失误或者回球冒高,伺机反攻,有时候也会直接选择发球抢攻,争取主动。简单总结就是防守稳健,反攻凌厉。
2003年巴黎世乒赛,此前默默无闻的朱世赫成为了本届世乒赛的最大黑马。他先后战胜乒坛新星庄智渊、夺冠大热门马琳、希腊“反手怪”格林卡,最终与“野球王”施拉格在决赛相遇。或许是经验的不足,年轻的朱世赫显得有一些急躁,在决赛中有不少失误,最终以2:4遗憾落败。尽管如此,他的发挥已经足够亮眼了。这是至今50多年来唯一一次有削球选手进入世乒赛男单决赛——上一次还要追溯到1969年慕尼黑世乒赛。这也是朱世赫在大赛中取得的最好的个人成绩。朱世赫从此成为韩国男乒的主力。


此后,世界乒坛逐渐被中国队统治。朱世赫多次在大赛之中止步于中国队的主力选手。2008年,因韩国队内部矛盾,朱世赫未及时收到报名通知而缺席北京奥运会,留下遗憾。2012年伦敦奥运会,朱世赫在单打中爆冷败给朝鲜选手金赫峰,不过在团体比赛中,朱世赫和柳承敏、吴尚垠一起,为韩国男乒赢得了一枚宝贵的银牌。他们三人也是新世纪韩国男乒的“黄金一代”。

在伦敦奥运会全部赛程结束之后,朱世赫透露自己患有白塞病。这几乎是不治之症,他只能持续依靠激素维持着自己的运动生涯。2014年仁川亚运会大概是朱世赫最后的巅峰。他收获了一枚男单铜牌,并且带领韩国的小将获取了团体银牌。16年里约奥运会,朱世赫放弃了单打名额,在团体赛中带队进入四强。

2017年,朱世赫和柳承敏、吴尚垠一起正式退役(另外两位在伦敦奥运会之后就已经逐渐淡出乒坛了)。然而在2019年,朱世赫宣布复出。直至今日,已是不惑之年的朱世赫仍然以选手的身份活跃在乒乓球赛场之上,用自己的热爱和精湛的削球技术为我们奉献着一场场精彩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