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专访 | 一场舌尖之「旅」,一段向上人生


回想起那一刻,他说自己此前也没有多想,所以那瞬间有点懵,但当然是很开心。「这是您一直以来的目标吗?」我问。Sato回答说,它不是一个目标,只是其中一种激励成长的动力。真正让他往前的力量,是他与身俱来的天性,就是想要做得更好,但凡他觉得还有可以改善的空间,他都愿意去尝试。


通常,Sato的日程都很固定。早晨出门去一趟市场,大概10:30分回到餐厅,一直待到接近凌晨才下班。哪怕是餐厅休假日,他也很少会真的休息,即使是手脚停了下来,脑子里想的依然还是餐厅的事。「您平常有什么爱好吗?」我有点好奇。Sato自己也笑了笑,「我没有任何爱好,只有工作让我有满足感。」所以去年餐厅因疫情无法正常营业的那几个月,Sato就每天待在厨房里研发料理,「也许是因为那段时间我有很多新的创作,才让我获得现在的成绩。」

Sato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但他自认有自律与认真的脾性。只要当他作了决定,之后无论是有好的坏的发生,他都会坚持。如果中间有动摇,他会和太太Hiromi Takano讨论,然后又继续往前。因为Sato对自己和他的出品要求极高,所以他希望他的团队能达到他想要的标准。然而,这带来的影响是,比较难组建更大的团队。“是的,目前我们的团队很小但非常强,” Sato说或许以后会有新的改变,但目前是这样。
在替Sato开心的人里面,应该没有比他们三位更懂他这份喜悦的份量,他们分别是Sato的灵魂伴侣兼工作伙伴Hiromi Takano,亦师亦友的大师姐,好朋友David Lai。以下是三位的自述:


我先生他不是一个常让我担心的人。无论顺境逆境,他总是埋头工作。2016年那年是餐厅比较困难的时候,尽管摘得了一星,生意却比较低迷,每天预订的客人也寥寥无几;先生也没有唉声叹气,只是更加勤奋地去研发新的出品;隔年,餐厅晋升到二星,很快餐厅又变得忙碌起来。



在2015年Ta Vie开业前,我邀请了Sato与他太太来我家共聚晚餐。当晚我主要做的是古老的粤菜,有戈渣、金钱鸡、盐焗鸡、蚝豉松、乳鸽酿鱼翅、虾子柚皮等。其中让我很感动的是,Sato拿出一本记事簿,一晚上他写了很多笔记。Ta Vie开业后短短半年,就摘得一星荣誉;在那半年里我去了两次,他那以简单的烹饪和调味将食材完美表现出来的方式,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还发现,其中一道烧鸡料理,他竟然去了我推荐的鸡档口去购买本地黄油鸡,并且指定要两斤12两重,我就知道他对细节很有要求。


2019年, Sato带着两位日本厨师与一位意大利厨师来我家来,向我请教三道粤菜:姜汁炒芥兰、虾子干烧伊面。后来有一次他在Ta Vie邀请饮食爱好者来做客,期间他做了两份虾子干烧伊面,吓了我一跳,我没有想到一位来自日本的法餐主厨能把一道传统粤菜做得如此有板有眼。
在疫情的三年,我很为他担心,因为我不知道Ta Vie这家小小的餐厅是否可以经得起风浪,继续生存下去;我也一直以为这家小小的餐厅只能得二星,所以当知道晋升三星的时候我非常激动,真的替Sato开心。


隔天,我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小段话:真的是实至名归。我很自信地说,在香港还没有发现比Sato更努力的厨师。即使是在疫情最糟糕(使得餐厅无法开门提供晚餐服务)的时候,他也会一大早就回到厨房忙乎,要不就是作例常的烹饪准备,要不就是埋头研发,比如测试他第90版本的北京烤鸭,反正一直待到晚上11点才肯离开。
太久了,我记不得我俩是怎么认识的,但就成为了好朋友。我非常欣赏他的烹饪天赋、谦卑之心与执着的职业精神。他也不怎么爱追随业界发展趋势,只是安静地专注在自己想要做的料理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