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中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是没有朝代变化的,可是时间不会停止,转眼一千多年过去了,沈从文先生,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现代桃花源:边城。一个桃花源已经让我们无限遐想,再来一个边城,更让人魂牵梦萦。
假期无事,一口气读完了边城,哥哥意外身亡,弟弟不辞而别,爷爷赫然离世,翠翠那还没盛开就已经枯萎的爱情之花,这个大悲剧的结尾,让人扼腕叹息,哀伤。但是掩卷深思回味,却发现,边城字里行间却洋溢着更多美好的东西:自然风光之美,淳朴人性之美。我想这才是沈从文先生想留给我们的。他不是想写一个悲剧,而是通过这出悲剧,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首先,边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的人间仙境。
沈从文先生,用诗化的语言,把我们引入了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意境里,让我们沉醉于清新悠扬的笛声中,让我们迷失在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里。边城是一个美丽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有山,有水,有鸟鸣,有歌声,有欢笑,……这是一幅多么娴静漂亮的唯美画面。大山,小镇,溪流,渡船,树林,茅屋,这些自然风光,它们淡雅,宁静,毫不张扬的散发着美的气息。这是一种美得宛若世外桃源的气息。
沈从文先生把这座小城写的像诗一样美,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清新脱俗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萦。小溪边,白塔下,农家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个单纯如花的女孩,一只黄狗,一条渡船。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石板路,太阳升起,小船开渡,夕阳西下,船夫归家。蒙太奇一样的镜头,就是一幅幅唯美的年代久远的图画。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在喧闹的城市生活久了,天天被钢筋和混凝土包围着,很难想象这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唯美画面。小小的边城水乡风景,让人迷恋神往。
其次,通过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让我们看到纯洁干净朴实的人性之美。
沈从文先生,用很多的笔墨来描写这座小城的自然风光,为小城人的生活,营造了一个和谐宁静的气氛。在这个优美的水乡,繁衍生息着一代又一代古朴淳厚的人。社会安定,邻里和睦,人性在这里显露出善良而淳朴的一面。小城人的和谐淳朴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水青山的地理环境,熏陶着小城人的人生态度,塑造着小城人的处世观念。
“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翠翠与爷爷至性纯真,亲情无私,天保、傩送,兄弟情深。祖孙二人与邻居和谐相处,显示出融洽又纯朴的村民关系,淳厚的民俗与民风…这里就像”世外桃源”,它不受外界的影响。中秋节,镇上的青年男女用歌声倾吐爱情;端午节,村民到河边的吊脚楼上看赛龙船,年轻人下河去比赛捉鸭子;元宵节,舞龙赛狮、放烟火,无不描绘着一个原始的乡村生活图画。这些都烘托出了小城人的纯朴、热情。
在这里,没有世俗的争名夺利,没有商海的尔虞我诈,有的只是平淡无华,淳朴敦厚的人性美。这里生活的边城人,他们不像城市中的人那样,喧嚣,吵闹,唯利是图。而是少有的宁静,脱俗。顺顺的慷慨大方,傩送的朴实善良,天保的豪爽绅士……都让我看到了至真至善的人性美。
看看傩送兄弟。傩送不追逐名利,当地团总的女儿以新磨坊为嫁妆,也丝毫动摇不了他对翠翠的感情。当兄弟俩知道对方也喜欢翠翠时,他们既没有变成仇人,也没有按照当地习俗去武力决斗,而是采用和平的的方式-唱山歌,来表达对翠翠的感情,当哥哥知道翠翠爱的是弟弟时,没有采用任何我们电视中常见的卑鄙手段,而是远走他乡,祝福弟弟。这足以表现兄弟俩在爱情与亲情之间的权衡选择。当弟弟得知哥哥为了成全自己而离家出走时,内疚让他痛苦不堪。当得知哥哥葬身海底时,让他有了很大的负罪感,于是,他放弃了自己唾手可得的爱情,不辞而别。因为他深知“子虽未杀伯仁,伯仁却因子而死”的道理,他们的人性美,使我们刮目相看。淡泊名利,重情重义,公平竞争,令人肃然起敬。
再来看看爷爷,他因为看到大家过河不方便,就弄了一条船,大半辈子都在渡船渡人,虽然生活清苦,却从来不收一分钱,有时客人想答谢他,强行放些钱在船上,他还要追上很远把钱还给人家,有时为了拒绝人家的酬劳甚至发生争吵。但是他就是不收钱。时间久了,人们也都了解了他,就不在强求。只好在爷爷买东西的时候多加点分量,少收点钱。在他们家需要帮忙的时候,主动的伸伸手。平时爷爷还会托人捎些烟草,渡河的时候谁需要谁拿;大热天,爷爷还会准备一大缸开水给客人喝。
最后看看边城的两位大人物,顺顺和团总,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家,可是面对这种变故,竟然没有对爷孙俩打击报复。让争强好胜,睚眦必报的现代人不解。
撇开令人泪目的悲剧故事,去看边城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生活片断,我们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淳朴的民风是我们现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所没有的,它似咕咕清泉,又是清风明月。沈从文先生,用唯美干净的文字,讲述了边城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简单的生活,如诗如画的人间美,至善至真的人性美。这一切,都充满诗意的色彩,美好的令人不忍亵渎。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边城人,这个朴实而又清新的世外桃源,深深刻画在我的脑海里。
躺在床上,我开始神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那里的人们,虽然生活清苦,却互帮互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却象桃花源一样的小镇。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享受着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品尝着世界各地的山珍海味。但是人与人之间却人情淡漠,勾心斗角,甚至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多么让人遗憾。
我好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都“退化”成“边城”。我们生存的环境都如诗如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圣洁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杂念,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世界:边城。让人性美,在自然美中,熠熠生辉。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留白式的结尾,留给翠翠无限遐想,也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一切皆有可能,谁说不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