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该去大城市闯荡还是留在家乡?800年前这句话已经揭秘答案
如果说中国存在一个百年难题,但常问常新,我相信一定是这个:
年轻人到底该去大城市闯荡还是该留在家乡?
前阵子春节我回老家,就有好几个老家的年轻人蠢蠢欲动,问我要不要去大城市发展。
等我回来上班,发现公司又有几个年轻的同事离职,原因都是回老家定居了。
你看,一切就如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名句一样: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图源:网络
可这么说,无非是因为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选择。
轮到当事人本身,做出选择的过程只会异常艰难且纠结。
因为无论选什么,都是赌博,都是分岔路口的孤注一掷。
别人的故事总是充满幸存者偏差,家人的意见总是无法入耳,自己脑中又被各种执念占据理不出头绪。
这样混乱的状态下,一个冲动所做出的决定,很大概率会让你后悔终生。

图源:网络
所以今天,我不想劝你去大城市也不想劝你留在小镇,我只想给你提供一种走出纠结的分析框架,你完全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
对症下药,做出自己的决定。

其实这个分析框架并不是我独创的,800多年前《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老师就已经总结过这样一句话:
“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这句话啥意思呢?字面上理解就是:
父母弱,你就去学做生意改变命运,父母强,你就背靠参天大树入仕做官;宗族强盛,你就利用家族的名望在本地发展;家境贫寒,你唯一的出路就是远走他乡寻找机会。
如今,尽管时代和背景早已物是人非,这句话所提供的分析思路仍然有效。
而你发现了么,这个分析框架的首要评估因素,不是你个人的梦想有多大,你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你真实的家庭情况。
小镇青年要不要去大城市?大城市的“漂”要不要回老家?
如果要做一种冷静理智的思考,你都必须把你的家庭情况考虑进去。

图源:网络
比如说,你家里虽然在三四线城市,但父母或家族是当地的官员或富豪,也就是当地的豪门。
那即便你在北上广深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你生活的幸福感和爽度,也要远远低于在老家。
因为,小城市是人情社会,维持社会运转的并非是契约精神,而是感情联结。
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要低估人脉的重要性。你的家族兴旺,父母有头有脸,你很容易就可以凭借家族的优势,得到很多普通人根本无法觊觎的机会,比如工作,比如房产,比如各种经商的门路。
但在偌大的一线城市,你父母是谁,你亲戚是谁,谁知道?谁care?远水如何能解得了近渴?
再说一点,在大城市你总怕麻烦别人,但在小城市,这种麻烦是天然的,甚至是正向的。因为遇到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上网搜一下”,而是“我有个熟人,我去问一下”。
互相找找关系,解决问题,在家族里有个名词叫“人情往来”。
往来的多了,你就会发现,关系网越织越大,就没有你搞不定的事。

图源:网络
想想在大城市,你要排大队挂号看病,摇号买房,积分落户,而这些事在家乡统统一个电话就能搞定,大家都在说公平公平,但我从来就没看到过哪个既得利益者愿意放弃权力,谋求公平。
另外,留在家乡,你能依靠的不仅仅是关系,还有你父母和亲人手把手的指导。
为什么施耐庵说父强做侍郎,就是这个意思。
在古代官的地位是最高的,经济回报也极高,升官发财这个词就完美诠释了在古代做官名利双收的好生活。
待遇那么好,风险又不大,自然门槛极高,不是人人都能进的。
除非你家里在当地有权有势,有能力助推你一把让你进入官场,靠自己,恐怕你把自己卷死,都摸不到官场的门槛。
再说一点,如果你父母没做过官,即便你读书天赋好侥幸入了官场,等你学会各种官场规则也已经白头,因为这些东西除了你爹妈根本不可能有人会真心教你。
可你的父母,除了教你好好工作吃苦耐劳听领导的话之外,帮不上任何其他。
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懂。
而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是看着父辈怎么察言观色,怎么迎来送往的。他长大后自然也会很容易习得这套规则,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
有亲人扶持,自己也机灵有眼力见,在官场上他不平步青云还能有谁?

图源:网络
所以,虽然我知道很多富家子弟,企图抛弃掉父母的光环,白手起家,或者隐姓埋名到大城市苦逼打工,体验生活。
但我还是想说,别折腾了,有这个时间你不如充分顺应家族优势,把家族发扬光大,自己也能脸上贴金。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徐徐图之。

反过来再说下,如果你母弱或家贫呢?
不要懊恼也不要抱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底牌,但不代表每个人打出的都是一样的牌局。
关键的关键,还要看你如何布局。
对此,施耐庵给出的建议是:
父母弱,你就去经商赚钱,成为优秀的商贾,积攒了大量钱财后,培养后代读书,再去冲击官场。
家里穷,就别贪恋家乡的舒适,不如离开出走他乡,换个地方闯一闯,说不定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图源:网络
这里要多解释一句,为何施老建议母弱做商贾呢?现在不都是家里强才经商么?
这是因为古代和现代不同,现代商人地位还不错,但古代社会地位的排序是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比农民和工人还低。
不过,在古代商人虽然地位最低,但风险也最大,做好了相应得到的回报也最高,是母弱家庭最可能成功的出路。
关于这一点,我确实感同身受。
大家还记得么?早前上热搜的江西周公子就曾提到过,自己的中学同学,家里有路子的,都读个大学回老家进电力、烟草;家里没路子的,毕业就去了上海和深圳打工。
身在小镇的朋友也应该都能发现,一般留在家乡,能做的优厚稳定工作就几种:公务员,教师,律师,医生,银行职员等。
毕竟小地方资源只有那么多,而这其中大部分资源早就被人觊觎,被各种有钱有势的人通过各种手段占据了。
没有背景支持、资金支持,普通人很难挤的进去,你留下来注定天花板会很低,无法进入核心工作岗位,无法升职提升,成就再大也就如此了。

图源:网络
而去大城市呢,你虽然仍然没钱没势,但这里蕴含的机遇更多,可以更早的感知市场的变化,拥有更多的选择,就算你毫无背景、白手起家,只要肯努力,选对了路子,乘上了风口,照样也能混出个名堂。
毕竟个人价值在快速通道里才能起飞,人生需要杠杆,而这种杠杆你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找到。
你现在看到的很多名人,其实就都是在大城市乘上了快速通道起飞的,比如俞敏洪,比如刘强东,再比如任正非。

图源:网络
再说一点,你是否想过,你的父母和家族这些年在老家都没有出头,一定有其不成功的道理。
如果你留在家乡,大概率只会一直被长辈的低认知束缚自己的未来,长辈如果再不够开明和有长远眼光,可能还会用父权母权和养育之恩绑架你,让你的人生充满内耗。
但如果你走出去,不仅可以摆脱家庭的内耗,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说不定还更有机会遇到贵人。
退一万步说,就算没遇到贵人,这里也更加公平透明,没有人能只手遮天,你的努力,总不会被埋没。
你的积累,总有机会兑换成更丰厚的财富。
怎么看,收益都远大于风险,所以,真没必要把自己死死的限定在原籍,走出来,没那么可怕。

图源:网络

当然,施耐庵老先生说出这句话毕竟是800多年前了,他不知道,如今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已经比他那个时代不知快了多少倍。
所以如今,在参考了施先生的选择框架后,我还要再给他补充上一点:
如果仍不甘,不妨都试试。
是的,当今这个时代,你真的不会没有退路。
年轻的时候,如果你拿不准自己的心性和倾向,大可以先看遍世间繁华,然后再去挖掘自己最舒适和最自洽的选择。
这也是我和很多人讨论后,认为是普通年轻人迅速实现个人增值和稳定生活兼得的最优路径。

图源:网络
这条路径怎么做呢?我来分解下步骤:
1,毕业后先在一线城市奋斗3-5年,最好能进入发展非常快的行业,知名的企业,做的岗位不要太特殊。
2,在这3-5年里,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多结交人脉(同行业,级别高的人),尽可能去接触业务的方方面面。
3,在自己的岗位上,多争取升职或跳槽。
4,当职位到达一定级别,线上线下拥有人脉关系,也有了对接业务和资源的能力,就可以考虑是在一线城市定居还是回到老家(参考前面的思考框架)。
5,如果决定回到老家,抓紧35岁前的时间窗口,抓紧时间规划退路。一定要把大城市“漂”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对城市趋势的理解,去判断各个城市未来是否有适合自己的行业和机会,也要和家人沟通资源,寻找最有可能“降维打击”的切入点。
6,提前布局房产(无论家里准备还是自购)。
7,当你回到家乡或者在二三线城市找到一份差不多的工作(工资大概率比一线城市低,不过没事)+房产+有人脉关系和业务能力。
眼光+经验的定位你已经形成了,恭喜你,你大概率可以过上很舒服的生活了。

图源:网络
而且你要相信,不管这段在大城市的旅程有多长,结果是坏是好。他总能带给你别样的收获。
原因,就在海明威说的一句话里:
“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

好吧,尽管说了这么多,我还是必须要说,我所提供的只是一种思考框架,真正的决定权其实还在于你自己。
因为通过分析得出的答案就算再客观理智,如果它与你的心无法相合,你始终会活的拧巴心有戚戚。
毕竟,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百分百正确的选择,除了要看到机会,也要看到成本。除了要看到吸引力,也要看到掣肘。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硬通货,是奋斗,老家也有老家的硬通货,是关系。
这些通货哪个是你能支配的,哪个是你所向往的?做出决定前,你一定要问问自己,未来的未来,你最想以什么样的姿态活着。
正如《约翰福音》中所说:“Whereas I was blind, Now I see. 从前我是瞎的,如今我看见了。”

图源:网络
哈耶克有一句话很经典:自由是个人最大限度免于强制的状态。
最后,就把这句话送给自由路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年轻人吧,希望你能在颠沛和纠结过后,找到自己的心之所选!

*「毯叔盘钱」所有内容系个人观点,仅以交流个人想法和分享知识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读者结合个人财务状况,独立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