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与博物馆,岩画,迁徙与旅行
【关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94y1a7vs/?spm_id_from=333.999.list.card_archive.click
与现在的以巴战、全球对墨西哥的投资、南美国家的选举】
遗址是面向过去的,博物馆是面向未来的。博物馆的博,字面多,内含主观意识是召,昭示众人、招揽天下。王朝征战胜利要建博物馆、企业家要建博物馆、现代国家要建博物馆,以旧物示如今寓未来。遗址则不同,不论加盖几重华盖,它的骨子是过去,是曾经。博物馆是借过去来粘合现在与未来,遗址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视。
岩画,草原上的动物在饱食之后也会翘望日落,它们为何不留下些岩画、造塑,来表达些感悟呢?不明白。
马斯洛需求,曾见一本书介绍其理论的层次递进关系。对此书的解读高度怀疑,层次可用,递进何来?这个递进是无法通解的,有局限性,这个局限性是什么?谁会对这个局限性更感兴趣更讳莫如深。
为了进食和躲避灾难以及繁衍等,生物普遍存在迁徙行为的,角马会只为了看日落而离开草原奔向大海吗?
补漏:
早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全球各国对墨西哥投资的报道,瞬时印证了22年底俄乌时的直觉,这不是国与国、族与族的问题,是再造系统的问题。查了下马斯洛的生辰,也是伴随工业时代高速发展的一代。
以巴、俄乌、墨西哥投资、南美选举,这些孤例事件单独去看,充满了个人主观意愿和群体意识的混乱与绞逐,但是放在一起看才是最清晰的。全球化是未来的必然,却不是现在的必然。社会群体在以国家的形式尽量与其他群体间横向架棍获取支撑,撑住自家的墙,因为自家的磨坊越来越难转动,屋盖越来越重,梁柱越来越细,原先引向外面的皮带也不能来动自家的磨盘。两手准备,一边从屋外打横撑,一边找谁家还有青壮劳力,力气大、吃的多、憨直勇,能拉的动磨,能吃的下磨出来的粮,能帮主家翻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