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与其说存在先于本质,不如说存在与本质共存

2021-01-06 23:16 作者:灵遁者国学  | 我要投稿

导读:为什么我说尼采是“病态”的,但在当下依然有意义,看完你就懂了。本文1万字,阅读时间需要40分钟。为哲学作品,烧脑。

第八章:我想和光跑得一样快

——灵遁者

在第七章的时候,提到过存在。哲学家们对于我们能认识到自己存在非常惊讶,你呢?看看本章的标题《我想和光跑得一样快》你能想到什么?

法国哲学家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萨特认为,人与物不同,事物或器具的特质可以被预先确定,它们的本质先于其存在,这种存在被他成为自在存在:人的存在则表现为种种可能性,经领会、筹划、选择获得本身的规定性,这种叫自为存在。他认为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著作中对此作了详尽阐述,断言不存在设定人性范本的上帝,也不存在古典哲学倡导的普遍人性。


人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来的首先有人,人遭逢自己,在世界中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开始人一无所有,只在后来他才成为某种东西。他不仅是自己设想的人,而且是他志愿成为的人。人们无法以固定的现成的人性说明人的行动,人获得本质的过程不外是自我设计、自我造就的过程,人就是他一系列行动的总和,他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该原则意味着主观性和自由是研究人的存在的出发点,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及自决能力。

我为什么不赞同存在先于本质,你一定清楚。我关于人的定义,意识的定义,就说明了我必须不赞同萨特。

人的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

人的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征。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是人的总和的本征。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意识存在的本源。

意识层次的划分:

1、无感觉。一块石头是没有感觉的。

2、感觉

【高级生命体,意识最低的层次就是感觉。感觉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

3、知觉【我觉察到了危险。就是知觉。】

4、想象【把太阳看成一个点,就属于想象。】

5、思维

6、超思维

我先来说两个点,第一哲学玩到最后,都会遇到语言困境。这也是很多哲学著作为什么晦涩难懂的原因,和你们一样,我也觉得他们写得太枯燥,太罗嗦。所以我引以为戒,我希望自己写得能通俗易懂一些。但不要指望我能突破哲学语言困境,这是人的先天局限性导致的。

在第一章《逻辑本源》里面我就讲了。这也是为什么维特根斯坦等人会写《哲学研究》这样的专门来论述哲学语言的书籍。你知道他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吗?他认为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问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萨特

甚至你可以把他的观点理解为哲学即语言。所以现代哲学,当代哲学基本上处于“自杀”的比较多,我的意思是哲学家自己“杀死了”哲学,让普通人离哲学似乎越来越远。可以这样说哲学家所创造的哲学词汇80%是无用的,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第二点是哲学最大的困惑来自于人本身,而不是哲学本身。

我说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就没有把意识放在存在的对立面。意识和物质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一体的,犹如电场和磁场的关系。所以说物质是被意识时刻本征着,一刻也不能分离。我在前面的章节,用引力和惯性来作为举例说过,这是一种基于当下科学实验数据所给出的举例。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和现象表明,意识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更密切,所以把二者理解为互为本源,就不是冒险,而是事实。

你可以把存在理解为物质,本质理解为意识,萨特的话翻译过来就是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而我的观点是物质存在不先于意识,而是同在的,不分先后。鉴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认为物质即本质,物质即意识。但本质是“意识”的具体表现,尤其对于人而言。所以存在先于本质,我不赞同。但严格意义来说,存在即本质也不严谨,可以表述为存在即意识。

有人会说:“你这是混淆了物质与意识,将造成更大的混乱。”如果你这样认为,你自己去思考你的原因,我也去思考我的原因。是你没有看懂,还是我没有说明白,让时间去证明。而且我基本上没有创造什么所谓的自己的“哲学词汇”都是大家常用的。我希望在“游戏”中大家是公平的,你无需来讨好我,来试图理解我创造的词。但你必须去讨好康德,海德格尔,和黑格尔等人,你必须付出额外的精力来理解他创造的这些个词汇。

尼采

在第七章中我写道:“自证者不需要逻辑。”物质是物质,不需要逻辑证明。但物质为什么是物质,包含逻辑词问题,就需要证明。而物质是意识,不是自证!需要绕一个圈来说明,物质为什么是意识,懂了吗?其实很简单,现实中的实验和现象就是哲学,电磁场,电场和磁场的关系大家都懂,可以互相转化。但我们都清楚,二者是有别的,但又都能转化成为对方。

具体看看下面内容:

1、电场:是电荷及变化磁场周围空间里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质与通常的实物不同,它虽然不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的,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具有通常物质所具有的力和能量等属性。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能使放入电场中的导体产生静电感应现象。

2、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场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但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磁场具有波粒的辐射特性。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所以两磁体不用在物理层面接触就能发生作用。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电流、运动电荷、磁体或变化电场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由于磁体的磁性来源于电流,电流是电荷的运动,因而概括地说,磁场是由运动电荷或变化电场产生的。

辨析两种不同的电场:库仑电场和感生电场,库仑电场是电荷按库仑定律激发的电场,例如静电场就是由静止的电荷按库仑定律激发的,就属于库仑电场,在各种带电体周围都可以发现这种电场。

感生电场是由变化的磁场激发的,按麦克斯韦理论,变化的磁场在其周围激发了电场。例如条形磁铁插入线圈时,运动的磁铁使周围的磁场发生变化,进而产生涡旋电场,涡旋电场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这种电场就是感生电场。


由于磁体的磁性来源于电流,电流是电荷的运动,因而概括地说,磁场是由运动电荷或电场的变化而产生的。

用电场和磁场做类比,物质就像“电场”,意识就像“磁场”,它们是一个物体“电磁场”的两面。

所以道理很明显,“电场先于磁场存在吗?”没有这个说法,虽然磁场的产生来源于电流,但电场先于磁场存在的逻辑是不存在的。变化的电场是磁场,变化的磁场是电场,这样的逻辑是存在。所以可以认为“电场即磁场”。同样可以人物“物质即意识”,只是需要去证明的。而前面所有的七个章节的论述,其实都是证明。

当我们把石头都认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的时候,当我们把意识定义为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的时候,就已经牢牢的把物质和意识绑在一起了。它们是有别于对方的,但需要彼此来证明其存在,所以不存在谁在谁先的问题。存在先于本质这个逻辑不存在,因为存在即本质【本质是意识】。

你也可以这样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像莫比乌斯带,从物质点出发能走到意识这端,从意识点出发能走到物质这端。也还可以借助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同体概念去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国阴阳理论对于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可以把“阳”理解为物质,可以把“阴”理解为意识。你能说“阳”先于“阴”吗?


就像我说的,最简单的最重要,意识和物质关系换一个角度理解,你就能得出理解这个世界的新方式。存在先于本质就不会成为你赞同的观点。

那么还能得出哪些观点?首先存在即本质,存在即合理都是以存在为前提而说的,存在不值得怀疑,懂吗?只有“即本质”“即合理”值得怀疑,因为这涉及人。

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首先为人的存在找到了答案:“逆熵的存在。”即人【意识】是反抗系统走向混乱,走向熵寂的存在。所以人的成功必然与自律,与理性,与奋斗,与学习,与社会关系有密切关联。一个主动放弃自己的人,就是放弃“抵抗”,慢慢让自己走向“熵寂”,加速死亡。因为这不符合人的存在规律。人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

所以你就很清楚了,人为什么活着不需要怀疑,活着就是活着,存在是存在,我是我,自证者不需要答案。我要如何而活,这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不同的,是具体的。就是我要如何对抗自己,对抗环境的混乱,对抗宇宙的熵增,这是你要选择的,你要面对的。我的哲学对于人而言,目的也就在于此。我来告诉你,你是什么,你就是逆熵存在的本证和本证!

所以你再去回顾历史哲学的发展,为什么有人要强调理性主义,为什么有人要强调经验主义,你现在弄懂了吗?

灵遁者油画

肯定人的存在【人是高级意识体存在】,就必然要强调理性主义。超人,上帝,神明等就是这样的概念。也是合理的,你想象一下,我们都是阻碍宇宙走向熵寂的因素点,我们当然伟大,渺小而伟大!哪怕是一块石头,它也是伟大的!

而人的局限性,必然让你和“经验”挂钩,你无法脱离经验,你无法脱离我们自身的局限。

你再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人相信虚无主义呢?还是从人的局限性出发了,对人自身存在表示了怀疑了。就比如我前面章节也提到了,好多人怀疑自己是不是编程的,一切不真实。不要这样去想,要记住我在第七章里强调的,意识世界里没有假的东西,物质世界也没有假的东西。宇宙是有意识的,你可以相信这是被安排的,但不能怀疑这是假的。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啊!你反复去理解,你就会发现意识里确实没有假的东西。

那到底我们该相信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呢?到现在你还问这个问题,说明你没有认真。非黑即白的哲学历史应该成为过去,哲学问题要在生活中去回答,要在“游戏”中去理解游戏。理性是存在的,经验是存在的,纯理性的批判是不存在的!这意味着经验和理性也是相互依存的,你要相信它们,要辩证的去看,而不是其中一个。

因为人的定义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征,所以你相信什么都不如相信“自己”,因为存在本身不需要证明!我是我!就这么干脆,就这么自信。

在社会关系中,人会被迫做出选择,就好像我们说人和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会因为环境而进化和突变。人会被迫做出选择,就会诞生不一样的答案。他选择了这个答案,放弃了另一个答案。

我是我,这不需要证明。可是你非要问我,你是理性的你,还是感性的你,这就是要我做出选择。一定选择的话,我选择我是理性的,虽然我有感性的时候,但我还是选择我是理性的我。当我选择这个之后,我会把“感性”也当成我的理性,各位,这就是我的选择。因为我的感性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存在着,我相信存在,就必须相信理性。这就是存在的逻辑,这也是意识的逻辑。

你翻山越岭,看了无数的哲学书籍,相信我,你能得到的,就是上面那段体悟。

灵遁者自画像

在第七章的时候,我说了,不会根据这个定义把哲学去做面面俱到的解读和分析了。因为我相信先哲们,他们的具体论述一定包含了我要论述的东西。我如果再去论述,徒增你们阅读的精力。

但对于先哲们哲学的研究,可以做一个点评,来作为我的观点。就如上面写得那样,存在即本质,我用这一“观点”表达了我不赞同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

下面我会继续通过先哲们的观点,用我的观点,来做一个解读,大家一起来,因为我们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走向更伟大的。从这个观点讲,一个人是伟大的,一个群人更是伟大的,因为抵抗熵寂的力量是变得更强,更大了。

先来说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最大的亮点就是把辩证法和实践观相结合,这是他最有生命力的地方。因为你跟实践相结合后,就跟时代相结合了,就跟科学实验相结合了,它有自己可以根据时代改进自己的能力。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当然他的唯物历史主义观点和经济学原理的认识也都是不错的。其论述过程和观点,有理有据,这也是我们相信先哲们的原因。

再来说说尼采,首先大家要知道,尼采的哲学受叔本华影响深远。他们都是德系语言的哲学家,德国在历史上产出的哲学家是最多的。这个国家的人民比较严谨,我阅读资料,得知这和德语语系也有关系。当然我自己是不懂德语的。

而叔本华是比较悲观的,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他说过:“真正智慧的人得不到赞赏”。你认同吗?如果是我,我会说:“真正智慧的人不需要赞赏。”

而叔本华又受到康德的影响很明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矛盾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二元论特征。他的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方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具有深刻影响。

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上面问过大家一个问题:到底我们该相信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呢?其答案就是不能有一刀切的思维。而在这里你会发现,康德在那个时候,就有这个思维了,这是值得赞赏的。

康德说:“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你怎么理解?相信我,一千人就有一千个解说。你去搜这句话,然后再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解释的,你就明白了,就明白了我为什么说哲学自己“杀死”了自己。

其实本质的理解【我的自己理解】,“人是目的”一定是主体的东西,就好比我上面说的人是人,无需自证!而“手段”一定是主体在客体中的表现,需要逻辑去证明。

你一定要清楚,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贡献就在于他们对于哲学的“面面俱到”化,你去看看康德,叔本华,海德格尔等人的著作列表,你就清楚了。而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什么?你思考过吗?当你明白这一点之后,就明白了我为什么不建议你去认真读他们,我认为有浪费生命的嫌疑。哪怕你们懂德语,去读原文,我都觉得不值得。倒不如你们去读马克思,尼采。


现在我来说原因,你仔细思考,所有的哲学都离不开“存在”,自我存在和客体存在。然后所有的这些现象也好,本质也好,都是存在!只是存在的关系和形态是多样化和复杂的。就如我现在把意识划分了几个层次是一样的,各位懂了吗?而且你会发现,意识【存在】层次的划分是没有界限的,不光他们所处的时代没有界限,200多年后的今天,今天的我,也没有办法给出界限!但他们还在做努力,去做“面面俱到”化,不然哪还用写【康德等人】30本著作呢!

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是什么呢?就是根据这些先哲们作品,他通读了,然后去糟粕取精华,完成了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上,他又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等拓展。

你再去想想,为什么说现在只有哲学史,而没有哲学,同样是我上面所说的原因。以一个人大学毕业开始研究哲学,通读百家哲学作品,你试试得多久。压根不是你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是晦涩的,高度抽象的。多种“抽象知识”的结合,你不一定能把自己从里面绕出来,这个这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马克思就是聪明的,我在一开始就认为我没有他聪明,所以德国哲学家的著作和观点,我是只读观点,没有通读著作,我在写此书之前,犹豫了很久。但我在读完维特根斯坦,哥德尔,塔尔斯基等人的作品后,就不再犹豫了,我也没有聪明到能把哲学史啃透彻。

你听听哥德尔是怎么说的:“人们可以简单地判断一个理论的可论证性,但真理是无法宣之于口的,因此,‘真理的’与‘可论证的’是不同的。”“学习更大程度上只会出现在下一个世界,我们所记得的在这个世界中的经历只有在那时才能被真正理解。”


而歌德尔口中的“下一个世界”,就可能是现在,现在的世界!各位这就是学习!就好像我们现在才能验证了爱因斯坦理论中的引力波,黑洞等概念。

而关于哲学,更是如此,它是一个思考型的学问,不是一个拿来就能“吃”的东西,拿过来就吃,只能得出“哲学史”而不是“哲学”本身。因为哲学本身需要自身的思考,因为你自身是存在的!

但你也要清楚,不建议你去通读,你可以选择几个代表人物去体会他们的思路,论证方法,你要学的是这个东西。你学会这个东西,才能在他们的基础上,衍生出真正地当代哲学。

读到这里,这时候你再去读康德,你依然是要夸赞他,但你已经不带有任何包袱了,一定是觉得很轻松地。遇到他所创造的词,你就结合你的理解去理解;再去读另一个人也是这样,下一个还是这样。然后这种积累,会让你的思维,真正成为你的思维。但还有一个前提,是你真的也读了一个科学的东西了,尤其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的东西。因为我们说了,哲学是综合性的东西,你不读这些,你找不到支撑你理论的观点,没有支撑,你肯定没有自信。

我说得够明白了,我希望我之后的人,能比我更能为自己的哲学土地找到水源。我还读得不够,也没有深的研究过程。写灵遁者科普三部曲对我写这本书绝对是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回到尼采这里,对尼采来说,生活就是哲学思索。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指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从这样来说,尼采比叔本华积极多了,但他的“超人”概念是带有歇斯底里的呐喊和病态。我个人认为和他本人的经历肯定是分不开的。


尼采说:“艺术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能看出他对于精神世界的认可和追求。他的理论其实到现在,也还有指导意义,因为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比之他所处的年代好太多了吧。可是呢?去看看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你就懂人们现在也没有那么多激情去思考和创作文化艺术。“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996是幸福吗?”“当代没有诗”,“拜金主义盛行”“真爱在哪里”……所有的这些词句,近100年的发展,也在折射人的心理现象。

我把意识定义为逆熵存在的本征,就是告诉大家,对自己不要迷茫,对存在不要迷茫,你是你的本征证明。

所有想去挣钱的人,都只记住马克思的这句话就行了:“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也就是说,归根到底,我们都是在为解决“时间痛点”而服务。“效率”,“更高效率”就是这么来得。资本家是用你的时间来创造更多的财富。大多数我们是用我们的时间来养活自己。

为什么我说尼采的超人理论是病态的,你思考过吗?是因为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

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地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西方的传统道德所崇尚的美德。

读了上面这段话,你是不是特别赞同,这就是为什么尼采在当下还有积极意义。但我说他“病态”,是因为他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了“超人”理论!那么他口中的“超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肯定是非理性的!从这个角度讲,他还没有康德先进。

但你别忘了,他是在他的时代创作的理论,这个时代的“迷惘者”需要这样的声音,但记住,他是“病态”的。

正如他说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动荡不定的,从而无法捉摸的世界。实况是没有的,一切都是流动的,抓不住的,躲闪的。然后又说哲学家的第二个特性是“拒绝感官的证据”,颠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证据是真实的,可信的,只是对它们加工时才塞进了谎言。

这个倒是和我一直强调的一致:意识世界没有假的东西。

也就是我们要相信感官,相信我们自己的存在。至于什么是假,这和我们一直所说的意识“层次”有关,这里主要指我们脑中的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定和解释。因为对于一块石头而言,没有假的。

他还说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你怎么去分析他这句话?其实你只需要反问一句:“如果我们崇尚非理性,能自由和幸福吗?”所以理性与人的本能不是敌对关系,也不可能成为敌对关系。因为什么?你来回答!

因为意识是逆熵存在的本征!我们对抗的是自我消亡,对抗的是周围系统的混乱,宇宙的熵增……不是人的本能!


尼采提出他的超人哲学,是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超人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

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指出,超人就是大地的意义。其喻义是说,超人是对天国的否定,是对上帝的替代。

尼采认为所谓价值、观念、真理都仅仅是人为的解释,世界本身并没有形而上的真理及终极的价值或意义。虚无主义否定了一切目的性。读到这里,你再去体会康德说的:“人是目的,不仅仅是手段。”你就会发现,在这个点上,他们的意见是相左的,你相信康德,还是相信尼采?这个问题我已经回到了,你自己找答案吧。

尼采认为柏拉图描述的理性世界(理想国家)、基督教所说的天国、世界拥有必然的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类的产物,并无终极的客观性。尼采以“上帝已死”作为虚无主义来临的象征,这也成为后来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人的哲学起点。

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有两种:消极、病态的虚无主义和积极的虚无主义。消极的虚无主义有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和叔本华的哲学等。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将失去终极价值的危机视为能够创立新价值的契机。尼采相信,即使虚无主义来临,人们也能借着价值重估重建新价值,以获得生存下去的理由。尼采也强调,若人们要成为自由精神,就有必要革除对某种确定永恒价值的渴望。因为“对于某种无条件的肯定和否定的需要,乃是一种产生于脆弱的需要”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尼采的批判也有积极意义,因为理性不会总是对的。因为哲学得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在“游戏”中理解游戏,是时刻在变化的。所以批判理性带来的谬误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和理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还有一点值得说,那就是尼采确实影响了一大众哲学家和文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杰克·伦敦、福柯和德里达、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鲁迅等。

尼采也是第一个明确揭示人的心理中无意识领域并加以细致剖析的人,他的作品给现代深层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观念。弗洛伊德以《梦的解析》一书为精神分析学奠基,而尼采比他早二十到三十年就对梦的作用和机制作出类似的分析。尼采对于无意识有不少精辟的洞见,但这些洞见还都是零星的。

当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学研究现代文明时,能够发现他把尼采的某些见解具体化了。尼采还在意识的背后进一步分析探讨其深层的心理活动。他认为所谓的意识只不过是我们精神和心理世界的一种状态,尼采强调对于意识背后深层心理的探索,使他日后成为学界公认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派的先驱者。


我自己也在《探索生命》中对于人的意识产生机制有过总结,还写出了一个十大公理,现在看来,不只是缺乏支撑和深度。但它的存在还是有意义的。我摘录在下面,大家可以去挑挑毛病。但要知道,在《探索生命》中关于意识的定义是传统心理学和生物学上的定义,和此书中的定义完全不同。

总结的10条心理学公理如下。

公理一:意识产生的生物学机理别无差别。

其他表述:此意识和彼意识无本质差别。

公理二:意识是由先天力量和后天力量共同驱动的。

公理三:生命体体征存在时,意识时刻存在。

公理四:社会中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

公理五:概念性的东西,必须是后天建立的。

公理六:真伪的概念存在,但无法界定。

也可以这样表述:人是具有矛盾性意识的,即人的意识一定有非理性的一面。

公理七:意识产生于行为之前。

公理八:记忆机制表明遗忘是不可避免的。

公理九:潜意识内容的提取具有不确定性。

公理十:从遗传和发展角度共同来说,意识总服务于如何更好的存在。

公理九其实就是表明了人有非理性的一面,因为提取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还有就是尼采和萨特都认为人的本能是自由,萨特关于这个观点更极致和彻底。我是反对此观点的,就是人的本能不是自由。我的观点是人的本能是存在,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独立学者,作家,艺术家灵遁者哲学书籍《重构世界》第八章上篇。


与其说存在先于本质,不如说存在与本质共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