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善若水”辩证“善”的含义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出自《道德经》。相信大部分人对这句话多少都会有一些印象。因为这句话在人类社会中实在太常见了,很多人都喜欢把这句话表成字画,装饰在重要的厅堂,以此来彰显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道德经作为中国本土道家的起源性书籍,其经义虽然朴实易懂,那也只是较古人而言的。今非昔比,在当下这个时代,如果没有足够的功底,读起道德经来往往会呈现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并且几乎所有人都处于这种状态中…… 下面我就通过宏观解析“上善若水”这句话,来证明似懂非懂的本质就是一无所知。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突出表现的就是水的特性——利万物而不争,并把这种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定义为“善”。 “利万物”和“不争”是构成这一特性两个要素。 到这里,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利万物”和“不争”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如果认真去实行,自己一定能做到。所以,理所当然的就认为自己是“懂了”。 “利万物”就是对万物都有利,万物范围虽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利万物的方法却有明确论述,也就是方法论。 下面我准备以利万物为目的,进行一次善行,或者说,进行一次行善积德。 利万物,第一个受利的必然是自身。试想,如果连自身都无法受益,怎么称得上是“利万物”。如果是牺牲自身的利益去利万物,明显是矛盾的,是不合理的。而且牺牲自己的利益,直接就会造成自身的衰败,牺牲钱财会贫穷,牺牲气力会伤身,这么下去,自身的价值很快就牺牲完了,还怎么利万物。 万物是什么?是天地间的一切。古人喜欢用【天地人】三才统称。 在保证自身受益的基础上,其次就是,利他人、利天、利地。如果无法在利己的基础上,天、地、人三才同时受利,那么就达不成够成“善”的基本条件,那么,这个行为就无法称之为善。 1.利他人,就是有利于这次善行的所有相关人士。善行所过之处,人皆受益,没有损害到任何人的利益。所有的相关人士,无论在表面上,还是在内心里,都很满意,很舒畅。在这次善意的行动中,只要损害到了一个人的利益,只要有一个人因此不舒服,那么在这个受害者眼里我就是“恶”,如果人们从受害者的视角来看,这个恶是非常真实的。 2.利地。地,就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直接的用地球的生态环境来形容。也就是说,这次善行的所有行为中,都是对大自然有利的,没有任何污染环境的行为。如果人们为了做某一善事,就去污染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试想这种善行中的“善”,会得到多少人的认可,或者说有人会认可吗?所以,在这次善行中,只要对地球环境有了一丝负面影响,都无法再称之为善。 3.利天。天就是天时,天时就是天气的变化时间。随着天时的变化,天气在不停的转换,自然界中的一切为了适应天气,都要随之转换。以我目前的水平,是很难让读者在失去耐心前就对“天”有了明确的认知。所以,这里我直接用内经的方法解释。天气,类似风气,风气影响人们预后的言行。比如,现在的风气是疫情高发期,让人们“闻风丧胆”,这种风气直接就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从而大部分人都减少了外出玩耍的行为。“风气”是“天气”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理解成“事后影响”。也就是说,这次善行过后,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人们是因为我的这次善行变的更积极向上了。还是因为我的这次善行变得消极懒惰了。如果这次善行以后,对风气的长远影响不是积极向上的,那么就无法称之为善。 这就是,达成“善”的其中四个基本要素:利己,利他人,利天,利地。 现在还觉得做起来简单吗?这只是单纯的利万物啊!还没让你不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