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端午的香囊。在故乡,也有佩戴香袋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那就
遥想端午的香囊。在故乡,也有佩戴香袋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那就是端午节给未成年的孩子佩戴香囊和小符。香囊是文雅一点的叫法,即是俗称的香包、香袋、荷包等。小符则是用桃树枝、小青桃、以及红丝线制成的,用途都一样,就是端午节这一天,给孩子们戴上,寓意祈福辟邪,驱虫避蚊,平安吉祥。 香袋虽是小物件,但制做起来同样很繁琐,很费功夫,大约端午节前的半个月或二十天就开始动手。母亲总会选一些碎布头,在煤油灯下比比划划,精心裁剪设计,一针一线地赶制,给我们姐弟做着各自喜欢的香袋。 香袋虽是个小玩意儿,但也讲究个色、香、意、美。香袋的形状也没有一定之规,不拘什么形状,心形、三角形、椭圆形,动物造型,花卉造型,只要你能想出来,什么形状都可以。里面盛放一些驱虫、避瘟疫、预防感冒的中草药,像朱砂、雄黄、香草、干花,什么都成。香袋下边结成彩色的穗头,或者拴几颗珠子压脚,走起路来晃啊晃,别具美感。 物质贫乏的年代,哪怕一只小小的香袋,都是一份奢望和惊喜。母亲手巧心细,做的香袋小巧精致,玲珑有形。每每跑出去玩儿,总会拿出来跟小伙伴们臭显摆,眉梢眼角都是压抑不住的骄傲和快乐。 香袋挂在脖子上或拴在衣襟上的,跑起路来,便会有药香散发出来,隐隐跟在身边。那香味,便似母亲的牵挂和期许一直跟在身边一样,不管你走多远,那祝福都伴随着你,暖暖的,一如母亲的手和温暖的目光。 香袋也叫香囊或香包,因盛香而得名,是古代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和玉一样,是配饰的一种;它和茶一样,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美好的代表和化身。在古代,香包也是中药外用的一个方法和途径,通过闻、嗅、孔、窍,达到治病的效果。 古人佩戴香囊的习俗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礼记·内则》中曾有过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有诗云:“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这小小的香囊不仅仅是有香味的贴心小物,还是取暖神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曾有多处写过香囊。 一枚小小的香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大众审美和社会风俗,针针线线都集聚了无数温情和匠心,是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光阴里小小的祝福和宽慰。 《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发布,推荐意见:中药香囊里的中草药成分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无论是易感人群,或者已经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均可以应用中药香囊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新冠肺炎并能显著改善患者嗅觉功能。 我们依据当前特点,精心选取了十几味草本中药材,经科学合理配伍制作一批香囊,这种防疫香囊分为常态防疫香囊(平时使用增强抵抗力)和应急防疫香囊,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