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泸州沱二桥下,曾经有烟火,残存的迷恋终究化作曾经

2023-02-21 11:32 作者:江阳沽酒客  | 我要投稿


他们说,有时候要果断,几分钟的决定,解决了千年的羁绊和难题。

泸州沱二桥下,曾经有烟火,残存的迷恋终究化作曾经。

不晓得你们有没有记忆,在好多年前,泸州沱二桥下面就是从枇杷沟过来的那个方向,复线桥下的一块空地,被一些神像和红包占据了好长一段时间,是不是还有人去焚香祷告,这里并没有庙宇,也没有什么土地公的神龛。

而且,这种好像野地里的供奉,跟城市显得格格不入,还有一种特别拉垮的感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是因为当年百子图原址在这个地方,为了对沱二桥进行改造和优化它的交通方案,对其增设了复线桥。正是因为复线桥的增设,也结束了关于泸州百子图的历史,最终成为历史。

民间的信仰,往往来自于那些并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妇人,这些人的虔诚并没有多少感人的地方,甚至看到功利和心计,更多的是一种归属和依赖。

其实,百子图在泸州的地位虽然不可小觑,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它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就是民间,也最多是老年人的聚集地。

西南地区的养老情况可能跟其他地方不一样,除了跟子女,或者吃转转会(假如子女都,都不愿意赡养老人,一般就是大家几姊妹分摊,老人一年轮流去自己子女那里居住,一般一个季度转一次,也有其他计算方式,反正这就是养老转转会。你也别说农村这个规矩,有点让老人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养老的问题,并不是孝字能解决的。)

当然也可以去养老院。还有的则是进寺庙当居士,一般在里面打杂做事,一般跟同龄相处排解寂寞,打发夕阳时光。大多数去的人,虽然不能时常跟子女在一起,倒是有志同道合的,也算开心。

毕竟,那时候的人内心要简单得多。所以像百子图这种在老城区的接近于庙宇的地方,即便不能长住,也可能去多逗留。

他们可不是民俗研究者,也不是什么专家。他们没有什么可惜不可惜的,甚至对外面城市的发展变化并不关心。有人来游玩,聊得来多聊几句,能吃豆花饭,收点小钱,给菩萨传道,拿些不多的香火钱,维持自己的生活,也顺便供奉了神灵。这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福报,也是一种修行,虽然他们讲不出来什么大道理。

但是,百子图到底老了,而且臭了。老不怕,怕它腐朽而让人难以忍受。因为没有人看到它的价值,也因为地势原因,又因为排放生活污水的人,哪里管你什么历史人文,本来清澈的滴乳岩也被弄得臭烘烘脏兮兮的,老人们怕也留不住了。

正好,修建这个地方,那就不要了吧,把那些可以拆走的拉到博物馆还能保护起来。至于那些庙宇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不要迷信一些没有依据的东西。

就这样几分钟的时间,解决了上千年的羁绊。你要是不点个赞,肯定不好意思了。

后来桥修好了,下面那个空地,还有一些执迷不悟者,非要给那些泥巴烧出来的偶像留点香火,搞得不伦不类吧。最后,或许他们坚持不下来,或许年龄大了自然逝去,又或许这里必须显得干净,不能搞得烟熏火燎的。就这样,最后的保留也去尽了。

此处没有拜谒处,别去它山寻安慰吧。

泸州沱二桥下,曾经有烟火,残存的迷恋终究化作曾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