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向陆”战略错在哪?导致花2000亿美元造了一堆无用的舰艇?

3艘DDG1000和计划生产30艘以上的濒海战斗舰项目,目前已经算是超级大国海军的最大“痛点”之一。虽然超级大国海军目前面对的麻烦远不止这一项,像4艘福特级到现在没有一艘能够战斗值班也是够“愁人”的;好在福特级起码还能从表面上继续吓唬全球的YU民。就算电磁弹射和拦阻系统最终都不能正常使用,但还可用作为F35B系列的载体在未来获得一份“最低保障”式的工作;而3艘DDG1000和30多艘濒海战斗舰对比之下,则是只有长期巨额投入却在当今和未来完全不会有任何投资回报,也就是属于综合海上作战能力完全彻底无用的纯粹失败项目!关于这两大项目具体如何失败,过去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而濒海战斗舰系列现在又被发现出现了铝合金舰体结构开裂这种颠覆性的问题,可以说这类项目,

已经算是彻底没救了。那么现在回头看看,超级大国海军是如何陷入这种投资2000多亿美元,却完全形成不了任何战斗力的战略性泥潭呢?归根结底,一切都要从三十多年前的“由海向陆”战略的确立说起。由海向陆战略的出现,主要在于前苏联冷战失败,出现了全面崩盘;而曾经相当强大,甚至可以在全球海洋与超级大国海军全面争雄的苏联红海军,由于断绝了经济来源,也只能全面崩溃。大量的舰艇不是退役就是自动报废,于是具备接近500万吨级的超级大国海军在全球大洋上瞬间没有了对手。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在未来的上百年间,甚至是延续上千年间,超级大国海军在大洋上再也不可能遇到势均力敌的强敌,将来超级大国海军的主要任务,将从大洋争雄,全面转向与其他大陆的沿海国家纠纷的压制。

按照这种战略思想,那么就需要建造一批具备在全球各大陆的沿海快速机动行动,并且可以从沿海往大陆的内陆纵深进行炮火打击的新型舰艇。于是就有了DDG1000系列的规划和濒海战斗舰项目的出炉。其实这些规划从一开始就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第一,超级大国认为今后在全球都不会有势均力敌的竞争对象,这本身就是严重违背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强盛不衰落的千年大帝国,所有全球性帝国的强盛史几乎没有超过300年的;甚至是鼎盛时期都没有超过200年的。怎么可能会轻易地出现“历史的终结”?这真是想当然了。结果是不用成百上千年,超级大国在2003年打完伊拉克战争之后就眼睛看得见的走下坡路,这距离冷战全胜后的意气风发,还仅仅过去了十几年。另外一个错误,

则是技术性的,又想当然地认为要在沿海干涉,就必须用快船和超远程大炮。而实际是近海也是海。全球的绝大部分边缘海,还不至于水浅到让超级大国的航母和神盾轻易搁浅的地步。那么既然航母和神盾本身都可以接近其他国家的近海进行舰载机、巡航导弹和远程舰炮的攻击行动,那么还要专门研制适合浅海的高速舰艇的特殊火炮?这不是画蛇添足、脱K放P吗?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超级大国数以千计的智库和超级大国海军本身的参谋部门心里不明白?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不明白,而是必须在冷战结束,超级大国也出现项目下马潮的大背景下,为了本军种的利益,必须巧立名目,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新概念来说服甚至是忽悠管经费的国会议员们。来继续维持本军种的利益。而濒海战斗舰因为吨位小、生产难度低;

于是与超级大国海军原本几十年都拉不上关系的一些内陆小船厂,也终于可以分一杯羹。于是乎最终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场景。也就是某艘濒海战斗舰在下水和舾装完成后,为了从生产它的内陆船厂千里迢迢地走内陆水道开到外海去服役,居然在内陆航道中前后走了一年多才到达外海。原因是中途还要经过加拿大的冬季水域,被浮冰给冻住了。如此的折腾,就可知像濒海战斗舰这种项目的成本有多高,效率有多低!但是这样却可以讨好一些内陆州的议员们,恰恰是这些人把控每年军费的审批。最后就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利益交易:所有的DDG1000和濒海战斗舰完工一艘等于报废一艘,但是超级大国海军就是不敢喊停,所有2000亿美元的建造合同,必须在今后10年一个子不少的履行完毕。因为超级大国海军哪个小庙都得罪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