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小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2、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把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感到有兴趣的“克隆牛”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掌握新旧知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法则。 5、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二、说教法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的教学预设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尝试练习 充分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克隆”,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爱好。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第二层,总结方法 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层,巩固应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设置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教材(自主练习第三、第四、第六、第七题等)提供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以上的“四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四、说课时安排:本内容共安排2课时 五、说教学程序 第1课时 为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点一名学生说说算理。) 【设计意图】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复习导入为学生后面利用旧知来学习新知,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扫清了障碍。 (二)创设情境,引起回忆。 1、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在克隆技术方面,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2003年克隆牛的后代健健和壮壮也顺利出生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头可爱的克隆牛的情况,看他们身上有哪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2、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你们能发现什么信息? 生:健健出生时,胸围是0.77米,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比健健多0.03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壮壮的胸围是多少? 师:了解了健健和壮壮出生时的胸围,你们还想了解他们出生时的其他信息吗? 来源:易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