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滴翠亭”事件的人物逻辑与主题表达

2022-09-30 16:43 作者:称孤道寡单身狗  | 我要投稿

大家好啊,这一期我们来透彻地聊一聊滴翠亭事件

 


滴翠亭事件引起大家争论的主要焦点有二:

其一,就是宝钗的所谓“甩锅”行为

其二,宝钗为什么会针对小红给出一个非常刻薄的差评

围绕着这两个问题,一千个读者恨不得有八百个角度和思路

但我可以自信的说,我这一期所分享的内容的深度,绝对是99%的人未曾触及到的

咱们先从最简单的所谓“甩锅”行为开始聊

这件事当中,宝钗和小红的行为逻辑其实真的并不复杂,一句话就能讲清楚:

二人的不同反应,根由就在于她们对林妹妹的印象,存在一个由于身份和视角的不同所造成的偏差

咱们先从宝钗的行为逻辑开始梳理

第一个要着眼的,自然就是宝钗的两句内心OS:

事前,宝钗心里想的是:“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事后,宝钗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这两句作者直接描写的内心旁白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

宝钗谎称黛玉的动机,是要从根本上避免小红“一时人急造反”继而生出事端

而不是为了生出事端后,既保证自己不受牵连,同时又能对黛玉造成什么打击

如果我们连作者直接描写的内心旁白都不采信,那还有什么内容是值得相信的呢?

看清楚这个前提动机之后,我们再思考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宝钗会认为,被黛玉知晓并不会刺激到小红

这个问题其实也并不难思考,因为同样身处于恋爱状态当中的黛玉,是最有可能会认同并默许小红“遗帕”这一行为的

滴翠亭这事发生在第27回,而就在前面不远的第25回,凤姐曾当着众人的面开过“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的玩笑

第25回结尾,确定宝玉凤姐没事之后,宝钗也同样曾当着大家的面拿二玉恋情开过玩笑

黛玉自己与宝玉情投意合都已经是半公开的秘密了,那么,她怎么可能会好意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阻挠小红的“遗帕”行为呢?

况且,黛玉真的会阻挠别人的恋情,甚至检举揭发么?以她的性情,恐怕是不会的

即便退一万步讲,连黛玉都不会保持沉默,那么其他人自然更不会了,所以,黛玉其实就是最优解了

当然,我知道可能会有朋友拿后文中,鸳鸯与司棋的案例出来反驳

但我希望你注意两点:

其一,你知道后文当中有鸳鸯和司棋这样的案例可供参考,是因为你有上帝视角

如果你是第一次阅读《红楼梦》,并不知道后文当中鸳鸯面对相似的情况会作出隐瞒的决定,你还会不会说出,其实有鸳鸯这个更好的选项这样的话呢?

其二,人并不是AI,在情急之下一定会优先从自己最熟悉的选项开始进行考量

既,先把身份地位相近的黛玉探春迎春惜春凤姐李纨等人权衡一遍,如果这些人选都不符合要求,才会扩大范围

但是,黛玉的情况刚才已经分析过了,她似乎是符合需求的

故此,宝钗在情急之下拿出的第一个方案是:让小红“误以为”被黛玉听到,对于小红而言是最安全的

 

但出乎宝钗意料的是,小红的反应却是:“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她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我们先说黛玉的“心里细”以及刻薄的“林怼怼”形象

从故事层面来看,这样的性格,是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外部遭遇与自我性格相互催化的结果

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答案,我们还应该再往深处问一步:

为什么曹公给黛玉设计了父母双亡,童年不幸的外部遭遇和敏感的性格,使其顺理成章催生出如今的形象?

这些设定的基础逻辑从何而来?设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答案很明显,黛玉的敏感性格,刻薄的“林怼怼”形象,同样是从“情情”这个基础定位出发的

“以泪还泪,以情还情”是黛玉对“有情于己”的人或事的态度

“以怨还怨,以牙还牙”是黛玉对“无情于己”的人或事的态度

这两个形象一体两面,互为镜像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小红虽然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但她的身份本质以及自我认知仍然是下人

小红是没有资格,也不可能以一个平等的心态去感知黛玉“以情还情”的正面形象的

小红只能从下人的视角仰视主子,而后看到一个“爱刻薄人,心里又细”的,难伺候的黛玉

这就像我们在做学生时,是很难与板着脸说教的老师共情的

步入社会做韭菜之后,也不可能与坐享其成的房东、吃人不吐骨头的老板以及事儿逼甲方共情

因为身份不同,立场不同,所以,视角和心态不同

能够以下人身份感知黛玉“情情”两面的,只有紫鹃,也只应该是紫鹃

因为从紫鹃莺儿到司棋入画再到平儿鸳鸯,这些主要角色的贴身丫鬟们,她们的设计都是源于“辅佐主子的主题表达”

具体的,将来详聊黛玉和宝钗时再说,此处我们还是先说回滴翠亭

 

小红的判断并非只包含她对林妹妹的印象,前面还有关于宝钗的半句:“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

这半句话恰恰也证明了,小红的确就是基于“下人”的视角,对钗黛二人作出的判断

小红只看到了宝钗善待下人,八面玲珑的一面,却不知道宝钗的基础定位其实是“贤妻”

宝钗的与人为善,面面俱到,以及不干己事不开口,全都是出于不在其位,不便谋其政的考虑

而不能说明宝钗并没有明晰的言行准则和恩威并施的理家思维

总而言之,正是因为身份地位上存在差别,所以小红对黛玉的认知与宝钗截然相反,并作出了不同的判断:

宝钗认为被黛玉听到,不至于让小红人急造反,生出事来,“这件事算遮过去了”

而小红却认为黛玉是一个敏感又嘴上不饶人的主子,她有可能会走露风声

 

这事儿说穿了,二人的行为逻辑就是这么简单

 

再者,我们目前已知的关于八十回后小红的信息只有“‘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

这句剧透的关键点就在于茜雪和小红被一同提及

看过我之前几期视频的朋友,对于曹公的剧情规划应当都具备一定的认知了,应该能明白这样设计的目的

茜雪是被宝玉开除的,小红曾在宝玉这里坐冷板凳,两人与宝玉的主仆关系,是她们俩唯一的共通点

她们俩既然被设计一同出现在狱神庙当中,那么相关情节的主题,毫无疑问,肯定是呼应主仆关系

那么,能够配合小红茜雪一起展现主仆关系这个主题的人,只能是宝玉或者凤姐啊

 

好,说到这里,宝钗为什么谎称黛玉的问题,就已经说的差不多了

接下来,咱们聊聊更有价值的内容:

为什么宝钗仅凭声音就能听出是小红,并给出了:“她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的评价

这个问题再往深处拆分的话,可以分为两个关键部分:

其一,曹公为什么要设计由宝钗来撞破

其二,曹公为什么借宝钗之口,给这件事定性为“奸淫狗盗”

 

我先说一下目前最普遍的一种思考路径:

首先,连宝玉都不认识小红,宝钗却认识,且给出了负面评价,这事儿很反常,所以肯定有深意

而后,基于“薛家夺玉”这种已经近乎思想钢印的认知,很多人先入为主地将这处反常的描写认定为:是作者在暗示关于宝钗的暗线剧情

最后,再考虑到宝钗接下来“甩锅”黛玉的操作,这个情节肯定是在伏笔宝钗将来对黛玉的陷害,或是拆散“木石前盟”的一些操作(再加上什么玉色蝴蝶的细节……)

毕竟小红也姓林,且小红贾芸和宝玉黛玉一样都是自由恋爱嘛

这种思路的根本问题,还是我这么多期视频以来,一直在批评的:“寻章摘句”式的“看故事思维”

将人物和剧情从原文的整体设计当中单独切割出来,忽视整体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

打一个未必恰当的比方:

这就好比你从万里长城上拆下几块儿砖头,回去盖了个大观园出来

是,你用的砖头确实是人家万里长城上的原版材料,你搭建起来的房子或许乍一看也很宏伟很壮观

但问题是,你有注意到人家原本的那座万里长城,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和方式,把砖头垒起来的么?

 

如果有朋友之前确实就是抱有这种思路的话,我提醒你两点:

其一,宝玉不认识小红,而宝钗认识小红这事儿确实蹊跷,但就在同一章回之内还有一处与之类似的设计:

凤姐同样不认识小红,而后李宫裁笑道:“你原来不认得她?她是林之孝之女”

李纨的人设大家都知道:

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zhǐ)诵读而已

每天忙里忙外操持家事的凤姐不认识林红玉,反而需要李纨介绍

单论不合理的话,这一笔设计丝毫不亚于宝钗那一笔呀

 

其二,宝钗给小红差评这件事并非是一个前无铺垫,后无呼应的独立事件

同样在第27回里,小红去找凤姐交任务的途中,就又被晴雯骂过一次

再往前,第25回,小红刚出场时,还因为去给宝玉倒水的事,被秋纹碧痕骂过一次

前后总共有三次差评,为什么大家不从宏观角度总览一下三次差评的设计目的

而只对宝钗的这次差评进行所谓的“深入剖析”呢?

是不是因为无法解释身为黛影的晴雯为何也要批评林红玉呢?

 

其实,总览宝钗的差评、晴雯和秋纹的差评,以及凤姐不认识她反而要李纨提醒等设计

目的,都是为了给最后凤姐的提拔做铺垫

为了达成这种先抑后扬的整体效果,剧情的逻辑才向主题表达让位了

这种类似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就拿晴雯和秋纹对小红的两次批评来说吧,人家小红怎么说也是林之孝的女儿

63回,小红她娘来怡红院查房的时候,连宝玉都要毕恭毕敬地接受批评

可是在24回时,秋纹却骂小红没脸的下流东西,还说她不配端茶递水

矛盾不矛盾?

再比如,第74回时,王夫人居然还不知道晴雯的名字

晴雯虽说是从贾母那里调拨过去的,但王夫人这事儿是发生在第74回

而晴雯早在第5回的时候就与袭人、媚人、麝月一同陪侍宝玉了,是宝玉麾下毫无争议的首发选手

可是过了这么久,王夫人居然还不认识她,这正常么?

曹公这样设计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设计成王善保家的撺掇王夫人驱逐晴雯的效果

突出下人群体之间的矛盾,完成“下人群体利益争夺”的主题表达,与后文探春说的那些话形成表达的整体闭环

有过故事创作经验的朋友,应该多少都有过类似的取舍,可能有的是剧情逻辑为人物塑造让路,有的是情绪为主题让路,等等等等

滴翠亭事件前后的设计,乃至整部《红楼梦》的设计也是如此

一切从主题表达的需求而来,一切为了表达主题的目的而去

那么,滴翠亭事件,乃至小红所牵涉的所有情节,是为了表达什么主题呢?

 

咱们还是通过对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的梳理,来探寻

事先声明,以下的内容会很枯燥,没兴趣看的朋友,可以跳转到:

 

小红的首次登场是在第24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第27回,经过凤姐的亲自面试之后,小红顺利跳槽过去,离开了宝玉这里

此后,在前八十回中仅有零星提及,再无具体情节,关于结局的唯一线索就是那句“狱神庙”

所以我们今天不聊前后的纵向设计,只针对24.25.26.27这四回的内容,做横向的梳理和对比

第24回,贾家第五代的旁支子弟(江东小霸王孙策的弟弟,魏征西将军晋阳侯张辽的榜一大哥)孙权率先登场

值得注意的是,他初登场的第一个情节,就并不讨喜,因为他效仿小奉先,给自己认了个干爹

而且比小奉先更没有底线的是,贾宝玉明明比他小,他还能说出“如若宝叔不嫌侄儿蠢笨,认作儿子,就是我的造化了”

此后,贾芸又通过用冰片麝香贿赂凤姐的方式,才求得了差事

如果我们剔除掉自由恋爱的滤镜,仅仅评价这两件事情的话,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对这样没底线的人有好感

然而奇怪的是,曹公虽然给了贾芸一个如此不堪的开场,但似乎并没有将他设计为坏人的意思

第24回,先有母舅卜世仁的排挤,后有醉金刚的相助,这两段剧情,在凸显亲不如邻的同时也凸显了贾芸的志气果断,以及待人处事的坦荡爽快

在小红和凤姐面前,他说话办事斯文有礼,精明圆滑,在宝玉接见时,面对袭人的奉茶,他谦逊乖觉

前后情节之间的设计,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甚至隐隐有些相悖

曹公的设计逻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结果呢?

咱们暂且先搁置这个问题,等梳理完小红的剧情,再来作对照

 

小红的初次登场是从贾芸等待宝玉的召见引出的

但起初并未直接点明她姓甚名谁,直到展现完她不仅不为贾宝玉所知,还被同事排挤的现状后,才开始介绍她的情况

介绍完之后,24回以小红梦见贾芸作为结尾,铺垫了一下二人的感情线

25回开头,简单写了写宝玉有意提拔小红,却又因种种原因作罢

此后,小红和贾芸的剧情便都暂时搁置了

曹公转而去写贾环与赵姨娘引出的是非,且恰好在宝玉黛玉互表心意的关键时刻发作

这一段的设计目的,咱们同样暂时先搁置,梳理完小红贾芸的内容之后,再将这一段与小红贾芸做整体对比

第26回,继续小红和贾芸的剧情,不过,26回一开始并没有继续写小红对贾芸的相思

而是先铺垫了小红对职场现状的不满,而后视角才回到贾芸身上,写贾宝玉会见贾芸,实际上屁的正事儿都没有

没要紧的散话说完后,坠儿送贾芸离开,续上了遗帕惹相思的故事线,但二人的双向奔赴点到即止,并没有再多写

贾芸退场后,视角回到贾宝玉这里,他在闲逛,而贾兰在读书闲暇时,却在演习骑射

此处还有一句批语:奇文奇语,默思之方意会。为玉兄之毫无一正事,只知安富尊荣而写

咱们记住这句批语,而后继续向下

别了贾兰之后,贾宝玉来到黛玉这里,简单调情两句之后,剧情被“老爷叫你”的消息打断

随后又阐明真相,其实是薛蟠谎称贾政叫他,目的是邀请宝玉参加他的生日宴

生日宴部分,开篇第一个话题是‘庚黄’的春宫图,冯紫英来后引出第二个话题:打围受伤

随后第三个话题,相约下次聚会,聊打围时的不幸之幸

宴会的剧情结束后,先简单提了一下袭人的担忧,而后宝钗走来,吃茶说闲话

袭人的担忧和宝钗的闲话都铺垫好了之后,黛玉才同样怀揣着担忧登场

然而晴雯迁怒,黛玉被拦,屋内欢声笑语,屋外悲戚呜咽,第26回就这么结束了

第27回开篇,承接前文黛玉的悲泣,随后铺垫了一个很重要的背景:

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

并且,这一章开篇有这样一段批语:

《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

简单来说,黛玉的香冢葬花并不只是个人情感受挫这么简单,曹公的整体设计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

是对所有女性的悲剧铺垫

为什么这一章会突然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小红的剧情又为什么会在这一章回里占据非常大的比重呢?

咱们先梳理,再解答

 

铺垫完祭饯花神的大背景之后,便是宝钗小红滴翠亭的剧情

滴翠亭之后,小红的伯乐凤姐登场,给了她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接下来,小红去办凤姐差事的过程,曹公并没有写,直接写的是回来复命的过程

而且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复命的过程当中,小红遇见的第一个是谁呢?

司棋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裙子

而后,探春宝钗在池边看鱼,给出了进一步的提示:凤姐在李纨的稻香村

然而在小红见到凤姐之前,曹公又突然安排了晴雯带着一干人等突然出现,给了小红一顿批评

这些内容都结束之后,小红在凤姐这里终于得到了唯一的一次肯定,并成功转会到凤姐的麾下效力

 

至此,小红的剧情结束,后面接上的又是宝玉的视角

他先是去找黛玉,黛玉正眼也不看,随后,在黛玉正式葬花之前,剧情又引到探春这里,简单写了两件事:

其一,探春托宝玉出去买东西,其二,点了一下赵姨娘和贾环对她的不满和影响

探春的剧情结束之后,才是黛玉葬花,以及那首《葬花吟》

 

剧情梳理到这,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

我相信大家现在普遍有两种想法:

其一,我太罗嗦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大大小小的情节不分轻重全罗列了一遍

其二,剧情太散碎了,很多情节之间几乎不存在故事层面的前后或因果关系

甚至比从绣春囊到抄检大观园那几章还要杂乱无序

大家有这种观感很正常,因为曹公在24.25.26.27四个章回中,同步叙述了三种主题

每个主题中又包含好几个方面,表达这些方面时又用了很多镜像设计,一正一反同步表达,部分地方还有对后文的呼应

 

咱们还是从小红和贾芸的剧情切入,进行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总览一遍小红贾芸的剧情,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最简单,最基础的结论:

其一,贾芸和小红的故事线基本同起同收,且搞事业和谈恋爱这两个主题是并重的

其二,不论是感情线还是事业线,这二位的行为其实都是……不符合封建礼教的价值观的

但曹公似乎又无意将二人设定为反派

要找到这种矛盾设计的动机,目的,我们首先应该着眼的就是第25回开头的一段话:

若要直点名唤她来使用,一则怕袭人等寒心;【甲戌侧批:是宝玉心中想,不是袭人拈酸】二则又不知红玉是何等行为,若好还罢了,【甲戌侧批:不知“好”字是如何讲?答曰:在“何等行为”四字上看便知,玉儿每情不情,况有情者乎?】若不好起来,那时倒不好退送的

简单来说,原因有二:

其一,提拔一个人,往往会损害到旁人的利益

即便其他人的待遇没有变,但具体的工作也会有轻重难易,多少好坏之分

这一点,曹公用秋纹和晴雯的前后两次斥责,进行了呼应

其二,提拔一个人本身的利弊,是无法估量的

贾宝玉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有效率的人,他只是单纯的心疼女孩子们

这一点,从那句“只见好几个丫头在那里扫地,都擦胭抹粉,簪花插柳的,【甲戌侧批:八字写尽蠢鬟,是为衬红玉,亦如用豪贵人家浓妆艳饰插金戴银的衬宝钗、黛玉也。】”就可以看出

其实整个贾府也是一样的,贾府的主子们需要的都并不是一个“有效率”的人,而是懂规矩,不生事的亲信

这一点,不仅滴翠亭宝钗的情节进行了呼应,贾芸的相关情节,其实也在印证这一点

23回时,提及贾琏和凤姐手上一共有两个差事

一个是管理家庙的事儿,贾芹之母周氏开口相求,凤姐并没有进行考核就随口答应了

另一个就是管理园内花草树木的事儿,凤姐同样没有询问贾芸懂不懂种树栽花,有没有购买花草树木的渠道就给他了

 

任人唯亲,并不在乎效率

 

总体来看,小红和贾芸的事业线目的就是展现贾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一个堪称万恶之源的弊病:

没有人才选拔和上升的渠道

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即便是说话精明的贾芸,办事聪慧的小红,也需要认干爹,搞贿赂,找机会展现自己

才能够创造出被重用的机会

不是他们俩想要屈膝逢迎,而是现状逼迫这对明明有才华的年轻人不得不去做不光彩的事

但,这种现象仔细想想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家族的管理与公司甚至国家的管理是不一样的

公司和国家都具有一定的“扩张需求”,并且,要处理的问题也更多更庞杂,所以客观上需要最有效率的人才

而家族管理呢?

家族中大部分的事就像管理家庙和管理花草树木一样,对能力的要求并不大,过得去就行

而且,万一存在人才选拔和上升下降的明确机制,那就一定会引发更为激烈频繁的利益争夺

当然我也知道,没有人才选拔和上升机制,同样会引发很多问题

就比如71.72.73.74回所描述的,人浮于事,倚仗人情,无视秩序,争夺利益等等乱象

但我想请问大家,如果把你放在凤姐的位置上,你是更希望存在选拔机制,以至于每天都要处理各种为了争权夺利,引出的勾心斗角

还是希望没有固定的人才选拔机制,奖惩赏罚全由自己主观决断,等出了事再铁腕镇压?

我相信大家一定也会像这些家族一样,选择稳定,选择让下人少生事

 

这对于家族来说的确不是最理性,最正确的选择,但,却是最符合人性的选择

 

所以大家明白,为什么滴翠亭事件要安排宝钗出现,并且给小红一系列的差评了吧?

在整部《红楼梦》当中,承担“理家之难”这一主题的人有三个:凤姐,探春和宝钗

凤姐作为前期的理家者,还需要承担结尾处提拔小红的剧情任务,所以滴翠亭的批评不能由她来

探春具体的理家主题是整治宿弊,悲剧根由是被人情阻挠和掣肘

具体来说就是赵姨娘凭借血缘关系,混淆“公”与“私”的界限

所以,基于主题需要,探春的性格必须是强硬的,必须“法不容情”,如果交由她撞破,事情是摁不下来的

不得不引发一系列的后续剧情,继而打乱整体的主题表达

所以,只能是让不在其位,不便谋其政的宝钗来撞破,并阐述理家者的需求:

不需要精明能干,只需要安稳老实,不生事的下人

至于为什么最后一定需要凤姐出来提拔小红,其实也很简单啊

前面几次的压抑之后,客观上需要这样一个情节来展现有人才被埋没这样一个事实,继而让大家认识到这是一个弊病

好,小红贾芸的事业线至此差不多就说完了,然后再说感情线

感情线其实也没啥好说的

男欢女爱这事儿正常么?太正常了,如果可以的话,谁特么想当单身狗呢?

但大家族不允许这样的事,尤其不允许下人出现这样的事

具体的原因,通过71.72.73.74.回从司棋和潘又安到抄检大观园的情节也展现给我们了

即便你能保证小红和司棋这两对是真爱,他们发乎情止乎礼,眼睛里除了爱情什么都没有

但你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是真爱,所有人无视规矩所作出的行为都会不伤及其他的人或财物啊

如果人性有用的话,还要警察来干嘛?

所以,总览小红和贾芸的所有剧情,其实主题还是揭示下人群体秩序崩坏和利益争夺的根由

既,贾家不存在人才选拔和上升下降的明确机制,任人唯亲的现状,与有能力和欲望的人性之间的矛盾

 

点透了小红贾芸宏观的主题表达之后,我们再对比着看这几个章回当中,同步叙述的贾宝玉的闲逛,薛蟠的生日宴,等等散碎的情节

它们所要表述的究竟是什么主题,还需要我再多废话么?

赵姨娘和马道婆的诅咒为什么会夹杂在第25回的位置,且正好打断宝玉黛玉的表白

27回的《葬花吟》为什么会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黛玉葬花之前为什么突然又安排两段探春的剧情

以及,小红找凤姐复命时,为什么第一个遇见的是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裙子的司棋

给她指出凤姐所在的为什么是探春,最后获得凤姐赏识之前,为什么又安排晴雯的批评

等等等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安排和设计,是不是,豁然开朗了?

 

现在,你还觉得这些剧情散乱么?

还觉得用“寻章摘句”式的“看故事思维”将人物和剧情从原文的整体设计当中单独切割出来,忽视整体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

就足够看懂《红楼梦》了么?

 


“滴翠亭”事件的人物逻辑与主题表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