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拾遗,旁轴相机

说起胶片机,现在很多00后左右的小朋友已经没有胶片机的童年记忆了,会觉得这是一个新潮的物件,有点像时尚的轮回吧,复古始终是主题。
从摄影诞生到现在到数码相机的普及,中间一百来年间的相机都是胶片相机,款型可就太多太多了,差异极大,毕竟一百年科技发展。
当然个人的能力有限,很多机器我是没用过乃至没听过,就尽力谈下了解的机器,其中的适合入门的机器,性价比高的机器,或者现在来看不太好用但足够经典的机器。
打算分开写一个专题,这篇为系列的第三篇,谈一下旁轴相机


徕卡
前文提到过徕卡是135相机的奠基者,旁轴联动相机的先驱。徕卡的名字相信不管玩不玩都会很熟悉。徕卡的起初的定位并不是奢侈品,而是真正适用性的相机,我对徕卡这个品牌的了解远不如死大多忠粉们的多,就不细讲太多。
简单的型号演变过程
徕卡III
徕卡II型是第一款机身自带旁轴测距联动的相机,只生产了一年时间,很快升级成了III型,

III型算是徕卡第一款真正经典,它以及它的改进型号,一直从34年生产到60年代,M3出来以后还生产了一段时间IIIG才结束这个系列
二战电影里各种出现相机的画面,徕卡III型是最常见的
III型有后续改进型号,IIIA,IIIB,IIIC,IIID,IIIF以及末代的IIIG
IIIA把最高快门速度升级到到了1000
IIIB改进了取景窗口
IIIC把上部的取景器改成和机身压铸一体。IIIC的生产横跨二战,据说二战末期的IIIC质量堪忧。
IIID,短暂的生产过很少数量,加装了自拍器。
IIIF,二战结束后的型号,新增闪光灯的支援,部分机型设有自拍装置
IIIG,M3发售后才生产的螺口最终机型,增大了取景器,并且有了明亮的框线。
徕卡III为L39螺口,L39的镜头选择还是挺多的,苏联日本厂商也生产了大量L39卡口的镜头。
III型个人觉得是最漂亮,最具复古味的徕卡机型(本来就古),一般称为巴洛克机器,机身比后面的徕卡M系列要小巧修长,但是谈到使用来说,真的非常不推荐,取景和对焦独立的设计,巨小的取景窗口,对戴眼镜的人来说简直是自虐,我的使用体验一直是,找洞中···
总体来说,适合收藏把玩。
记得群里一哥们和我说,1000多就当买一个手办啊,顿时醍醐灌顶,1000多块的古董机械徕卡手办,它不香么。
最近一个新神剧里不停提到了徕卡IIID相机


来分析下,取景器和机身非一体,背后取景器两个分开圆型,1000的快门,是什么型号答案已经很明显了。不过好歹确实是台III型,对神剧要求不能太高。

徕卡M3
最经典的徕卡机型,直接确定了未来M系列的标准,也应该是所有M系列做工做好的机器。
吊打了同时代其他几乎所有品牌的机器,在M3之前日系旁轴已经把徕卡III进行了各种优化魔改,但是M3一出,全方面完胜。同是欧洲品牌的康泰时福伦达更是毫无招架之力。

M3舍弃螺口成为第一款使用卡口的相机,M卡口,第一款使用过片扳手的机器。取景窗和测距窗合二为一,有着徕卡最大的0.92倍率的取景窗,带有50,90,135的框线,取景窗的焦段为50,接近人眼,很多人对M3的热爱遍源于这个取景窗。可以睁着双眼取景。可以说,抛弃做工外形来说,M3也是当时最便捷的相机,所以当时很多新闻战地记者使用它。

因为是50的取景窗,如果需要用35的镜头的时候,需要镜头上自带一个广角的镜片,也就是眼睛
目前来说,徕卡M3年代也比较久远,但是热度依旧是所有徕卡胶片机型里最热门。对于现代徕卡用户,M3才是开始的地方,而非III型。

缺点,年代太久,找成色保养好的需要费事点,算是为50而生,用广角镜头麻烦
M2,算是M3的缩水版,

M4,M2的升级版
M5

第一台加入TTL测光的徕卡,最不像徕卡的机型,M5上大量使用了有别于传统徕卡的设计,导致M5评价两极分化严重,比如过片扳手和速度盘一起,类似于佳能AE1的设计,速度盘突出机身一点,方便快速调整,取景器里可以直接看到快门速度这些,优化了使用操作感受,但是外观也变得一点不徕卡,结局是销量惨淡,很多徕卡的粉丝们固执的认为,徕卡已经足够优秀了,只需要在原本的框架下进行优化就可以了,冰不需要推翻原本的设计。
之后的徕卡再不敢跳出徕卡家族风格
CL

实际上就是徕卡和美能达合作研发,美能达生产的贴牌徕卡
这台机器算是一台简化版的M5,机身小巧,因为对焦基线比较短,所以对焦精度不高,不建议用太大光圈的镜头,黄斑很容易变淡,但是取景器还是美能达祖传的明亮,配备了402和90 4两款镜头,机身自带40 50 90的框线.这台CL销量出奇的好,大大超过M5,只生产了三年便被徕卡叫停
CL测光现存的大多已经坏了,没坏也不太好用,而且后组长的镜头的时候会顶到测光杆
CL虽然是一台廉价机型,但是实际拿在手里的感觉并不廉价,玩过日系的旁轴很容易对比感受出来,质感满满。
目前咸鱼2000的价位,个人觉得作为旁轴入门机还是非常合适的。
但是在很多徕卡玩家眼里,这知识一台美能达吧
M6

继M3以后又一个经典机型,算是徕卡M5失败以后的救命机型,吸取了M5的教训,回归到了他该有的样子。徕卡生产历史最久的机型,大盘小盘,各种小改不断。
缺点,漆面容易起泡,逆光取景器容易炫光
做工比起以前机型有缩水。塑料件多起来了。
作为一个近代机型,装胶片速度和你女友化妆一样慢的速度已经不太能容忍
M7

MP
M末代胶片机身,针对喜欢手动的用户做的M6的升级版,改善了M6的取景器炫光,倒片旋钮改回了M3设计
没可乐标了,低调的奢华有没有,当然你可以淘宝买一个可乐标自己贴
M10
数码最新款型号
奢侈品,面对用胶片徕卡的我从不在意,用M10的我向来都是求交朋友
买它!

福伦达(德福)
日本确善能旗下福伦达和德国的福伦达是两个不相干的品牌
谈资历来说,福伦达面前这群相机厂全是弟弟,200多年的品牌历史无需置疑的相机最老品牌,只是现在的下场确实唏嘘,品牌近代被确善能收购。
这里先说德福,也就是原福和蔡司禄来旗下的福伦达,德福的机器就一个字,骚
在惊艳于福伦达的设计和做工的同时,也无法理解他们的轴。调焦设置在左边机顶的操作你能理解么?因为要和右边的过片旋钮对称,从人体工程学来讲就是一坨,但是他好看呀···
说几个经典135机型,120放到后面中画幅篇里提
福伦达的135系统有三个系列,vitssa,Vito,Prominent

其中最高端的是Prominent,也就是福伦达至尊,一台神奇的把快门对焦系统设置在卡口上的相机,佩服当时福伦达工程师的技术实力和脑洞,我们现在微单上见到的天工自动环就是利用了类似的推动镜头前后移动原理实现对焦
这台机身上搭载了鼎鼎大名NOKTON50/1.5镜头,有兴趣的可以查下价格。
Prominent的话,算是研发出来和徕卡III型竞争,把III型诟病的退片废手和双取景器两个缺点给解决了,但是紧接着徕卡M3发布了,然后就没然后了。即使后面推出了增大取景器的Prominent II型也于事无补。
机械控可以考虑收藏,其他就算了,不建议碰···
vitssa

著名天线机,又称石库门,这机器目前来说还是冷门,我最早接触的手动胶片机就这货,朋友十年前就收藏了好几台,显眼的天线实在不注意都不行,左边的天线按下完成过片和上弦动作,右手按快门拍摄,后背旋钮对焦,不离开取景器双手快速拍摄的设计,当然也因为过于精密的设计,故障率感人···

最后出了更换镜头的的型号,但是镜头就收不进去了,而且镜头和至尊不通用,就很尴尬

Vito
三个系列里低端的系列,这个系列开启无限套娃,就和现在的汽车一样各种高低配,改进型,不同版本不同的镜头,带测光的不带测光的,折叠的固定镜头的
选几个比较高端点的机型
VitoIII

定位并不低于至尊和VITSSA,完全脱离了前两代的设计,一台BESSAII的缩小135版本机器。镜头当然是ultron50 2
VitoBR

VitoB系列非常小巧精致,有传言是专门为女性设计的机型,这个系列版本繁多,BR是最后期带测光的版本,镜头是2.8的光圈
Vitomatic IIICs




算是VitoB后续更高端的机型,镜头升级为ultron50 2,外形接近于VitoB,西德产,一共只生产了两年多台,算是福伦达精致型机器的巅峰。可遇不可求
其实价格比起徕卡来说,非常便宜

蔡司
蔡司的contax的1到3型就不说了,基本上属于很努力,性能也有超过徕卡,但自身也有不少问题,加上M3一出,寸草不生。
尼康旁轴最初便是模仿的康泰时系列,但是卡口并不通用
说一台比较经典也很便宜的机型
蔡司女伯爵CONTESSA

紧凑型折叠机型,带机身测光,黄斑联动测距,天塞的45 2.8镜头,漂亮的机身电镀处理,刚推出就风靡一时。
缺点是豆大的取景器和徕卡III型有一拼
上面提到的这些机器,除了徕卡M3及其后续机型,都是些做工精致,带有历史痕迹的工艺品,现在来看,把玩意义大于拍摄,亮骚的买来用作可以拍照的手办这个定位就很不错。
蔡司伊康ZM


非常近代的一台机型,和徕卡M7同时代的。由蔡司设计,交由确善能代工的。
外观有别徕卡的圆滑线条,ZM棱角分明充满一股硬朗的味道,喜欢哪个风格看个人选择了
巨大明亮的取景窗口,光圈优先,曝光补偿,该有的功能都有,纵走式焦平面快门,快门比徕卡更高,当然声音也大很多。
ZM作为近代机型绝对是好用的,但是得益于他是日福代工的,做工手感什么的不用期待太多,和徕卡肯定有差距的
总的来说,蔡司粉和喜欢他外观的,也只有蔡司的品牌价值能抗衡徕卡不输了。

consina福伦达


consina把福伦达品牌收购后,重新把BESSA这个名字拿出来开发了135旁轴系列机器,卡口分别有L39口,M口和蔡司RF口
填补了下M口的低端市场,发布了一系列价格实惠素质在日系里算不错的M口镜头。
罗列一下
BESSA-L 无取景器 L39口
BESSA-T 无取景器 M口
BESSA-R L39口
BESSA-R2 M口 35 50 75 90框线
BESSA-R2S尼康S卡口35 50 85框线
BESSA-R2C康泰时卡口35 50 85框线
BESSA-R2A M口35 50 75 90框线
BESSA-R2M M口35 50 75 90框线
BESSA-R3A M口45 50 75 90框线
BESSA-R3M M口45 50 75 90框线
BESSA-R4A M口21 25 28 35 50框线
BESSA-R4M M口21 25 28 35 50框线
禄来35RF R2贴牌40 50 80框线
BESSA系列A结尾的是电子快门的机器,类似徕卡的M7,M结尾的机器是机械快门的机械,类似于MP
日福的机器有诸如做工手感差,胶皮不是真皮,容易掉涂层,快门声音大,基线短对焦精度不够高各种缺点,但是因为年代近,性能比较现代,使用比起老机器友好很多,诸如1倍的取景视率的优点也有不少。原本定位便是填补低端旁轴市场的,只是目前二手一路走高到让人看不懂

禄来这台贴牌的机器,定位类似ZM,据说质量要比福伦达的R要稍微好点。

巧思RF
柯尼卡公司近代生产的高端旁轴,巧思分两个机型,一个是固定35镜头的巧思AF,一个是M口可换镜头的RF
RF算是日系旁轴的巅峰,该有的都有,做工精致,钛合金手感很好,后盖装片方便,安静的快门,自动过片,4000的快门并且声音很轻,操作上跟康泰时G2的设计(开关、快门、转盘等)很相似,方便快捷。
徕卡用户悠悠的吐出一句:
135旁轴玩到最后终究还会上徕卡
所以它的价格只有M6的一半


美能达CLE

美能达和徕卡合作CL后,徕卡很快停止了CL的生产,美能达于81年鼓捣出的一台后续机型CLE
一样的小巧体型,只是改用了电子快门,加入了
TTL测光,光圈优先啥的,而徕卡这些功能在很多年后的M6和M7身上才得以实现
有个被现在玩家诟病的情况是,CLE取消了50的框线,加入了28框架,严重制约到了其他镜头的使用,毕竟35和50才是大家最广泛的两个焦段,就很尴尬。

比较另类一点旁轴
哈苏XPAN/tx-1

类似于CL,哈苏富士合作研制,富士负责制造的机器。国际版为XPAN,日本国内销售型号为富士TX-1

看看这机身设计,妥妥的富士血脉
使用135胶卷的120旁轴,实际是120的像场,镜头可以覆盖6X12像场的镜头,所以拍摄是需要换算下焦段的,原配的45标头实际焦段接近于135的30,是一个双倍宽度的广角视角,另外还有两只90和30配套镜头。

30镜头需要匹配原配的中灰渐变镜和取景器,价格也是很多昂贵,加上我也并非广角控,至今没也没见过实物。加上像场和体积的原因,这三只镜头的光圈都比较小,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XPAN的产量不高,一代2万样子,二代5000样子,估计TX-1的产量也差不多,加一起总量大概四五万台,独二无二而稀少这也是他一路涨高的原因吧。
一代取景器里没有数据显示,只能从背后的屏幕上读取数据进行拍照,实在非常不方便,在二代得到改进。其他方面得益于他是一台2000年左右的机型,测光可靠性都是非常有保证的
使用一卷36长的标准胶卷可以拍摄20张照片。
什么样的人适合他呢,超宽幅爱好者,电影感爱好者,或者不想上徕卡的人^_^

佳能VL

佳能58年发布的旗舰机型,佳能旁轴最高端的机型,总生产量大概5000台,定位远高于后面P和7型
L39卡口,佳能原本为他搭配50 1.2的镜头,35 50 75三挡取景镜焦段切换,折叠式倒片旋钮,金属横走快门帘(容易褶皱)
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它对焦基线,很长
佳能党搞一台有点必要的,收藏意义更大

尼康SP

尼康于2005重新推出1957年生产Nikon SP的限量版本,总共生产2500台,可见它对于尼康的意义
尼康旁轴真正的经典之作,双取景器设计,左边是无补偿的广角取景器,右边是正常取景器,有28 35 50 85 105 135 6个线框。
后期加入了尼康金属的钛合金快门帘
佳能VL和尼康SP基本代表了日系厂商模仿德系旁轴的集大成者,单反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
之后他们便把重心投入到了单反上,一年后尼康的大F便正是发布了,单反时代开启。
我比较纳闷的是,VL才一两千快,SP咸鱼的价格基本和徕卡M3相当

柯尼卡III

同时代的固定镜头旁轴
无论做工质量,用料都非常棒,外形线条硬朗,使用的是48 f2/50 F1.8的巧思镜头,素质很好,镜间快门的设计,1比1的取景器也是这是这个机器最大的亮点之一。
这台机器到现在还很冷门,所以价格也不贵,差不多和旁轴七剑那些机器差不多,但是明显做工上要高端不少,是日系固定镜头里比较适合收一台的机型,其他的就只有奥林巴斯SP让我觉得还不错了
缺点是沉,770克左右,没有测光
现在咸鱼有定制机顶测光表,玩老相机还是有必要搞一个的。

60年代开始,日系单反全面铺开,厂商的重心都从旁轴转移到单反研制,可以更换镜头的旁轴基本都停止了更新
固定镜头的旁轴机器作为家用机型一直更新到70年代初。

这里面一般分为两种机型,
大光圈的黄斑测距联动机型,一般是标头大光圈,焦段各家都差不多
体积小巧,饼干头的估焦机器,一般2.8光圈样子。当然这类机器里某些高端点的型号也会有黄斑测距比如图里的ECR,另外还有奥林巴斯XA那些
网络上曾经有一个很火的关于旁轴七剑的帖子,里面提到的机器基本上都是不可更换镜头的日系旁轴,具体机型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看,我这里就不重复了
70年代后期,估焦机进化成柯尼卡C35 EF那种塑料外形,接近着自动对焦的AF技术出现了在后续机型上,然后进一步完善缩小,就成了近代的全自动傻瓜相机,到后面专门的自动傻瓜机篇会具体说。
旁轴基本等同于手动对焦,被承认的AF旁轴胶片机只有康泰时G系列,也归到自动胶片机篇来说好了。

谢谢你耐心看完这篇菜鸟文,有兴趣的话请关注评论转发,你的关注是我疫情期间码字的动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