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烟,还是一块面包?这是一个问题 ——看《小公女》(2017)
这部韩国影片是近一周里我看过的片子里最喜欢的一部。干干净净,思路清晰。

先借用DB上的剧情简介——
“就算没有房,也依然要有明确的思想和喜好。”做了三年家政帮佣的微笑(李絮饰)人生中只要有一杯威士忌、一口烟和心爱的男友就足矣,可随着新年到来,房租不断攀升,威士忌和烟的价格也不断上涨,薪水却依然毫无波动,既然自己的喜好变得越来越贵,那么便只有放弃房子。可爱的现代版小公主微笑的城市漂流生活就此开始,就算没有房子,生活还是照着自己喜爱的方式继续着…
这个剧情简介,基本上就讲清楚了编剧和导演的思路。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就是一场实验:一方面,透过不断流浪的女主视角,对韩国社会进行一个切片研究,观察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群,拥有怎样的三观,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烦恼。另一方面,以此为背景和对比,来检视女主所代表的另类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可行。
看完全片,我发现DB上大家的看法明显分成两派,撇开赞成派不谈,反对意见我认为主要由两类人构成:少部分是情商偏低,看不懂比喻,在虚构故事里较真抬杠的人。而其余的大部分,则是对异己生活方式不够宽容的观众,他们认为,这部电影中女主代表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自己的相冲突,看完全片,感到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观念和信念,隐隐受到了挑战和冒犯,因此出于自卫本能而加以批评。对此,我觉得,大可不必。人天然就是多样化的,人的“活法”应该和自然界的物种一样多,你怎么能要求所有人的想法、取向、选择都和你一样呢?有差异是自然的,我们要像接受刮风下雨一样接受它即可。
接下来,我想借这部片子,聊聊它所体现出的不同价值观、人生观的差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流传颇广。根据他的分析模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么一座金字塔,塔分5层,由下到上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金字塔也好,5层划分也罢,通常都不会发生争议。分歧往往出现在——这5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优先性划分吗?是否只有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能追逐高层次?这是绝对的吗?
我认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才是更加重要的,也更能体现出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绝大多数人通常认为,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满足了最基础的需求,才可以考虑其他。进一步地,只有先满足马斯洛金字塔的最底层,才能拾阶而上,向上攀登。否则,缺失了塔基,剩余部分就是空中楼阁、白日梦。
这种看法很容易获得认同。而《小公女》所做的,就是想挑战一下这种普遍观念,或者社会共识。
它假设有这么一个姑娘,单身,没有固定职业,靠做钟点工帮别人做清洁挣钱。起初租房居住,但后来干脆连房子也不租了,到处流浪。。。这样的设定,就是先把马斯洛式金字塔的最底层敲了个千疮百孔。
问题随之而来,对于这样一种生存状态的人而言,是否就没有资格来谈其他了?流浪街头,食不果腹的人,在面对一块面包和自己喜欢的香烟时,选了后者是不是就是一种“罪”呢?
这里也要注意,影片中的设定还是很谨慎的,主人公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规划,而且也在慢慢实践自己的规划,虽然那看起来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对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看呢?
假如把马斯洛的金字塔由下到上编号为ABCDE,那么大多数的心理排序就是这样一个字母顺序。但要注意的是,ABCDE 并 不 是 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
同时,对“A”,即金字塔的最底层“衣食住行”的满足标准,又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即使假设必须按照ABCDE的顺序来走,那么,如何认定A已经达成、已经满足了呢?实际上,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很大程度上就源自于有的人认为自己对A的看法是唯一正确答案。
现实中还有一类现象,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无视,即有些苦行主义者,几乎是将E排在第一顺位的,在他/她们心里,自我实现才是人生第一要义,除此之外的物质需要可以降至最低标准。这其实也反映出,金字塔的排序差异。
另外,对异己的宽容很重要。还是那句话,人是多样化的,多元的。作为一个成年人,有选择自由,意志自由,他/她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自己选择,自己负责。所以,100个人里哪怕有99个人都选ABCDE,不代表唯一的一个人选了CBADE就是错的。作为文明社会的理性人,应当对他人人格抱有基本尊重。
电影是一个虚构世界。我觉得这部影片的价值在于虚拟了一种可能性。让99%的人看到那1%的模样。
*写于2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