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春节(Chinese New Year)的英文翻译

2023-03-26 17:36 作者:kiki-niu  | 我要投稿

       

论春节(Chinese New Year)的英文翻译 


华晖书院 邹宇晖

关键字:

中国历法、阴阳历、阴历、太初历、崇祯历书、时宪历、正朔、朝贡秩序、册封体制

 

  春节期间,春节的英文译法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不准确的翻译看似只是引来了文化归属问题,但是,如果深入了解的话,还会涉及到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东亚秩序。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春节以及“阴历、农历”的英语翻译究竟应该如何翻译更准确。

春节的由来

  中国的传统新年为什么会定在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有没有被定为过新年?据《尚书/舜典》记载,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一天,舜即天子位,“月正元日”带领群臣祭拜天地,就将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历史上称为元朔、元旦、元日、新元、正日、元辰、新正等。1912年以后被称为春节。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中国历代设定的新年日期(岁首)并不相同。据说上古时代以立春为岁首;夏代以夏历春一月为正月,商代以殷历冬十二月为正月,周代以周历东冬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秦历(颛顼历)冬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制定了《太初历》,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一直到清朝末年。1912年中华民国采用公历(阳历)将阳历1月1日称为新年,中国历法(农历)正月一日称为春节。

历法:阴阳历(阴阳合历)、阴历、阳历

  历法是人们出于对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观察自然周期,预测未来。观测太阳、月亮的运动周期,建立以年和月为计量时间的单位,并组合年月日之间相互关系构成它们之间换算的方法。历史上,成功建立了历法的统治者构建了文明与国家。历法可分为三类:

  阳历(solar calendar)全称“太阳历”,是以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太阳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受古罗马影响,月的长短则是人为规定,并不合理。现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阳历创始于罗马(公元前46)﹐后经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命人修订﹐而成目前所用的格里高利历(俗称:阳历)。

  阴历(lunar calendar)全称“太阴历” 太阴就是月亮,按月相盈亏变化周期制定的历法。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对应月的平均天数与朔望月长度接近,大月30天,小月29天;年的长短是月的整数倍,与回归年无关;不调整季节的偏差。如伊斯兰历,伊斯兰历以阿拉伯阴历年岁首为新年。

截图出自:网络

  阴阳历(lunisolar calendar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编制的历法。同太阴历一样,按月相盈亏变化周期来定一个月。因为1年比太阳历短11天,三年就会达到1个月,所以设置闰月来补正。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历(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历),也称为农历、夏历。犹太历、古代希腊历等也属于阴阳历,犹太历和古代希腊历有各自的新年。因此,春节不能代表所有属于阴阳历的历法的新年,也就不能翻译为“lunisolar New Year”。

  在东亚汉文化圈国家里,从语言角度来说,“太阴历”和“太阳历”对应,从而阴阳历被俗称为“阴历”。因此,将春节翻译为“lunar New Year”是直译不是意译,既不正确的,也不严谨。

何为中国历法(俗称:阴历、现称:农历)?

  中国以及东亚汉文化圈的国家到近代为止,一直使用中国历法或对中国历法稍加修改改名使用。中国历法的制定以及颁布涉及到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科学观和意识形态。

  从上古到汉代,古代华夏先人提出了有各种各样的宇宙观。主要有:

1.『盖天说』在《周髀算经》中有详述。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说。有说天是球穹状的,地也是球穹状的,北极位于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离远了就看不见了。有说各个不同节令太阳都沿不同的“衡”(周长)运动。

2.『浑天说』在张衡的《浑天仪》中有详述,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3.『宣夜说』在《晋书·天文志》中有记载,体现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无限宇宙观。

  从科学层面来看,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科技进步,就会对旧有定理、定律进行修改与更正。因而,观测天象告知人民正确的时季,是当政者的职责。这就是《春秋命历序》中所说的“观象授时”。“气数”在中文语境中,有国家兴亡、人世福祸皆由天命(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定)的意思。因此,当政权更迭时,为彰显“受命于天”,新政权会根据天象制定新历来显示其统治的正统性。这就是“受命改制”。“正朔”谓帝王新颁的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重定正朔。所以,夏、商、周,秦及汉初的正朔各不相同;而接受“正朔”就意味着接受天子制定的历法称臣服从。此外,接受前朝天子禅让的王朝会继承前朝的制度;自汉武帝起,一直到现今的农历,都用夏制,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现:农历正月初一)。由皇帝颁布的历法也称为“皇历”,辛亥革命以后推翻帝制,才将“皇历”改写成“黄历”。越南也称“黄历”。

中国历法(俗称:阴历、现称:农历)的起源发展脉络

  说到起源,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制定颁布“太初历” 以后,中国历法在正史中都有详细记载。在此之前,有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虽然没有正史的详细记载,但可以根据甲骨文中干支、日食的记载以及秦到汉初使用颛顼历可以判断出,中国上古时期就存在历法。另外,二十八宿章法二十四节气是构成中国历法的必要要素

  中国历法按月相盈亏变化周期来定一个月;因此1年比太阳历短11天,三年就会达到1个月。从而设置闰月来补正。古代中国历法将19年称为1章,按照这个周期插入闰月,这即为章法。在19年中插入7个闰月,即:十九年七闰。华夏先人为何如此复杂地计算月份呢?

因为渔业生产是要看潮汐的,而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

  农业生产是要遵从季节的,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公转决定了季节变化;华夏先人通过观测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下图是日本国立天文台绘制的从北侧看黄道面图形:

 

截图出自:日本国立天文台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创造。下图是日本国立天文台观测的西安和东京的月平均气温图,以西安的气温印证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准确性。


截图出自:日本国立天文台

  201611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UNESCO)。


截图出自:网络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在不断地认知、探索宇宙,也在不断地探寻精确计算历法的方法。公元前150年前后,古希腊天文学家、西方古代天文学创始人喜帕恰斯发现了岁差。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虞喜也在公元330年,独立发现了岁差并加以精确的测定。祖冲之于公元463年所制定的《大明历》的最大贡献是将岁差引入历法计算。

大明历截图出自:日本国立天文台

  隋朝的刘焯在《皇极历》中首次采用了定气定朔

《皇极历》截图出自:日本国立天文台,笔者批注。

中国历法的最后一次重大变革是在崇祯二年(1629年)九月,专门成立历局,授命徐光启主持历局并修历,崇祯七年(1634年)制成了一部运用欧洲先进科学知识编辑的《崇祯历书》。该历书在徐光启去世(崇祯六年)后,由李天经主持,参加工作并负责欧洲天文学知识翻译编篡的有耶稣会会士汤若望(日耳曼人)、罗雅谷(葡萄牙人)。他们之前有邓玉函(瑞士人)、龙华民(意大利人)等参加过短期工作。历局还有一批中国学者参与工作。崇祯七年(1634年)十一月最后一次进呈时,共计呈交书稿46种,137卷。历局不断对这些书稿进行编辑整理,陆续以《崇祯历书》为总书名进行刻印。明末动乱,《崇祯历书》编成后并未正式交付钦天监用于历书编算和天气预报。清初,汤若望将《崇祯历书》删改为103卷,连同所编的新历本一起进呈清政府,得到颁行。新历定名为《时宪历》[后因避清高宗弘历(乾隆)讳,改成《时宪书》]

截图出自:日本国立天文台

  《时宪历》(《崇祯历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采用西洋天文学知识按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编辑的中国历法。此历法采用定朔法定月的第一天、采用定气法定二十四节气、采用破章法置闰。而定朔二十四节气章法是中国历法独有的特征。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提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由此,农历成为中国历法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使用公元纪年(阳历),但是《时宪历》作为“农历”也并行使用。

 

中国历法(俗称:阴历、现称:农历)的使用范围-中国传统的藩属体制、朝贡秩序

  东亚朝贡秩序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天子与诸侯之间表明隶属关系的分封制模式。在天子分封诸侯的时候,诸侯要来朝觐天子;而天子通过册封与诸侯之间确立隶属关系。随着秦汉时期中原帝国的统一和“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这种模式被运用到处理对外关系上,通过册封建立藩属关系,维持以天子为核心的朝贡秩序。作为宗主国中国历代君主将称号、任命书、印章等赐予周边国家、地方民族政权、部落;册封国称臣并献上方物(土特产),还要遵从正朔(使用天子年号和天子制定的历法)。献上方物被称为朝贡,宗主国与朝贡国的关系被称为封贡。朝贡秩序是中原王朝以自身的文化和制度优势对周边诸国实行统而不治,输出自身的文化、礼仪和制度等。

 例证:

1.《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中记载:“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其後箕子朝周,過故殷虚,感宫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这是朝鲜作为中原诸侯国的最早记载。

图片出自网络:国書刊行会「目でみる昔日の朝鮮」

2.《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汉倭奴国印」图片来源于网络

3.明孝宗敕谕琉球国中山王尚真

明孝宗敕谕琉球国中山王尚真图片出自:作者所拍照片

  朝贡体制在东亚地区不断发展变化,在中国明代达到秩序的顶峰。到清代,“属国”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用于指称清朝直接统治区域之外的朝鲜、越南、琉球王国等。清末由于中国国力的衰弱和西方势力的冲击而逐步走向瓦解。

  历史上作为中原王朝属国的朝鲜和越南等,遵从正朔使用中国历法,目前韩国使用的“阴阳历”是《时宪历》。日本从元嘉历到宣明历使用了一千年中国历法,后1685年开始借鉴崇祯历书稍加改动制定成自己的历法。目前,日本和越南使用的“阴阳历”是有时区等调整的“《时宪历》修改版”。

下图为日本历法表:

截图出自:日本国立天文台

  综上所诉,中国历法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是阴阳历。在中文语境中,中国历法可以称为阴阳历也可以称为农历,也可以俗称为阴历、黄历;中国历法的新年也可以称为春节。但是,在非中文语境里,就要正确翻译。因为中国历法不是阴历并且有使用阴历的国家,所以将中国历法翻译成lunar calendar是不正确的。中国历法虽然是阴阳历,但是还有其他国家使用各自的阴阳历。中国历法只是阴阳历中的一种,不能代表所有阴阳历,中国历法的新年(春节)不能代表所有属于阴阳历的历法的新年。因而,在非中文语境中,中国历法(农历)的新年(春节)就应该翻译为Chinese New Year。从尊重历史真实性的角度以及现代知识产权角度来讲,中国历法的正确翻译为Chinese calendar ,中国历新年的正确翻译为 Chinese New Year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百科全书》网络版

2.日本国立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论春节(Chinese New Year)的英文翻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