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骚扰受害者都是女性?错!
性骚扰是女权主义者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对女权主义者的观察,总结目前活跃在网络空间的女权主义“反性骚扰”话语有三个前提假设:
1. 中国的性骚扰问题十分严重,且“愈演愈烈”;
2.性骚扰主要由男性对女性实施,是“男性特权”的表现,是“父权制”“男权社会”的产物;
3.高校( 或职场) 性骚扰主要由男性老师( 领导、老板) 对女性学生( 下属、员工) 实施,双方权力关系的不对等是性骚扰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一些传播范围最广的常见家暴谣言。实际上性骚扰话题上,女权主义者常见的结论都是谣言,造谣手段与家暴话题相同。通过长期并大量的散播,一些骇人听闻的说法,有人质疑就以“有关方面调查”、“权威部门统计”或“据社会学家的调查”之类的含混出处来搪塞,不断的误导他人,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认知操控。

那我们回到,目前活跃在网络空间的女权主义“反性骚扰”话语有三个前提假设。
第一个:中国的性骚扰问题十分严重,且“愈演愈烈”;
这是错误的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于 2000 年、 2006 年、2010 年、2015 年完成了四次全国总人口 随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实际遭受性骚扰的总体情况稳中有降,只是担心自己遭到性骚扰的人先增后减。

性骚扰对人们日常生活实际威胁的下降趋势,是一个可以肯定的基本事实。中国性骚扰问题“愈演愈烈”的认知,更多是媒体重点呈现后传播放大效应所导致的结果。
第二个:性骚扰主要由男性对女性实施,是“男性特权”的表现,是“父权制”“男权社会”的产物;
实际上男性遭受性骚扰的比例并不比女性低,2010 年调查之前的 12 个月男性遭到过性骚扰的受访者占 10.3% ,甚至略高于女 性 9.2% 的对应值。同时,女性对男性的性骚扰以及同性间的性骚扰均占相当比重。如,男性遭受的言语性骚扰有 42.4% 来自女性、57.6% 来自男 性,动作性骚扰则有 94.1% 来自女性、5.9% 来自男性。(数据来自:潘绥铭,黄盈盈. 性之变———21 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
第三个:高校( 或职场) 性骚扰主要由男性老师( 领导、老板) 对女性学生( 下属、员工) 实施,双方权力关系的不对等是性骚扰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
这又是错误的,来自同阶层,或权力均衡主体间的性骚扰,远多于权力高位者对低位者的性骚扰。如,女性所遭遇的动作性骚扰有 44.0% 来自同事、同学、熟人、邻居,16.0% 来自陌生人或刚认识的人,7.9% 来 自( 前) 对象。只有 9.3 %来自 老板、上级、领导、老师等权力高位者。(数据来自:潘绥铭,黄盈盈. 性之变———21 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
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的《给“全性”留下历史证据》在性骚扰话题上的观点也可以做参考。



把上面的 3 张图连起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三点认识: 其一,男人也在被性骚扰,尤其是,不仅真的遭到两种性骚扰的人,比女人多;而且男人自认为可能遭到性骚扰的,也更多。 我当然知道,一直有人说,这只不过是男人的“自作多情”。可是照此推理,那么女人所说的情况,难道就不是“夸大其词”吗?这种厚此薄彼,只能说是糊涂到家了。
其二,认为自己可能被骚扰的人越来越多,已经达到近乎荒唐的地步;可是实际上,真的受到过性骚扰的人却少得可怜;两者相差几乎 10 倍。这种情况往好里说,正是因为“人人自危,个个警惕”,才使得性骚扰“确实很少”。可是如果往坏里说,则是全社会对于性骚扰出现了严重的焦虑,甚至有些“杞人忧天”了。
其三,这种焦虑,基本上没有影响到女人,因为说自己真的遇到性骚扰的女人,比例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可是在男人中,说自己真的遇到性骚扰的人,却增加了。这里面肯定有很多奥妙,留待大家探讨。
很显然女权主义者在相关话题上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而产生错误原因我个人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很显然是,有相当一部分女权主义者陷入了一种zzzq的狂热当中,对于性骚扰的观点她们基本无脑照搬支配论女权主义的观点,压根不在乎现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很显然她们的动机就令人怀疑。
我国的法律有“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部分女权主义者以性骚扰举证困难、女性权利难以维护、性骚扰诬告率低(我有一篇文章证明女性诬告率可能很高)、女人不会以承担 “性污名”的代价去陷害他人等理由,要求由遭到性骚扰指控或投诉的一方自证清白。“机智”一些 的论者则要求在该领域适用所谓“优势证据规则”,其实质仍然是“有罪推定”的套路,这是在破坏法治。
女权是平权?我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