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晓锦源:近死之心莫使复阳

2023-11-23 14:08 作者:qdlf888  | 我要投稿

生死与道家:超越有形,掌握无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以其深邃的哲学理念和独特的道德标准,一直为人们所瞩目。尤其是在生死观上,道家提供了独特的见解。


在道家的观点中,“生死”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生命现象的开始和结束,而是更倾向于一种状态的转变。生命,只是依托于有形的身躯,而死亡则是返回宇宙的本源。这种观点在《列子》中有着明确的表述:“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活着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物质的形态,而死亡就是无法改变物质的形态,将改变物质形态的权力还给大自然。


而道家对于“无中生有”的理解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生死观。生命都是诞生于无形之中,而有形的东西必然毁灭。《庄子》中的“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即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并不是说生命从无中来,再回到无中去,而是强调了生命的诞生和消亡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无需人为干预。这种看似消极的观念实则强调了道的无形本源,否定固定不变的东西,崇尚掌握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无形本源,即那个“道”。


对于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哲学理念。儒家的“仁义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是社会秩序的基石。然而,道家并不主张过分拘泥于这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在《老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段话揭示了道家对于“仁义礼”的态度。即使是最上级的仁义礼,也是有意为之的,它们只是道的浮华表面,不切合道的实质。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对“道”的掌握,而不是对“仁义礼”的执着。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种观点有着深远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规范和标准所束缚,过分追求表面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忽视了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而道家的生死观则提醒我们,不要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而是要深入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只有掌握了这种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把握生活的节奏,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庄子》中的一句话:“近死之心莫使复阳。”这句话在原文中是用于否定辩论的。那些喜欢辩论的人,就像“名家”一样,他们争论的话题虽然与“仁义礼”不同,但同样拘泥于表面现象。庄子在文中对这些人予以嘲讽。这进一步强调了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现象的限制,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真理。


综上所述,道家的生死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命和死亡。它告诉我们不要被有形的东西所迷惑,而是要努力掌握无形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这种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要先说说,什么是“生死”?《列子》中有一句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意思是说,生命只是依托于有形的身躯,而死亡就是返回宇宙的本源。由此来看,活着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物质的形态,而死亡就是无法改变物质的形态,将改变物质形态的权力还给大自然。


所谓“无中生有”,生命都是诞生于无形之中,而有形的东西必然毁灭。这就是《庄子》说的“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由此来看,道家崇尚的是掌握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无形本源,也就是那个“道”,否定固定不变的东西。


为什么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礼”呢?顺便说一下,儒家的始祖是尧舜,而不是孔子。同样,道家的始祖是黄帝,而不是老聃。所以《老子》否定仁义礼,并不是否定孔子的学说。《老子》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哪怕是最上级的仁,也是有意为之,虽然不追求结果;哪怕是最上级的义,也是有意为之,并且追求结果;至于最上级的礼,是不接受他人的反馈,不会调整,只是强迫他人做同样的举止。道、德、仁、义、礼,是逐渐具体化的,道最无形无状,而礼是最具体的要求。仁义礼这些具体的行为,只是道的浮华表面,不切合道的实质,不是真正的智慧来源。道德,是本质,要采纳;仁义礼,是浮华,要抛弃。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比喻就容易理解了。比如说电脑编程。“道德”对应的是什么呢?“道德”对应的是程序员对编程语言的理解,只要掌握了编程语言,就能编写出想要的程序,虽然说这个过程很辛苦,往往需要很长时间。那么“仁义礼”对应的是什么呢?“仁义礼”对应的就是编写好的程序。这些程序可以直接拿来用,但如果只有这些编写好的程序,使用者自己不会编程,那么这些程序就是死的,只能解决固定的旧问题,一旦新问题出现,就无能为力了。


再说回《庄子》的“近死之心莫使复阳”。这句话在原文中是用于否定辩论的,认为喜欢辩论的人是“近死之心莫使复阳”。这些喜欢辩论的人,就是战国时期的“名家”,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他们辩论的话题虽然不是仁义礼,但比仁义礼更具体,是分辨概念的话题,例如手指不是手指、马不是马之类的。庄子在文中对这些人予以嘲讽。


道家思想给人们带来的一个启示是,看待问题不是要看具体的现象,而是要去看事物内在的本质。越是变化的,越是“生”;越是不变,就越是“死”。所以说如果一个人只盯着那些不变的事物,例如做好本职工作、好好工作赚钱,那么他就不见得能取得什么像样的成就。只有一个人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也就是那个“道”,例如处世的原则和方法、产生社会价值的方式和内在原因,那么他就不会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工作,而是无论做什么都能赚到钱。


晓锦源:近死之心莫使复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