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东线战场上的德军是如何进行防御

2020-07-11 20:36 作者:索以二长老  | 我要投稿

二战德国陆军以长于进攻而著称,以德军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战术给德国陆军提供了强大的突击能力,集中使用坦克所带来的巨大威力把坦克战上升到了一个战役级高度。即便在苏德战争的初期,面对占据明显数量优势的苏联陆军,德军依旧证明了其无与伦比的进攻能力。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经过两年的鏖战德军在东线的总兵力是在不断的下降中,尤其是装甲兵的实力降低到了最低点,而苏军的实力却在迅速的增长中(2-3倍),组建了强大的突击兵团—坦克集团军,德军不可避免的要转入战略防御。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东线德军完全失去战略、战役进攻能力,开始转入防御,进攻战术对于此时的德军已经没有用处,现在的任务就是全力进行防御。

装甲军团

纵观四年的苏德战争,德军在不同时期的防御作战配系和战术方法是有所不同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坦克集中使用”这一战术不仅在进攻端能有强大的威力,在防御作战中依旧有着尖锐的反突击和反冲击力,这在防御端中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苏军十次突击开始后,德军处于全线后撤的局面,但德军依旧能凭借巧妙的机动来取得局部优势,打一场漂亮的反击战,挫败苏军的攻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德军中一直存在的进攻思维,即所谓的攻势防御(又叫“积极防御”)。

1942年德军典型的防御战术:勒热夫的防御作战,顽强的硬性防御

1941年冬天,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失败后开始向西退却,这是德军在二战开始后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防御作战。此时德军采取的防御配系通常是在重要方向上建立独立支撑点和抵抗枢纽,并将防御区域连成一片,防御部队多使用后卫部队,且都装备了装甲运输车辆。当苏军的进攻集团为进攻而展开部队时,德军主力就在黑夜的掩护下悄无声息的向后方撤退,其余中间的地带则按照不同地形视情况而定,这就让德军提前进入预先准备好的防御阵地,准备新一轮的防御和反冲击。由于当时苏军缺乏高机动的坦克军团,很多追击的苏军向前冲的断了补给,这就让德军能发动有效的反击,苏军并不能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这也让德军在勒热夫重点防御中上演了“莫德尔奇迹”,导致苏军损失惨重。

机械师
计划中

德军在勒热夫防御战中顽强的执行了希特勒的硬性防御战术,就地实施坚决的抵抗,即便防线被突破也实施大范围的后撤,而是依托坚固的支撑点进行长期坚守,等待后方战役预备队的救援反击。由于当时的苏军尚未组建强大的纵深突击力量(坦克军、坦克集团军),仅靠少数坦克旅加强的步兵集团军无法迅速向德军后方发展胜利,因而造成了苏军被支撑点德军牵制的不利局面,等到德军预备队赶到时,苏军的进攻也就不可能成功了。德军的这种防御战术对付缺乏纵深突击能力的苏军来说还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也需要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德军必须拥有强大的预备队,考虑到德军在东线普遍缺乏足够的预备队,这种战术只能在局部战役中使用,并不适用于所有东线德军部队。

防御战

1943年德军的防御战术:哈尔科夫战役中的机动防御

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德军不得不在苏德战场上采取全线战略防御,也就是从1943年初开始,德军开始慢慢加强防御端的作战,德军也逐渐把研究防御战术放在了首位。从战争一开始,与之相关的理论就在不断的发展,防御战术理论也同样在更新换代,到1943年,德军的防御配系已经由防御点为基础的防御转变为绵亘堑壕的防御,在某些重点防御方向上,各抵抗枢纽之间用堑壕相连,并在抵抗枢纽之间增加了工程障碍物。

在这种防御配系下,德军各兵团的防御战术地幅通常是这样组织的,步兵师防御地带纵深一般为4—6公里,有时会达到8公里;步兵师阵地防御时的战术地幅带宽8—12公里,机动防御时为16—25公里,在某些特别重要的方向仅有4—7公里。防御地带由3道阵地组成,第1道阵地内有2—3条绵亘的堑壕,由步兵师下辖的各团第一梯队营占领;第2道阵地上有堑壕或者支撑点,为各团预备队和炮兵发阵地;第3道阵地还是以支撑点为基础的防御配系,为步兵师预备队阵地。通常,在距离主要防御地带前沿10—15公里内还要构筑第二防御地带,这一范围内广泛的布置了工程障碍物,一般没有军队占领,只与主要防御地带构成战术地幅。

德军大大增加防御的纵深厚度,就是为了迟滞强大的苏军坦克集团军的突破,阻止其获得战役自由,为己方装甲预备队的机动赢得时间。步兵的顽强防御是德军取得防御胜利的基本前提,但是决定胜负的依旧是装甲部队,只有德军的装甲部队击败苏军装甲部队时,苏军的攻势才会宣告终结,德军仍旧在战役层面使用装甲部队,遂行所谓的机动防御。德军装甲部队多以装甲军为基本单位遂行作战,甚至以装甲集团军的规模进行作战。

装甲兵

1944年德军的防御战术:前所未有的纵深防御

东线战争已经进入了第4个年头,东线德军和苏军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苏军开始遂行连续的战略打击,使德军战略预备队疲于应付,继续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已经变得不可能,因为失去坦克支援的德军步兵根本无法抵抗苏军的突击。德军最终放弃了集中使用坦克的作战思想,开始将装甲师分散在整条战线上担任战术预备队,这加强了德军整体的防御能力,但是也意味着德军失去了战役反击的能力,此后只能实施被动的防御作战,阻止苏军的进攻只能是依靠不断增加的防御纵深。

此时的防御已经是德军的战术重点,战术防御主要是发展工程设施和改进火力组织,广泛发展堑壕和交通壕配系,大量使用各种各样的工程障碍物,大密度布设各种武器装备,尤以反坦克火炮为多,随着德军战线一步步后退,德军的这种抵抗力量越来越强大。1944年以后,德军开始把军一级的预备队配置在第二防御带上,军预备队的大部分兵力在主要防御地带之后进入战斗。同时,在距离主要防御带前沿的20—25公里处设置第三防御带,这里称之为集团军防御带,这里配置着1—2个师的集团军预备队和集团军的直属部队。集团军群的预备队被配置在更后方的防御地带上,该地带距主要防御前沿50—80公里。军和集团军预备队通常在主要防御地带战斗打响后进入战斗,集团军群预备队则在整个防御地幅交战过程中进入战斗。在1944年的下半年,当战斗进行到普鲁士、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国土上时,德军能够进入提前设置好的防御地带中,此时的防御纵深能达到惊人的120—150公里以上。

解放城市

从以上不同时期的德军防御配系和作战战术上,可以看出德军的防御是非常积极和顽强的,在防御战术地幅内更是如此,其强大的防御能力主要表现在反突击和反冲击上,也有可能是在炮火反准备上。德军指挥部在组织部队防御时,常常以快速兵团实施横向和纵向的快速机动,这往往在防御作战时时起到反败为胜的效果。东线德军一系列的经典防御战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德军较为成熟的防御理论,从硬性防御到机动防御,再到纵深防御,这体现了德军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惊人的适应能力。在绝大部分人的眼中,纳粹德国陆军以长于进攻而著称,事实上,在防御作战中纳粹德军同样有着非凡的建树。

在东线战场上的德军是如何进行防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