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二、三章新解

2023-08-06 00:01 作者:有无之相-生也  | 我要投稿

术语 相(四声):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的各种特征 业力:个人行为所带来的影响 轮回:宇宙中能量平衡所导致的灵魂的轮转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把道德经的“为”念作四声,就好理解了。 天下都被“表现出美是为了符合美”这种思想困住,有的人为了获得他人的喜爱而尽力表现,有的人拿美的标准限制自己和他人,有的人为了不做出头鸟而尽力隐忍,压制自己对美的追求,有的人则在刻意破坏美中找到了快感,这样最终人们展现的却是恶,后一句同理。 开头两句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当今天下人们活的太憋屈,不顺畅,不自由,也就是人有郁结的具体表现。 论语开篇则是“人不知而不愠”,将人不知的世界改造为人不愠(没有郁结)的世界,难道不是君子吗。 至于由美的标准确立了恶,这个有些废话了,都知道美是跟恶互相对比来的,没必要重复一遍。在他人精神正常、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时候强迫他人、压迫他人就是不善,尊重他人就是善,难道把这两件事都看成无善无不善就天下大同了?如果把“为”理解为做,难道行善会导致不善和恶吗,显然不是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通常对这句话的翻译也是有长才有了短/有短才有了长,长短相反相成,其他概念同理,重复说好几次。这么解读第二章,就成了一个活脱脱的呆板教科书式的前言,或者高考作文的排比句,令学生苦不堪言,好像没什么可理解的东西但又不知其所云。于是就有了以下这种解释 相读作一声,断句如下:有,无(之)相生(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样断句后,可以看出前者是由后者成就的,没有后者的铺垫,前者就根本维持不了。如果下文“是以”二字没错,你铺垫了这么一堆排比句,说了一些有无、难易是怎么相反相成的或者怎样由后者演变成前者的,既然如此,为啥要“无为”呢。我在恰当的时机推波助澜岂不是事半功倍,我抓住了时代变化的脉搏、抓住了人潜意识中的缺失岂不是无往不利?你告诉我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到头来冒出一个无为,是叫我不被它们迷惑、善于利用它们吗,做一个无情的利益分析机器,让万物为我所用,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如果是这样,老子就是成功学鼻祖了。 把相读作四声,这样断句:有无(之)相,生(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是本人喜欢的一种解释,断句后也不必翻译成白话了。 而且这几句话从顺序上讲似乎也有讲究,譬如我们取一个这样的角度:从前,第一个独立的意识诞生的时候,它就认识到了有和无(由一到多),当它想成就什么的时候,难易也就有了(能量),当它想知道自己为何物时,就有了长短等形状(具象),当他想体验两处的不平衡时,就有了高下(空间),当他渴望有人可以彼此交流时,就有了音律和发声/听(信息),当他想体验事情发生的顺序时,就有了事物变化的前后(时间,体验时间需要物质肉体)。大千世界便是这样来的,是人的体验的需要创造了它们,也正因为这样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同时,你感受到的有无,难易,也没什么玄妙的,就是你的心造作的。然而人们却被自己创造出的东西困住,或有意或无意地拼命抓住美,把它留在头脑中,或努力表现地跟它融为一体,最终却饱受它的折磨。 这样,无为的解释就呼之欲出了,这分明跟恒河流域的那位圣人想到一块去了。就是你来了,这些设定就是世界的底层代码,不要想着靠一些花里胡哨的手段逃避业力,除非你真正做到脱离它的限制。 “无为”这个词,为了一个标准而刻意做某事,需要把它“无”掉。也就说你可以为了这个标准,也可以不为了这个标准,心里就没有关于这个标准的挂碍了。而“有为”,要么表现为汲汲于功名利禄,要么表现为抛弃功名而追逐修行上的无欲无求,道行里的成就,厌即是恋,二者有何不同呢。 所以原来的​有为无​为的解释很大程度是束缚人的,总有人告诉你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实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要是位于你的处境,八成比你还焦虑,还痛苦。 最后一句的“无,不,弗”,全都当做“无”字看就好了,不是真的完全否定。 那么圣人在做什么呢?所以圣人做事不受限于外在的好处或者能力增长(不为肉体所困就不为时间所困,利关),不受限于言辞自身的局限性和在与人交流中争夺话语权的作用(不为信息所困,权关),万物自由生长而不干涉它们,成就它们却不占有(不为具体形象所困,色关),不把自己认同为自己所做的功绩,所说的好话做的好事,就不会跌入轮回(不为能量多寡或其吸收/放出所困,名关)。这些做法依次递进,直至脱离轮回。 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名色权利关关难过,克服它们的难度也正如其排名。其实也好理解,喜好利难道只是为了抓住这个东西(比如钱、能力、头衔)吗,其本质还不是利用它达成某种体验,然而权(直接操纵外物的可能)比利更直接,怎么可能过得了权关;喜好权难道只想要天下无敌吗,难道不是想要最终实现居于他人之上,以利用他人吗,怎么可能过的了色关。 这样看来,为什么道的一种英文翻译是the way,就不用解释了吧,回家的路,解脱的路。这一章节作为第二章,同第三章,看起来描述得如此具体,为什么能排在第四章“道-万物之宗”,第五和第七章“天地”,第六章“玄牝-天地根”,第八章“上善”的前面,似乎就说的通了。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至于第三章,按照同样的方法翻译一下:不倚仗才能/趋炎附势,使身边的人不为之争斗(利关);不把难得到的东西看成贵重的/也不轻视普通的东西(特别是等级制里的高人一等),使身边的人不想着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它(权关);不表现容易引发人欲望的东西,人心就不会迷乱(色、名关)。所以圣人的安定来自于:心里没有多余的欲望,可以容下更多东西,因为精神坚定,所以没必要表现地像纸老虎一样咄咄逼人。(在你的感染下)身边的人逐渐不再被知识和欲望困扰,善用智巧的家伙就不敢对你有所行动。你心无挂碍地活着,就没有不安定了。 通常的翻译是圣人治理世界要怎样怎样,且不说能到领导者位置的有几个人,第三章直接亮出这玩意,还不如教屠龙术呢。然而在实际中,凭道德说教让统治者不劳民伤财成功过几次。即使你能爬到领导者的位置大多已经在规则里战胜了许多人或者是个善于因势利导的家伙,然后你选择无为(说话永远是含糊的,办事左右逢源),别人表面上倒是抓不到你的把柄,不过背地里肯定少不了对你的意见。 一本谈解脱之道的书,竟然开篇直接冒出一个统治者,还自封圣人治理天下,这种统治/被统治的关系本来就陷入了权力的斗争中,就已经激发了人民想要成为统治者的欲望了。你啥都不做,底下的人直接把你架空。你制定政策打压豪强让百姓富起来,结果用不了十几年,甚至都不等你的领导班子下台,豪强又重新把握了资源,最后你决定放手一搏,把权力让给人民,结果却被用来彼此攻击。 纵观历史,能最大程度统治人民的常是善于制造矛盾,激发欲望,制造问题并诱导人民的统治者。因为在享受这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同时,由彼此竞争引发的矛盾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渴望留住快乐而逃避痛苦,你无法通过说教改变别人的做法,除非你活出了不依靠“利权色名”的精彩,周围人看到竟然还有这样一种活着的方式,自然也会有所触动。 况且怎么统治天下,不如看57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一章都在谈圣人怎么做表率,如果老子依据这个假设——质朴自然的就是最好的,以此在搞帝王之术,那么孔子压根不会把老子形容成捉摸不透的龙,而且还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了,还不如同时期西方搞的谁实力强谁就是天选之子呢。 孔子的思想是怎样的,列出以下几句以供参考,具体请百度查阅“缠解论语”,一言以蔽之,孔子是2500年前的马克思。而“过度解读”后,老子也绝非迷迷糊糊啥都不干的家伙,甚至比孔子还要刚猛。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从了解圣人之道开始,就要固守它直至成就“人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谋划与现实情况不相符的事。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也。 使人民自由,所有人全面发展,形成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庶、富、教),最终就可以同化文明程度较低的其他民族了。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问:我不想别人把本来没有的添加到我身上,我也不想这样对待他人。子曰:子贡啊,这不是你能达到的。 其他容易误解的章节: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常见的解释有 1.学的越多欲望和文饰越多,对先天遮蔽越多,修道要逐渐抛除这些欲望和定义。 2.学习是积累知识,学的越多越好,修道是总结规律,大道至简,或者是不为外物所累,清心寡欲。那么作为人要拿的起放的下,既能博览群书运筹帷幄又能潇洒人生,既可以外王,又可以内圣。 这句话应当当做互文来理解,学和道蕴含在增加/减少、有益/损害、得/失、乐/苦、统一/分裂之中,没有什么不是道。 损之又损,不是去除统一的标准,达到“百花齐放”,不然所有人都以无所谓的心态来做事,比如现在比较火的在《天赐的声音》节目上不经准备而搞随缘唱法的歌手,或者军队打仗时士兵也各按各的想法,审稿人按照自己的心情拒稿或者给大修,岂能说标准无用。百花齐放是春,一花独放也是春。 不知道本人的理解是否偏离原意,欢迎各位提出意见和见解,或者从易经的角度,唯识学的角度等加以对照,以正本清源。

道德经第二、三章新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