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胎里带来的热毒和薛宝钗的两面人格。红楼关键字解读之冷热篇(九)

2022-10-26 17:14 作者:云笺说红楼  | 我要投稿

      上一篇提到了冷热二字在全书各个不同地方出现时各自代表的含义,本篇则专门讲解冷热二字最典型的情节,即冷香丸和薛宝钗那种需要用冷香丸来压制和治疗的怪病:“胎里带来的热毒”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我认为,探讨清楚了这两个问题,则薛宝钗这个复杂而又多面的人物性格和真实面目就清楚了,无论以往人们对薛宝钗持何种态度,认为她是包藏祸心的奸角也好,又或者认为她有着山中高士般纯洁不流于世俗的品质也好,都能从作者的原始设定里,找到他对薛宝钗这个人物定下的根本基调,而作者的原始基调定了,那么一些人对于薛宝钗毫无根据,仅凭个人意愿的好恶也就无从谈起了。

    冷香丸是用来治疗薛宝钗胎里带来的热毒的,而冷字在红楼关键字对应表上代表出世,热字则代表入世,则薛宝钗的人格基调便被作者定的死死的,不容置疑也十分清晰,胎里带热毒,说明她是一个天生入世之心强烈的人。而且都到了热毒的地步,热字后面再带一个毒字,说明这种强烈入世之心背后隐藏着为了达成欲望的不择手段和伤害无辜。热毒需要用代表出世的冷香丸来压制和治疗,而冷香丸的药方药引都是和尚给的,说明薛宝钗是和尚未来将要度化的下界的风流孽鬼之一,也是通部书中的入世迷人之一,热毒既然代表强烈的入世之心,说明薛宝钗也是执迷不悟的梦中之人,冷香丸是引导入世迷人走向出世的一味“治世凉药”。与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种天生带有痴病的情痴不同,薛宝钗是另外一种迷人,她执迷的不是情字,而是金玉姻缘及金玉姻缘背后所代表的实质,即:家族兴旺、官运亨通、金玉满堂和子孙绵延、永葆富贵。而这正是薛宝钗的入世之心之所在。而薛宝钗时刻不忘金玉姻缘,又时时规劝贾宝玉要读书上进,走入所谓“正途”,正是为了达成金玉姻缘和光宗耀祖,官禄永续的目的的。这恰证明了我们对于热毒的分析的正确。但是,薛宝钗追求家族的繁盛,我也并不认为她是贪图财势的俗辈,否则她如何称得上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她的追求在于她的责任感,在眼前的家族已经渐渐走向衰败的当口,唯有她能清楚的意识到祖宗基业正在慢慢下沉,唯有她心里着急,认为唯有自己这一辈年轻人,努力上进,才能尽量使祖宗基业不败在自己这一代后人手中,可她偏偏生为女儿身,自己的亲哥哥又是个不中用的纨绔而且还蠢拙不堪,那么她唯有寄望于与另外一个大家族的男孩子的联姻,而这个男孩子最好上进,最好懂事,最好周旋于仕途经济之间,通过自己的努力挽回这种家族衰败的颓势,才能保证未来的光明。金玉姻缘的金玉二字也是入世词,代表着家族的富贵荣华,也暗示着这种姻缘的本质不是双方的情投意合与价值观相近的灵魂结合,而是为了家族的权势地位的强强联手,以达到家族共荣的目的。可是,薛宝钗显然选错了对象,贾宝玉完全是另外一种人,而即便贾宝玉是她希望的那种人,这种家族的颓势也已经到了末世,无力回天了,这是历史趋势,谁也改变不了。

脂批在评论薛宝钗胎里带来的热毒时说,

【甲戌侧批: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

凡心偶炽四字并不止出现在这条脂批里,一开始神瑛侍者想要下凡的时候,作者就明确写道: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

“凡心偶炽”这个词在红楼关键字对应表上也是属于入世的词。神瑛侍者下凡是什么?就是入世啊!他的凡心偶炽是什么?就是起了入世之心啊!神瑛侍者原本是神仙,神仙代表的正是出世,他终归是个出世之人,所以才说他的凡心是偶炽,是说偶尔动了凡心,即偶然动了入世之心,才想要下凡历幻。“炽”通常是形容火的炽热的,用炽来形容凡心的兴动,恰恰证明了凡心,也就是入世之心像火一般炽热,而热正是代表入世。所以脂批在讲薛宝钗胎里带来的热毒时说她凡心偶炽,也正是说她的热毒实际上指的就是入世之心;而上一篇文章我们就提过,脂批在形容贾雨村名利欲盈心的时候就反复说他是“雨村火气”,同时脂批又说薛宝钗因为凡心炽热“是以孽火齐攻”,此处孽火与贾雨村的火气都是同样的东西,正是在强烈的入世之心控制下,贪求尘世欲望不止时,燃烧起来的孽火导致了悲惨的结局。这孽火通常是首先伤害了无辜,后来报应到了自己身上,最终被孽火无情吞噬。




    在许多人的眼中,薛宝钗是个冷美人,她年轻而丰润美丽,博学而多才,却少有年轻女子的活力和少女的青春感,反而总是那么老成,对世情都不怎么热心关注,例如在金钏跳井和柳湘莲出家以后,都很淡然,不怎么动过感情,而她又全身上下从无富丽装饰,从不爱那些花儿粉儿的,虽然出身富贵,却衣饰简朴,住的屋子跟雪洞一般没有任何多彩的装饰,平时又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在刘姥姥扮丑逗笑了所有人的场合,作者描摹了每个人被逗的大笑的状态,唯独没有描写薛宝钗,她是逗不乐的,因为她没有世人会有的那种情感,她也看得清刘姥姥是扮丑讨好富贵人家以求施舍的本质,如果有人注意到当时在场的薛宝钗,一定会发现在别人大笑的时候,她却端坐在那里轻摇着扇子,嘴角带着一如故往的讳莫如深的微笑,似乎一切都已明了心中,只是她永远不会说出口。王熙凤评论她时说:“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是一个及其收敛自我,压抑个性的低调形象,更给人一种无欲无求的“冷美人”印象,这样一个人,她是真的冷又真的无欲无求吗?

顾城曾经这样评价宝钗:

她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

宝钗无妄想

她无求无喜

她是真正无所谓的人

她是无所求的人,

他称赞她:

宝钗的空和宝玉有所不同,她空而无我,她知道生活毫无意义,所以不会执留,也不会为失败而伤心;但是她又知道这就是全部的意义,所以做一点女红,或安慰母亲,照顾别人。她知道空无,却不会像宝玉一样移情于空无,因为她生性平和,空到了无情可移。她永远不会出家,死,或称为神秘主义者,那都是自怜自艾之人的道路。她会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

是问一个胎里带来热毒,入世之心如此强烈的人,甚至欲望所求极盛到了需要代表出世的冷香丸来压制的地步是如何无求无喜?无妄想,生性空无而又真正无所谓呢?因为很多人都对宝钗持有顾城类似的观点,才极大的误导了人们,没有全面考察作者对薛宝钗的根本设定,也完全没有理解“冷热”二字的根本含义。有旺盛的欲求,有使她执迷不悟的东西,并不代表这个人就彻底庸俗了,因而要拼命用一些并不符合她根本人设甚至与她的设定完全相反的形容词来粉饰她,同时我也并不认为,薛宝钗是简单的贪图财势厚禄之辈,前面说了,她执迷的东西也是因为她的责任感强烈,是个有担当有远见的女子,她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家族就这样毁于一旦所以想要通过联姻,通过督促家族继承人上进来力挽狂澜。虽然她的远见注定抵挡不住四大家族终将大厦倾覆的颓势。

    作者偏偏要用与冷字相反的“热毒”来形容她,说她是热的,那她便同无欲无求正好相反,她是欲望旺盛的,非空性的。她的本质是热、是执迷不悟,她便是通部大书中入世迷人中的一个,从红楼大梦的设定来看,也是如此,全书除了真神仙,一干下世的风流孽鬼当然都是沉迷梦中还未曾醒悟的梦中迷人,宝钗绝不是顾城所说的天然生性空无,她比贾宝玉知觉在先,说了一番禅语偈子导致贾宝玉的最初悟道,第一个提醒读者贾宝玉开始悟了,只是说明她够聪颖,比贾宝玉更早理解万物的空性本质而已,但她此时也仍然处于慧刀不利,未斩毒龙的状态,依旧大梦未醒。而作者用冷字形容过柳湘莲和惜春,却从没有把“冷”字慷慨给予过薛宝钗,说明她入世心强烈,反而没什么出世心,因为她真的不够“冷”。相反,她是需要冷香丸这种冷药来压制她关不住的炽热孽火的。尽管她姓薛,谐音是冰冷的雪,但是这个雪暗示的却是“无情”二字,作者每每形容薛宝钗本性的关键字都是“无情”而不是“冷”字。

例如,薛宝钗抽到的花签诗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

薛宝钗从大观园中不辞而别,搬了出去,事先不知情的贾宝玉去看望她,却扑了个空,贾宝玉感叹道:

“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在飞鸟各投林里,有这样的句子:

无情的分明报应

这表明薛宝钗的无情不是出世之冷,她不是像惜春那样早早看破世情,因为绝望导致的冷心冷面。她是无情的,对人对事都没有投入真感情,与贾宝玉的情不情和林黛玉的情情恰好相反,这表明她其实本性里缺乏对人的天然关怀与对生活由衷的热爱甚至缺乏对纯真与自由的向往。因此才对金钏和柳湘莲的遭遇漠然视之,甚至连一点身为旁观者的感叹都没有,这一点甚至不如她那愚拙的哥哥。然而我们看到过薛宝钗给史湘云垫付过开诗社的费用,帮湘云成功举办了螃蟹宴,也看到过薛宝钗给林黛玉送燕窝并安慰病中的黛玉,还曾经帮邢岫烟赎回了过冬的棉衣,她做过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帮助她人的事情,也因此收获不少感激和他人的称赞,这样说薛宝钗单纯是个无情的人,也似乎并不符合她的形象。也正因为如此令人感觉矛盾的情节存在,数百年来,关于薛宝钗是忠是奸的辩论也从未歇止过。我认为薛宝钗对于他人的关怀,并非是出于情,情是由衷的感同深受,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如同我自己痛苦一样,因而就像不愿自己痛苦一样希望别人也不要痛苦,这就是共情,这是贾宝玉身上才有的东西,而薛宝钗这样做,是出于“方便”,因为这样待人处事,对自己好也对他人好,会使生活中那些本来不顺畅的事情变得更加和谐了,她家里不缺那点钱,所以总是用物质用钱帮别人排解了一时困难,而她自己也收获了人们的感激和赞赏,何乐而不为?她是生活的润滑剂,是社会机器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那种人,但是因为她的无情,使得世上一但出了很糟心的事,贾宝玉会因情所感,痛不欲生的时候,薛宝钗却没有什么感觉,那些事无法打动她淡漠的内心,并且她是能躲就躲,能不掺和就不掺和,贾府一抄检大观园,薛宝钗立即借口搬了出去,正是这样的躲是非和避嫌疑的态度。所以她才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为此她少得罪了多少人,也躲开了无数的是非,可是却缺少了做为一个“人”的温度。王熙凤是在背后评价宝钗那番话的,这说明王熙凤讲的是她对宝钗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人前的套话。但是,“不干己事”的时候,薛宝钗是如此淡漠,话都不肯多说一句,然而,要是“干了己事”呢?

我曾经说过,薛宝钗具有两面性格,这个性格便是“关心则乱,不关心则寂然而空”,薛宝钗毕竟是作者笔下设定为“热”属性的人物,上面讲的那么多薛宝钗淡漠的一面,那实际上就是她不关心则寂然而空的那一面,要是她觉得“干了己事”的时候她还会不开口吗?

假设,薛宝钗真的是“不干己事不开口”,那么贾宝玉是否好好读书上进,就不干薛宝钗的事,贾宝玉又不是她的亲兄弟,按她的性格,应该冷眼旁观,免开尊口才是,可是薛宝钗却时时劝说,动不动就开口讽谏,希望宝玉能听进去她的劝说,回归所谓“仕途经济”的正道,甚至惹的对女儿无比上心的贾宝玉都觉得厌烦,抬脚就走,但是薛宝钗依然如故。这说明,薛宝钗内心觉得宝玉的前途是大大的干了己事的,因为干了己事,她早已认定贾宝玉是自己未来的夫婿,她才时时开口劝说宝玉,哪怕宝玉给她甩脸色,她依旧时常劝诫,薛宝钗还劝说了林黛玉,叫她不要看“邪书”,说明林黛玉也是“干了己事”的。这个所谓干了己事就是薛宝钗关心则乱的那一部分,而那一部分几乎全都是跟“金玉姻缘”有关或者跟家族前途及荣誉有关的,跟金玉姻缘有关,就跟她本人的婚姻前途和家族未来命运有关,这都是她的核心利益。而这就是她心中的热,她的欲望所在。

平时宝钗对一切都淡然处之,但凡是跟金玉姻缘有关的,她的情绪波动,跃然纸上,这还能说她无所谓无所求吗?有人认为,薛宝钗因为是空性的,又性情高洁,所以对宝玉也是看不上的,大错特错!宝玉是薛宝钗最最关心重视的人,也是她所爱的人,只不过她爱的方式不同而已,因为本性的无情或者不如说淡漠,薛宝钗所谓的爱一个人,并非情感的交流,而是把她认为世上最好的东西带给他,她觉得那最好的东西就是金玉姻缘及金玉姻缘背后所代表的一切。她甚至编织了一张大网来束缚住宝玉,以前我也写过文章,说过尽管林黛玉讽刺,薛宝钗始终对贾宝玉的那块玉无比感兴趣,问贾宝玉要通灵宝玉来观赏,通过莺儿打络子络住玉,又在射覆的时候射中通灵宝玉,这都是薛宝钗执迷其中,束缚对方的表现。更关心那块玉证明薛宝钗更关心通灵宝玉带来的金玉姻缘,而非贾宝玉那个鲜活灵动的灵魂,她不断的限制和束缚那个灵魂的自由舒展,以为这样会给贾宝玉带来更好的前途,但却不知这样却使宝玉痛苦,所以她最终才悲剧了。

在关于通灵宝玉和金玉姻缘相关的那一面,薛宝钗在意过,当林黛玉担心贾宝玉与史湘云会因为金麒麟有什么暧昧的时候,悄悄前去打探,之后贾宝玉误把袭人当做林黛玉,说出了倾诉衷情的肺腑之言,紧接着宝钗便出现了,她也同林黛玉一样,担着同样的心,怕着同样的事,她还试图观察林黛玉和宝玉的感情会有怎样的发展,故而也前来打探,却很有可能躲在树荫里的她亲眼见证了宝玉对林黛玉倾诉衷肠;

她委屈过,宝玉挨了打,薛家母女怪到薛蟠头上,薛蟠气头上口不择言,说出了惊人的话来刺激宝钗,导致宝钗委屈的哭了一夜,第二天还被林黛玉当面讽刺,宝钗无可分证也只得强忍下这一口气。

她失落过,袭人得了准姨娘的身份,宝钗去道喜,无意间坐在睡梦中的宝玉身旁绣肚兜时,却被宝玉梦中的宣言“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给当面打脸,书中只说宝钗不由得怔了,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薛宝钗此时的心情该是何等样的失落与痛苦呢?令人浮想联翩;

她尴尬过,宝玉为跟黛玉单独在一起,干脆支使她走开,十分的直接也十分的不留情面,宝玉向宝钗道:

“老太太要抹骨牌,正没人,你抹骨牌去罢。”宝钗听说,便笑道:“我是为抹骨牌才来么?”说着便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宝钗也只能无奈的回一句““我是为抹骨牌才来么?””她的那种被动与尴尬,被排挤的委屈从那句隐隐散发着不满的话语里能感受得到。

她被冷落过,多少次她对贾宝玉切切劝说他读书走正路,却被贾宝玉当场黑脸,抬起脚就走一点面子都不给,过后她还是一样心地宽大,可是当面被冷落任谁也会心里难过吧?更何况林黛玉经常对她冷嘲热讽,丝毫不给面子,她都得一一承受。

她愤怒过,当宝玉将她比做杨妃,向来大度的她不由勃然大怒,当场借宝玉之言反讽宝黛二人,一反常态的怒气使得宝玉和黛玉羞愧无地自容。

她娇羞过,宝玉挨打,她亲自送药过去,还试图劝导宝玉,却无意间透露了心意忙咽住了不说,一时间软怯娇羞、轻怜痛惜,竟引得宝玉心中大畅;

她心机过,宝钗扑蝶时无意间在滴翠亭外偷听到小红和坠儿的私语,被两个丫头发现,情急之下将事情推到林黛玉身上,这也罢了,竟说出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的话,面对林黛玉的多次嘲讽,这样暗地里的回应方式却也令人后脊梁发冷;

她也得偿所愿过,经过了金玉阵营无数的暗中谋算和情感的跌宕,薛宝钗最后还是如愿嫁给宝玉,这一刻的她必然也有一时的满意与舒畅。

我们看不到最后宝玉怎样出家抛弃宝钗而去,以及那时她的心理感受如何,但可以想见她那时的感受该是何等的痛苦和绝望。

由上可以看出,薛宝钗在面对自己在意的东西的时候,是何等的不能自持,又是何等的执着与热切的营求。此刻她已无法像对待无干的人事那样淡然处之,说明她关心则乱,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更加不知醒悟和回头。




我认为薛宝钗与贾宝玉是属于“尔之蜜糖,我之砒霜”的关系,贾宝玉执迷于情,所以看不破情字,因而每每困于情,偏偏薛宝钗是无情,所以在情的这方面,薛宝钗是不执着不沉迷的,故此,在某些时候,在情的领域里,薛宝钗明显要看上去比贾宝玉空性的多,她是视情于无,也就不会执迷于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薛宝钗是天然空性的人的原因,其实她只是对自己不执迷的东西空性而已。

但是,贾宝玉对仕途经济丝毫不感兴趣,他沉醉于那些女儿家的纯真世界里,拒绝跟自己厌恶的人和事交往。其实贾宝玉在这方面又比薛宝钗空性的多,我也曾分析过贾宝玉的人格,说过他实际上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与伪善还有僵化与教条,那种世俗的污浊腐朽气息使他窒息,所以他要远远的避世,躲进女儿国的小天地里,但是家族又不允许他这样。这是他身为男儿身,被强加社会责任的悲哀,贾宝玉不执迷于自己的责任,他在这方面是空性的原因是即使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可是万事万物终要化归尘土,家族再兴盛不过是幻梦一场,这可是作者一开篇就定下的整体基调,因而贾宝玉的不负责任本质是空性的,而薛宝钗因为执迷于自己的责任感,意识不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真相,她只知道如果不投入的积极上进,眼下的情况就会更糟糕,所以她执着于通过努力来改变现状,可是她却看不透衰败和梦醒是注定的结局,反而不如贾宝玉意识到了那些污浊恶臭的东西,所以要远离,至少还能保持灵魂的纯净与空灵。

这就好比石呆子执迷扇子,可是他却不贪图钱财,贾赦许下多少钱财都买不来他的扇子,同时贾雨村却不怎么执迷扇子,却又执迷官禄,每个人的欲望标的物是不同的,难道因为贾雨村不执迷于扇子,就说他无欲无求,是个天然空性的人吗?必然不是这样的,薛宝钗不执迷于情,但是她却有她执迷的东西。所以她不是天然空性的人。

尽管薛宝钗不断劝说宝玉,她其实又是深谙官场黑暗和污浊的,在教导林黛玉的时候,薛宝钗亲口说: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蒙侧批:作者一片苦心,代佛说法,代圣讲道,看书者不可轻忽。】【该批:读书明理治民辅国者能有几人?】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

这固然是作者借宝钗之口传道,可是也表明宝钗是了解世上读书做官的所谓男人世界的黑暗的,她既然明明清楚这些事,却还是不断的劝宝玉读书做官,假设宝玉真的入了那个圈子,他能否独善其身呢?薛宝钗的这番话里说的很明白了,如今并没有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人,都是读了书更坏了的,可以想见,人要混迹其中还要飞黄腾达,是难以出淤泥而不染的,必然同流合污,因为不同流合污就会被其他人早早干掉。而贾宝玉是过于追求纯真和天然之性的人,如果他进入仕途经济,一定会感受到无比的痛苦,二是他要么变坏,要么被人排挤早晚落败。对于一个天性纯真的人来说,他又不擅长于官场的勾心斗角,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薛宝钗在清楚现状的情况下,还依然把宝玉往火坑里推,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因为为了家族的前途她没得选择。

薛宝钗的热毒,需要用冷香丸来压制,冷字既然代表出世,那么冷香丸便是一丸引导入世迷人走向出世的“治世之药”,关于热毒带来的危害和冷香丸的深刻内涵,我们下一篇再接着讲。



胎里带来的热毒和薛宝钗的两面人格。红楼关键字解读之冷热篇(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