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生王会英:5个孩子中就有1个抑郁?青少年抑郁率高达24.6%!它正无声蔓延

王会英
40年临床诊疗经验
个人简介:
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原大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科主任、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从事精神科工作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
擅长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强迫症、恐惧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行医格言:
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
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例分别增加了28%和26%,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疫情的压力,给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此外,精神心理专家表示,疫情对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响更为直观。疫情期间,各大精神卫生中心接诊了大量青少年。他们因为疫情隔离在家,因为沉迷游戏,生物节律颠倒,等到疫情结束,他们变得情绪低落、害怕见人、不愿意出门,因此无法正常地回到学校上课。
01青少年抑郁真的已经这么严重了?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披露的调查结果触目惊心。
这项由人民日报主导完成的调研通过用户调研、文献分析、专家评定等方式,汇集了大量数据的前提下,最终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学业压力已经成为压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

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几大原因
你需要了解
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其次是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负面情绪埋在心里,不仅无法化解,反而有陷入抑郁的风险。事实上,这些情绪需要被正视和表达,我们需要意识到:负面情绪的存在本来就是正常且普遍的。
03青少年抑郁的常见临床表现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大部分起病较缓慢,起病早期常有失眠、疲乏、食欲下降等症状,随后可出现典型症状 情绪低落,也可出现思维及记忆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负性认知症状、意志和行为障碍以及躯体症状。
部分青少年不能准确描述自身情绪和感受,往往通过行为来表达抑郁心情,表现为厌烦、孤僻甚至愤怒。

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症:
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
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

如青少年的父母突然死亡或离异,父母对其采取排斥或漠不关心的态度;青少年早年曾有严重的不幸经历等,均可能诱发青少年抑郁。
对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医前极为关键的一环。他们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病情走向。

很多家长都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的抑郁之路“道阻且长”,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
从而给家庭、社会带来沉痛打击。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在治疗中有哪些痛点?
作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和焦虑目前都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其中,有70%到80%的患者可以有效治疗,还有一部分患者可以痊愈。然而,仅有2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大部分人没有认识到这是疾病,或回避问题。
青少年患者不考虑心理治疗的原因在于父母不重视、不理解。
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常被各种药物副作用困扰;
44%的患者表示不能忍受自己因为治疗而变胖。
抑郁症复发率高达72%;服药依从性为影响抑郁症复发的首位因素。

在缺乏对抑郁药物了解的情况下,该如何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剂量下避免自己产生不良反应也是抑郁患者担忧的一点。
所以,未来将心理健康纳入全民健康覆盖的核心内容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医疗从业者也应该在药物治疗之外结合关怀和照护,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06建议提升大众心理健康水平
随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心理健康问题成大众关注焦点。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发病率仍在快速上升。其中,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尤其需要警惕。
对此,专家建议青少年每天应该有一个小时的户外体育锻炼时间,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长,保持均衡的营养,以及积极参与家庭各种各样的事务中,这都有助于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
此外,成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日益增长,情绪变差时,也可以通过休假、休息,与朋友沟通交流等方式调整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