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体系化分析和考点拾遗(十四)——语文作文(上)

本来是准备写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翻了翻自己整理的笔记,总结的方法的就是先做题然后对着答案分析,记一些理解题目的方法。但可能不够全面,就不准备发了,一般教辅资料总结得很好了。
于是就讲讲作文。
当时写下的“关于作文的看法”一文估摸得有两千多字,稍作删改,今天放出一部分。
标题的话,我宁愿还把它取作“关于作文的看法”,因为大概也是自己的一些看法罢了。
关于作文的一些看法(上)
①无需辞藻华丽
换个说法吧,即使是华丽辞藻,也不能堆砌,不然会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出你是刻意为之,然后也就给不了高分。“以辞藻代说理”是高中写议论文时我们的“常用手段”之一。当发现写不下去了的时候,常会有用排比、比喻渲染或者引用他例之类的想法。
这时最好停笔想一想这个文段是围绕什么中心来扯的、围绕这个中心还可以扯些什么。这里的扯,当然还需要你有条不紊地说理。
还有其他方法就是引用(这个下一点会说)和举例,举例以摆出事件名称,再通过实例向论述中心发散为佳。
②活用引用
引用是非常显文学素养的手段,一般来说名言开头起手用,古句中间穿叉着用,某某笔下带有特定含义的意象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
Ⅰ.先说所谓“某某笔下带有特定含义的意象”。课文里面的就很多,比如契诃夫笔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和“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纪晓岚《河中石兽》认识片面的讲学家,鲁迅“祥林嫂”,还有通晓天性、求实随和的郭橐驼,加上几个课外的:加缪“局外人”,赫尔曼·黑塞“荒原狼”,勒庞“乌合之众”,鲁迅“铁屋囚”“看客”,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其实你也能看到,以上无论正面反面,都是具有某种深刻意义的教材。这种素材写时一带而过,你可以在文段中放比较多的反问句和一些疑问句,适时文段开头或结尾来一个“毕竟”或者“真的”,既表明了观点,看着又舒心。这个时候再穿插一些这些引用,就更为妙了。其实这种素材是比较容易积累的类型,这个你在平时多想想还是会有很多的。
Ⅱ.符合新时代、写青年担当的名言务必备全。推荐几个非常实用的: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习总书记各种语录和引用。我就比较喜欢“芳林新叶推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一句,好像是一次总书记在一次青年大会引用的,表达了时代更迭中前辈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非常棒了。
今天先更到这里,以后我可能会发一些自己收集的好名言。
我是云中月小,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