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晋峰:应对气候变化下的中国姿态 | 全英博士论坛
作为青年人,我们在学生时代做选择的时候,要放眼未来,看到我们当今急剧变化的时代,做一个早行者,做新时代的神农氏,来迎接我们人类面临的挑战。

在11月26日即将召开的全英博士论坛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周晋峰博士受邀致辞。
全英博士论坛是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支持下,由全英中国学联主办、各地方学联承办的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吸引了百余名优秀博士生代表、专家教授、高校和政府领导出席。同时,来自于全英各个地区七十余所高校的华人学者、国内访问学者和中国留学生代表等上千人参与到全英博士论坛系列活动中,分享并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周晋峰表示:非常荣幸受邀参加第十届全英博士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代表胡德平同志、胡昭广同志、谢伯阳理事长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在英的中国学生学者表示问候。
今天的主题是气候与中国,首先我想讲一讲学习,通过学习再讲起中国,主要讲两部分的内容:第一,大家都知道弟子规里的第四句话是: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做好文明的互鉴,广泛的学习,做好主业,学好主业的同时,有余力再学习西方文明中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东西方文明差异比较大的地方,比如说创新、冒险、独立等等。Biological diversity,即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为什么人类科学研究到今天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不是保护我们人类,也不是保护有益物种,更不是灭掉有害物种,而是生物多样性。
这充分的体现了人们今天新的认知,就是多样性才是可持续的。那什么是多样性?这其中包括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文明多样性和政治多样性。
第二,讲中国。首先我们可以讲我们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它是生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根本源泉。而我们的文明、文化,我们的政治制度也应该如此。我们需要多样性,不同的历史传统文明,没有最好的制度,就像生物界一样。我们如果从这个角度上去交流学习,我们有机会去深入,认真的学习文学,除了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之外的东西,我觉得我们都应该非常认真的去关心中国的气候问题,今天怎么诠释交流,我们在世界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气候问题上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碳排放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碳责任。人类的工业文明根本的改变了地球今天人类栖息地的状态,使人类栖息地变得岌岌可危,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之负起应尽的责任。
基于这个观点,我们进一步的去考虑我们生产的汽车、服装,它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碳排放,但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产品是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去的,我们生产产品产生的碳排放是服务于其他国家人民的,例如:我们的建材到了非洲,那么非洲人民享受了碳排放的成果,这一部分的碳排放就应该算在非洲人的身上。
如果从这个立场和角度去看,我们作为世界工厂,我们排放的碳不是我们一家的,我们是在为世界做生产。
几月前,欧盟公布“碳边境调节机制”,这是一个大方向,我觉得是正向积极的,促进未来流通的一个根本转变。产品将不光由高效,成本高低来决定市场,还会考虑碳排放。这些要素共同来影响到市场的消费行为,这将是生态文明时代原则的根本变迁,我们应该接受和理解这一点。我们要从消费端引领推动整个气候变化,这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
从消费端推动的改变,我们叫做Human-based solution,即人本解决方案。今天我们这些问题都是因人而起,只有人民的参与和改变,才能最终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气候危机。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青年人,我们在学生时代做选择的时候,要放眼未来,看到我们当今急剧变化的时代,做一个早行者,做新时代的神农氏,来迎接我们人类面临的挑战。
谢谢大家。
整理/阿西叶 审/Stan 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