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杂谈
心境到达一个平和期。
经历了很久很久的「无为」后,对时间的流逝变得钝感。
仿佛睡了一会儿就从大年初一到了今天。
阿宵问,我不播的时候你们都在D谁?
这个发言,看似好奇。
但我觉得她有种危机感,毕竟遗忘一个不活跃的主播对观众来说家常便饭。
我不喜欢用取代这个词,至少不喜欢用在人身上。
当一个人在我心中有了位置,这个位置就一直存在,这是无法被取代的。
被取代的是对象。
交流的对象。
什么精神出轨本质就是和其他人说说话而已。
这也是人的社会性。
就很讽刺。

忽地忆起一执念,把贴吧下载了下来。
要说八年前也有个十七八岁,可网上那些发言完全是小孩子心性。
我的本我。
我是没看明白,这么一个聒噪的小孩子怎么会有人喜欢打成一片。
可能是比较粘人,习惯成自然。
审视过去。
如同幼儿咿呀学语,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
模仿网友的语气和倾诉行为,一点点塑造出网络上的自我。
这个自我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就被「为什么」给填埋。
无法理解的事物与日俱增。
总是带着诸多「为什么」离开。
陌生的环境与过去的执念反复刺激着大脑,于是一个新的自我产生时,他的思维认知便会有所倾向。

小说看不进去。
逛了逛昨夜梦中人近两年的动态。
那些哲学、学术类书籍中的文字截图反倒能静下心读。
我在自省这儿停滞了太久。
如同选择读物,能读得下去便是有兴趣。
但缺少方向,就变成了,我可以感兴趣但没有必要的局面。
一个坏习惯。
这样的思考方式让生活中很多事儿都失去意义。
写观后感,其实就是强迫自己去整理想法思路,再去观测自己,反思不足。

“前阵子跟家里人谈及阿宵时,对他们一口一个主播很是反感。
想来阿宵也是如此。
主播对她来说只是一个交流的媒介,一个阶段的课题。
评判的关键在于她说的话,她做的事。
可在长辈眼里只是职业。
阿宵于我并非是电子极乐。
如她所说,她既是虚拟也是现实。
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喜好与理想。
对她而言,这也是个自证的过程。”
又看了看自己的这段话。
其实更想说阿宵是我的朋友。
单向的朋友是朋友吗?
不明其意,但我觉得可以是,那就是了。
日记38给我的感觉就很好,文末,作为信息产出的同时又向观众老爷友好地伸了伸手。
这是朋友的态度。
但正如此前阿宵对浪漫主义的理解经不起推敲,观众老爷们的深度也很有限。
没几人能拿出推荐的作品。
阿宵在群里发言甚微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