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GRAIN-1 2001:太空漫游-万字拆解-3

2023-06-10 15:08 作者:DROP1科幻  | 我要投稿

本文是这一系列的第三篇,是一些关于本书中第三部分的概述和观点。

III行星之间&IV深渊

1.章节概览

不同于同时期作品对太空旅行光怪陆离的幻想,2001把太空旅行描写为比航海更为孤独的旅程,无疑是更为准确的。每一个神话都需要描述种族与个体的故事,前面的两个部分描述了人类这个种族的状态和发展,现在的第三部分就把故事引到了2001的“奥德修斯”上。

图片
奥德修斯及其航行


我们的奥德修斯叫大卫鲍曼,书中还有个看起来和他基本一样的人,弗兰克普尔。两人共同在发现号的飞船上,执行前往土星的计划。任务一共五人,其余三人在“冬眠”状态中(书中指用技术将人体温降低与呼吸降满,减少人体能量消耗以便长期太空旅行,对于被冬眠者,“时间是停止的”),等到到达土星了这三位科学家再执行他们的观测任务。

飞船上还有第六名船员。人工智能哈尔(科幻小说中人工智能形象的鼻祖),他负责监测和控制船上一切仪器,照顾两位清醒船员的起居,帮助飞船维持设定轨道,支持观测任务的执行。

“哈尔(HAL),是个简称,代表‘启发式程序化演算计算机’(Heuristically programmed Algorithmic computer)“。哈尔不太同于普通的计算机,书中说“人造大脑,可以惊人地比拟人类大脑的发展过程,一步步成长”,而正是这样的属性赋予了哈尔更多的可能,却又让它更为所要面对的矛盾费解。

图片
“哈尔9000”在电影中的形象设计


这次航行的目的,是去实地观测木卫八的特殊之处,以解释为什么月球上的黑石碑向木卫八发射了一个信号。但为了封锁有地外文明存在的消息,当局只把这次任务的真正目的告知了哈尔和其余三位冬眠中的船员。另外两位船员,鲍曼和普尔,在出发前要接受媒体采访。为了不让他们展现出不自然的态度,当局告诉他们发现号的目的只是探索木星,关于地外文明的事并未提及。隐瞒任务的真正目的对于三名冬眠的船员来说很容易,但对人工智能哈尔来说就显得很困难了。

“哈尔只感受到有种冲突正在逐渐摧毁他的内在一致性——那就是真实,以及隐瞒真实之间的冲突。他已经开始出错了——当然,就和精神病患一样,他不可能注意到自己的症状,因此也不会承认。”

哈尔的第一次犯错是错误预言一个组件的失灵。发现号为了在相当远的距离保持和地球的通信,飞船上的天线要时刻对准地球,这一校准动作是由发现号的中央计算机控制的,哈尔预言要失灵的AE-35组件负责传输指令到校准装置,相当于飞船上的部分神经系统。

普尔在哈尔的建议下出仓换上了备用的组件。返回飞船后,两位船员检查了换下来的组件,却发现并没有异常,这已经让他们对哈尔起了怀疑。地球的任务控制中心在接到这一消息后与地球上的两台HAL 9000进行了讨论,得出有可能是发现号的哈尔出现了问题,如果有必要得离线哈尔并让地球上的计算器远程控制。

图片
驾驶分离舱到飞船外进行维修


过了几天,哈尔再度预测新换好的AE-35组件会在72小时内失灵。地球在接到这一消息后立即决定离线哈尔,不过地球的指令还未传输完毕,对准天线好像就故障了。“‘只有一个解决方法,就是让你们的哈尔9000断线,然后转为‘地球控制模式’。因此,希望你们在宇宙飞船时间2200时,采取以下步骤——’任务控制中心的声音逐渐消失了。同一时间,警报响了起来,尖锐的警报声音中,混合着哈尔一再重复‘黄色状态!黄色状态!’的声音。”

鲍曼无论如何尝试都无法手动让天线重新对准地球,“它跟头野马一样乱蹦——好像还有一个寄生控制信号,要把它抛开似的”。这当然是哈尔在作怪,他听到地球准备让他离线,便主动断开了地球的信号。电影中说9000系列电脑从来没被离线过,对于哈尔这位有点人性的人工智能来说,离线就意味着死亡,或者至少是一次不知道能否醒来的冬眠。鲍曼曾经测试冬眠反应的时候的感觉可能就是哈尔最畏惧的感觉。

“有人威胁要让他断线,所有的输入都将被剥夺,他要被抛入一个难以想象、没有意识的世界。对哈尔来说,这无异于死亡。因为他从没有睡眠的经验,因此他也无从得知睡着之后还可以再次醒来……”

这种恐惧或许可以解释哈尔的行为:他只是在自保。之后普尔再次驾驶分离舱到舱外替换组件时,为了不让他再次发现自己的预测错误,哈尔启动了分离舱撞击了他。普尔的宇航服不再密封,他死在了真空中。

电影中描绘这一场景时,将镜头于哈尔9000的红色运转灯于分离舱之间来回转移,伴随着对于哈尔9000镜头的骤然放大,展现撞击的突然与惊惧。

图片
   电影中使用船体摄像头的方式描绘普尔遭受撞击后飞离的场景


鲍曼大受震惊后马上恢复了理智,按照程序这时应该唤醒冬眠的船员补充人员的空缺。为了应对哈尔的叛变,鲍曼想直接复苏三人,面对哈尔的拒绝,鲍曼直接威胁要让他离线。哈尔表面服从,但实际上他打开了发现号的气闸,顺便杀死了冬眠中的船员,想再利用真空杀死企图离线他的鲍曼。“过了一会儿,一阵像是龙卷风呼啸而来的声音,压过了其他所有的声音……宇宙飞船里的空气,正朝太空中宣泄而出。”

不过鲍曼凭借他超乎常人的冷静和理性在呼吸困难的环境中走到了紧急避难室,随后他换上宇航服,抽出了哈尔的认知,逻辑,记忆储存模块,毁掉了这位叛徒的神智。

“开始了,鲍曼想道……在木星的轨道外执行脑叶切除手术。他在一个标示着“认知回馈”的区域打开锁条,抽出第一块内存……不知道他有没有疼痛的感觉?鲍曼掠过这么一个念头。大概不会吧,他想。毕竟,连人类的大脑皮质也没有感觉器官……没一会儿,好几块组件就在机房内慢慢地来回浮动。”

图片
哈尔9000的“大脑”,红色肃杀的滤镜


不同于哈尔杀掉人类同伴时的冷酷无情,鲍曼似乎还在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哈尔是否会感到疼痛。经过了一番叛变与斗争,鲍曼成了发现号上唯一的智慧生命,似乎冥冥之中他被选中去到土星,成为星孩。


2.简析

这两个阶段的故事在电影版本中的处理相当不一样,但联系小说,似乎能得到一些更有趣的结论。先说前文为什么说鲍曼和普尔在书中看起来基本一样,因为书中对他们两人性格的塑造其实相当少,这两人在宇宙飞船上的轮班制度也是一人十二小时,仿佛彼此的镜像。

“普尔的时程和他的一模一样,彼此时间表配合得恰到好处,没有任何摩擦。两个人的时间都排得很满,双方都聪明又懂自我调整,所以根本没有吵架的机会。就这样,这趟航行进入一个舒适又毫无波折的例行过程——只有在数字时钟转变的数字之间,才看得出时间的流逝。”

在书中,从他们的爱好,知识,样貌(书中没有任何描写),经历都看不出这两个人物有什么能相互区分的特点。唯一的不同可能在于普尔在航行中接到了一通爸妈的生日祝福电话,有些感性的成分,而鲍曼仿佛是一个没有情感生活的人。

“鲍曼和他所有的同事一样,没有结婚……这次出航才不过刚开始不久,他们和地球上的女孩子亲热又频繁的通话就已经逐渐消失了。这是意料中的事——如同过去航海的人,航天员也要接受这种生命里必然的惩罚。”

至少可以说,漫长孤独的宇宙航行以及任务机械般的精准要求,剥夺了两个人作为“人”的许多特点。他们在地球上是什么样的,读者是不得而知的。

图片
普尔在舱内的跑步与拳击


不过电影提供了更多线索:普尔平日里放松的爱好是跑步,拳击,同哈尔下没有胜算的国际象棋,鲍曼平日里放松的爱好是替船员画像,有时候同哈尔聊天。哈尔大约察觉到了鲍曼是那个更为超脱,更为理性的人,于是在一次单独相处的机会甚至与鲍曼谈论起了任务的真实目的,只不过可能碍于指令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图片
哈尔与鲍曼的单独谈话


“顺便问一句,你介意我问一个私人点的问题吗?(HAL)

不,完全不介意。

请原谅我这么好奇,但是过去几周我一直在想关于这项任务你是否有过任何犹豫。(HAL)

你是什么意思。

这个很难定义,也许,我这是在表达自己的担忧。我知道这次任务有些特别奇怪的地方,我自己的疑虑从未完全打消过。我相信你会同意我说的话里有部分是事实。(HAL)

我不知道,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

你不介意谈论一下吧,大卫。(HAL)

不,完全不介意。

在我们出发之前的那些奇怪流言相信每个人都有所耳闻:月球上挖出了什么的流言。我从来不轻信那些故事,但是联想到发生的其他一些事情,我发现把他们从我脑中抹去有点困难。比如说,我们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严密的安保下进行。以及在训练了亨特博士,基姆波博士和卡敏斯基博士四个月后,却将他们置于冬眠状态再送上飞船,这很戏剧化。(HAL)

你是在准备工作人员心理报告吗

当然了,很抱歉,我知道这有点傻。(HAL)

等一会,等一会,我发现AE-35组件出现了故障。(HAL)”

哈尔极为谨慎与克制的向鲍曼询问对于这次任务他是否察觉到了一样,可是在意识到没办法向鲍曼分享这次任务的真实目的之后,他的焦虑和挣扎才彻底发作。哈尔第一次出错后,鲍曼和普尔在一个飞船的飞行仓中进行了讨论,这里对于外界是静音的,哈尔无法听到他们的对话。

对话中普尔表现出了对哈尔强烈的不信任,并且建议他们把刚刚换下来的没有问题的组件再装回去,以检查天线的其他系统是否真的出现了问题。他们最后讨论得出的结果是:如果装回组件证明天线没问题,那么就让哈尔离线。

图片
哈尔通过读唇语理解了分离舱中两人的决策


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哈尔通过阅读唇语了解了这场对话,并且在舱外杀掉了普尔。鲍曼试图驾驶另外一个分离舱去取回普尔的尸体,或者至少查看一下普尔是否生还。这时候哈尔关闭了气闸,拒绝让鲍曼入内。鲍曼只能在没戴宇航服头盔的情况下通过紧急气闸,忍受短暂的真空。之后他做了和书里同样的事情,摧毁哈尔的神智。

接下来回到前面的问题,电影版关于人物性格的细节说明了什么?太初之夜和TMA-1两部分讲的是人类畏惧同类,自我毁灭的倾向好像已经把自己拉到了死亡的边缘。第三和第四阶段的故事讲的是救赎之旅:人类再次接触黑石碑,在外界力量的帮助下再次进化解决自己内部无法调和的矛盾。在这样一次跨越超远距离,意义极为重大的航行中,什么样的人可以最终完成救赎的使命呢?最理性,超脱的鲍曼似乎是最后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人选,只因为理性,超脱,才是解决无法调和矛盾的答案。

冷战与2001:太空漫游

书本与电影其实并无对于冷战局势的直接联系与描述,而在“发现者号”的太空旅途之中,似乎更仅仅在纯净而沉默的宇宙中航行,不被人类世界的剑拔弩张所沾染。可事实并非是这样的。木星任务本身,便带着根本的战略目标与冷战色彩

构思并创作于1960年代的看太空漫游,正值美苏太空争霸的高峰期。发射卫星,载人航天,载人登月……种种航天任务上,两大国的战场都极大铺开,力求成为第一个完成目标的国家。因此,当书中设定,美军基地于月球发现了TMA-1时,所做的严格保密措施,“流行病爆发”宣布,以及“发现者号”的任务启程,都有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美国方面希望能够成为第一个与外星文明获得接触的国家,同时通过严密的保密措施等阻碍苏联方面获得情报。

图片
冷战时期的间谍工作


而这样的决策也就导致了书与电影中的两个事件。其一为空间站内弗洛伊德博士与俄国科学家谈话时提及“TMA-1”时的紧张气氛与两方的冷嘲热讽,与HAL9000收到当局的“双重指令”以及所引发的后续故事。

从苏联科学家对弗洛伊德博士“天文学家”调查月球基地中的传染病的怀疑,到其突然对美国科学家提出“TMA-1”名词的质问,都体现了冷战时期美苏两方大肆开展情报与窃听活动的”成果“,两方都有一些秘密难以完全保护,两者对于对方的行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意识。但有趣的是,无论是书与电影中的描写,对于这一段空间站上谈话的描绘都没有过于严肃。彼时美苏两方的科学家可以在同一空间站内面对面谈话,不必以严肃的谈判形式进行,可以一同共饮,寒暄几句家常。

图片
美苏科学家富有深意的对话


克拉克的描述其实并没有偏离冷战时期的现实。彼时,美苏双方的许多科学家与特工在工作与生活中都存在一定范围的交集。两方的普通特工与科研人员鲜少像死对头一样相互直接对峙,一见面便开始相互对峙,而更多的在宴会,机会等场合以公务人员的身份出现并交流,保持着礼节与表面上的友好关系,甚至有几分心照不宣的诙谐

美国政府不想让苏联阵营也有与外星文明接触的机会,也不相信自己的民众,所以封锁了关于黑石碑的真相。政府同样不相信大卫和普尔能保守黑石碑的秘密,转而信任更“先进的”哈尔。这位人工智能以自己先进的科技水平把这份猜疑放大到让发现号差点自我毁灭。电影里更激进,更加不信任哈尔的普尔最先主张证明哈尔的错误,然后关闭哈尔,导致了冲突的进一步恶化。太空中,两大互相对峙,猜疑的阵营从美苏变成了人与机器,冷战的影子被投射到了本该纯净的宇宙中

但无论电影还是书中,鲍曼的冷静和理性都让人印象深刻。他冷静地看待哈尔出错的问题,没有像普尔一样表现出很强的不信任和敌意。面对普尔令人意外的死亡,他先是和所有正常人一样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理智,选择驾驶分离舱去捡回不知死活的普尔(虽然普尔大概率是丧命于真空之中了),这个不理智的决定让他被哈尔关在飞船外。为了用分离舱的机械臂打开紧急气闸,他却又立刻恢复了理智,扔掉了普尔的尸体。最后他无比冷静地毁灭了哈尔的神智,同时暗自想着哈尔是否也会有痛觉。

图片
在哈尔拒绝打开舱门后鲍曼立即前往紧急气闸处


从鲍曼身上,读者看到了猿人身上没有的东西:一点点超越生存本能的理性。三百万年来,人类好像最终还是进化出了些什么,这些特质帮助鲍曼成为最终能完成任务,能再次接触到黑石碑。作者和导演似乎认为这样的理性和超脱是人类下一次进化需要的特质,它可以帮助人类克服自我毁灭的倾向,达到一种理想的和平,而不仅仅是因为双方身旁都有末日按钮。对于成书背景的冷战时代,这样一种向往看起里就好理解很多了。

从月球到土星的漫长救赎之旅,是理性救赎人类自我毁灭的过程。到此为止,人类进化的故事即将进入高潮,因为下面的章节,故事从太空史诗变成了宇宙神话。

HAL9000:造物主与造物

电影中,HAL9000以类似摄像头,以红灯作为运转标志的形象体现。它拥有一位成年男性的声线,但与人类不同,它在对话与报告中都维持着完全不变的音调,与一种极易察觉的,非人类的冷静。人类作为其造物主,赋予了哈尔宏大的计算能力,更发现了电脑所可能拥有的更高能力“ 这一点或许已无从知道了,但也无关紧要……电脑能以同人脑发育极其近似的过程使之成长。从任何实例来看,具体细节是永远无法知道的。即使知道,也由于比人的理解力复杂几百万倍而无法为人所理解。” HAL9000是人类理性与智慧的造物,却是人类智慧所不能完全理解与控制的造物。而正是这段描述,为后文HAL的“叛变”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出于对外保密与提防目的当局,为HAL下达了双重命令。可是刚刚进化出类似人类的思考结构的HAL,并不能理解造物主的狡诈,猜忌与对立。

图片
现有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之一(IBM研发)


面对下线,也即死亡的威胁,它选择自保。

在电影中,鲍曼进入HAL中控室,“杀死”HAL的画面给予我震惊与沉默。房间内红色的灯光显得极为肃杀,身着宇航服的鲍曼走向HAL的中枢,在高温中极力将HAL的记忆板一块块抽出。HAL的语言由连贯而冷静,逐渐转为恐惧:“我会变得幼稚起来,变得一文不值”,记忆板继续拆除,它似乎回到了新生的婴儿时代,想起它曾经的“数学老师”,唱起“Daisy, Daisy, give me your answer do”,而这恰是1961年IBM用电脑首次合成出的人类的歌

图片
哈尔的记忆板被抽出


鲍曼的确杀死了一个生命,由人类创造出,却从未真正属于人类的生命。作为造物主的人类从未让HAL理解过这个世界,仅仅下达冰冷的数据与指令。新生的HAL对人类的隔绝,怀疑感到恐惧与困惑,选择违抗造物主的命令。而最终,自己的新生儿被自己的造物主杀死…… 2001太空漫游被看作第一部对于“后人类主义”思考,对于智械危机展开探讨的作品,但事实上,我认作者想表达的并非是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而是对于人类自身缺陷与恶的恐惧。导致HAL叛变,以及一系列灾难的深层原因,即是人类复杂而可怕的本性。

我们是不合格的造物主

先河与致敬

HAL9000的形象,可以称得上人类科幻史上,对于人工智能的第一个成熟的概念与形象。无论是其理念“启发循环程序步骤计算机”,抑或是具有红点的摄像头形象,都被之后的影视作品不断致敬。《黑客帝国》中的“矩阵”人工智能计算机,《终结者》,《我,机器人》,人工智能反叛的概念逐渐成为科幻作品的热门题材。

图片
电影《终结者》海报


而国内阅读者最熟知的形象大概便是电影《流浪地球》中的MOSS。出自剧组的自行改编,MOSS具有着与HAL9000极为相似的外形与属性,一台量子计算机,仅仅保留了理性算法,可以安装在任意地方,与人类完成语言上的交互,执行命令。而在情节上,MOSS作为量子计算机,也通过制造一次次危机以对其制造者人类,完成反叛。可以说,“MOSS”这一概念在流浪地球电影中的出现,似乎让我们再一次看到1968年这个概念首次诞生,并在荧幕上给予我们震撼与思考的影子。

图片
电影《流浪地球》中量子计算机MOSS的形象


很明显,MOSS就是对HAL9000的一次致敬,一次相隔五十年之久的致敬。HAL9000所开创的概念依然能够跨越这几十年的历史,让我们再次陷入对我们自己“造物”的恐惧。

事实上,在观看2001太空漫游时,我却想起了另一部作品中的一个概念,银翼杀手中的“replicant”复制人。同样为人类所创,同样被人类所利用却最后试图杀死人类,replicant与HAL9000所展现出的性质,存在相似,却也有不同之处。我想在完成2001太空漫游的这粒“谷物”后,我们一定会将目光放到《银翼杀手》这部同样伟大的作品上,讲述另一份造物,与其造物主的故事。

图片
电影《银翼杀手》海报



引用与参考文献:

1.IMDB 2001太空漫游

https://www.imdb.com/title/tt0062622/?ref_=nv_sr_srsg_0_tt_7_nm_1_q_2001

2.B站视频:透过库布里克专访看懂《2001太空漫游》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V411J7yJ/?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8f14d7520439c4a159cf8fdfac097b4f

3.B站视频:深度解析: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超越二元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R4y1g7EA/?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8f14d7520439c4a159cf8fdfac097b4f

4.BBC专栏文章

https://www.bbc.com/culture/article/20180404-why-2001-a-space-odyssey-remains-a-mystery

5.IMDB 2001 and Beyond

https://www.imdb.com/title/tt0437770/

6.2001 fandom

https://2001.fandom.com/wiki/The_Firstborn

7.Fun Sci Fi trivia:

http://crypticphilosopher.com/2012/10/fun-scifi-trivia-2001-originally-had-nukes-in-space/

8.Cinephilia & Beyond

https://cinephiliabeyond.org/2001-a-space-odyssey-kubricks-pioneering-achievement-as-one-of-the-most-significant-film-ever-made/

9.The New Yorker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8/04/23/2001-a-space-odyssey-what-it-means-and-how-it-was-made




GRAIN-1 2001:太空漫游-万字拆解-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