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笔记2——庆幸我们能看到一位画家一生的作品

感谢卢西安弗洛伊德的母亲露西·布拉希让我们看到画家一生的作品,在卢西安小时候是母亲保存了这些儿时的作品,并强烈地鼓励他成为艺术家。
这里是卢西安弗洛伊德1928年-1940年 就是卢西安6岁到18岁左右的作品,馆长尽量寻找质量高的图片,网络寻找,有的修图,馆里的水印难免,也不保证是最全的,作品创作年代可能少许差错,敬请谅解,如果需要无水印图片集合,这个系列文章整体发完可以打包发链接。













我很庆幸能看到一位画家一生的画,像很完整地看完一个人的一生。事实也的确如此,卢西安在每一幅画中,无论是完成的还是未完成的作品中都留下自己的痕迹,每一笔都像在书写自己的传记,他自己也这样说过:我的画就是我最好的传记。他高度保护自己的隐私(因为实在是太乱了)所以没有同意任何一个传记作者写他的传记,但只言片语中,和家人,朋友,模特,情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卢西安弗洛伊德,非常真实。

小时候的卢西安弗洛伊德

小时候的卢西安弗洛伊德

三兄弟和父亲,左一是小时候的卢西安弗洛伊德

(右一)小时候的卢西安弗洛伊德与(中)祖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一起

卢西安弗洛伊德与斑马标本(这是女朋友送的礼物)
卢西安童年的作品的确可以看出来是个不一般的孩子,他的祖父西格蒙德佛洛依德太有影响力了,人们也非常关注这个孩子,他小时候就被称为绘画“神童”。他专注于动物,尤其是马,他喜欢看马的样子,经常睡在马厩里,可以一天一天地和马在一起,也喜欢骑马,甚至最喜欢马受惊吓奔跑的感觉。他第一个雕塑作品就是一匹三条腿的马,可惜没有资料,这个雕塑让他顺利进入艺术学院学习。


马的题材画作也一直贯穿着他的一生,直到80多岁有几年还坚持去马厩画马,天气很冷也会坚持,关于马后面还会有很多故事,鉴于现有资料和一些个人看法,这篇笔记是介绍卢西安弗洛伊德童年的作品,也许他的逃亡经历造就了近乎他自闭,抑郁的性格,这些画其实治愈了这个有些分裂性格的孩子。慢慢地会发现,卢西安的成长和创作与祖父西格蒙德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理论有很大关系。这也许是一代人的映照,也是西格蒙德佛洛依德心理学的重要之处。
卢西安随全家从德国逃往英国时他只有10岁,另外也有祖父的身份和影响力,家庭的影响,最重要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他童年的画还要感谢他的母亲,卢西安是母亲最疼爱的孩子,他还有哥哥和弟弟,他们关系从小就不好,一直到最后兄弟之间一直很僵,和弟弟后来缓和了一点,但和哥哥再也没有联系,矛盾起因都是一些小事琐事,但卢西安却很看重。比如小时候哥哥和弟弟会取笑他是私生子,这对卢西安来讲是最大的打击,这意味着他和弗洛伊德家族没有关系。直到年纪很大还记得,说起来就会气愤不已,后来是因为借钱还钱的事纠缠不清兄弟间分崩离析。
这些卢西安·弗洛伊德小时候画的画,作为中国的美术生,我可以说他没有我在那个时候,同等年龄画的“好”,但你能感到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决定了我们的区别,而我小时候画的那些已经表现出一直到现在的气质就是——像。我们在各自的认知里学习成长,他后来依然在画这些内容,依然显得笨拙倔强,但我知道我离他越来越远。就像你看整个世界一样,当你认为走进世界的时候,你已经离开了。所以如果学习绘画,或者怎么成为一个画家呢?他的方法简单的要命,画一辈子。而我们现在不以艺术教学为目的的选拔可笑地标榜自己是努力的,是奋进的,甚至励志的。而以艺术为目的的教学开始要求综合能力,怎么培养这个看似高深的综合能力呢?我想那些美术集训机构肯定有办法,他们的办法在不停地消费这个认知,也在消费很多生命的宝贵时间,而我认为的办法就是做好画一辈子的准备,但又有很多理由,要应试啊,要努力之类的,我们的教育在一次次地让人无奈,绝望,无力,那咱就不聊艺术行吗?本来就不是一个方向,回到我们自己的传统中也行啊!那个更牛,比弗洛伊德牛!但难不难呢?难!可是容易的事儿咱做它也没意思不是。
也许这就是艺术带给我们的东西,就是当你看到这些作品,内心有一丝波动,无论是什么,只要有波动就是好的,我们对未来期待越来越短,之前可能可以计划第二年或者几年以后的安排,现在我只期待明天,今天再不做点改变,可能期待明天的能力都丧失了,再看这些画真的有些羡慕,弗洛伊德可以如此笃定,如此悠闲地画了一生的画,我们这些碎片化认知的生物又怎能领悟其中的奥秘呢,所以说这是文明的价值。
都说没有艺术品,只有艺术家,那你看了弗洛伊德这些儿时画作有什么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