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皇帝之剑——1918年3月21日攻势

本期作者:张居正| 专栏编辑:小拓拓
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Part.1前情提要
众所周知,自1915年起,协约国在西线向德军发起了五次大的进攻,他们分别是:
1.1915年春夏之交发起的香槟-阿图瓦战役
2.1915年秋冬季的香槟(法军)-洛斯(英军)攻势
3.1916年7-10月的索姆河战役
4.1917年4-7月的阿拉斯(英军)-埃纳河(法军)战役
5.1917年秋冬发起的帕森达勒战役
上述的五次攻势均以失败告终,协约国军毫无意义地消耗了自己的力量,而德军则稳稳的坐在堡垒群里死守防线。 这五次攻势当中,结果最严重的便是被称作“石乐志尼韦勒将军的实验”的帕森达勒战役。详细过程我们暂且不表,其战果只是向前推进四英里!而且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战果,连德军在克莱尔肯的碉堡群一点皮都没擦破。此战后,参加战役的英军师从每个师13个营缩编到了10个营。英军伤亡394645人(数据取自《致议会的报告-----议员马兰的分析),法军伤亡182000人,而德军只伤亡了404517人。显然,德军并未伤到元气,但是一时半会也拿不出太多兵力反击。不过正在这时,十月革命爆发了……

Part.2鲁登道夫的准备工作
在苏俄退出战争后,德军在东线的大批军队即可西调,据估计,数量大约在100万左右。从部署即可看出,鲁登道夫在短短200km的英军防线前自北向南部署了第四集团军,第六集团军,第十七集团军,第二集团军和第七集团军合计110师面对第五集团军,第三集团军和第一集团军合计57个英军师。另外又有85个德军师面对95个法军师,4个德军师面对9个美国师。
在一切搞停当之后,也就是1917年11月11日,鲁登道夫·冯·库尔和冯·舒伦贝格在蒙斯召开会议。这些高级参谋名义上的主子们——兴登堡、鲁普雷希特王子和皇太子——皆参与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必须在西线发动一次最大的进攻; 不准其他地方分散兵力,惟有在此条件下,才有足够的兵力用于发动一次这样的进攻; 反攻必须于2月或3月初,赶在美国发展其力量之前进行; 最后,必须打败的对象是英军。


他们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计划进行了讨论,并下达了详细准备的命令。每项行动都有代号名称:冯·库尔进攻下阿尔芒蒂耶尔战线的计划称“圣乔治一世”;对伊普尔突出部的进攻称“圣乔治二世”; 向洛雷特的阿拉斯圣母院的进攻称“火星”最还有“米迦勒I、I和I”。
直至1月24 日,他们进行了深人细致研究后,最后选择先进行“米迦勒”的进攻。此次进攻的目的是要突破协约国军的防线,到达索姆河自哈姆至佩罗讷河段。日期原定于3月20日。战斗打算于数日之后由代号为“火星南”的进攻予以扩大; 由瓦兹河以南的第7集团军实施名为“天使长”的辅助进攻作为牵制。“圣乔治一、二世”的准备也要在4月初完成。有62个师可用于代号为“米迦勒I、II、Ill”和“火星南”的进攻,也就是第17集团军的5个主攻师、2个普通师; 第2集团军的15个主攻师、3个普通师; 第18集团军的19个主攻师、5个普通师; 后备军的3个主攻师。尽管与冯·舒伦贝格和冯·胡蒂尔在进攻各阶段的方向和重点上有某些意见分歧,鲁登道夫还是坚持自己的构想:“必须打败英军。”

打败英军的最好办祛是进攻圣康坦的任何一侧,咬掉康布雷突出部。之后,第18集团军沿索姆河组成一道防御侧翼,以阻止法军进攻; 其余德军可使用兵力在前进时改变方向,从西北方向攻击英军,并迫使其向海岸退却。两个“圣乔治”攻势引而不发,用作进一步和可能的最后打击。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全部有关德军完成了各自的部署。
Part.2.5协约国军队的部署
协约国军队的部署还真没有什么特别可说的,也就是那样。受到主要打击的英军从佛兰德到巴里西一溜排开。准备挨打。
Part 3 米迦勒的降临
“纵观其规模,强度,数量与质量,在3月21日发动的“米迦勒”攻势毫无例外的被视为是绝无仅有的世界上最强大,最猛烈的进攻。”
-----翻译自丘吉尔《世界危机》
德军的攻势从桑塞河起到瓦兹河,战线长度约为40英里,德军在这个短短的进攻锋面上同时出动了37个步兵师,同时有6000门火炮作为掩护;在这同时,还得到来自后方的30个师的援助。在同一方向,英军仅配备了17个师和2500门火炮,还有五个后备师。在瓦兹河以南,德军3个师攻击英军一个师。德军投入了75万兵力去打击30万英军。在这一战线上,德军每1000码配备一个突击师,兵力优势约为4:1。
德军攻击的重点,英军的高夫将军指挥的第五集团军和宾将军指挥的第三集团军的近一半投入了战斗。显然,这些小伙子上去也是送。因为英军的防御系统可以说是很不完善的。英军的防御系统平均纵深仅为4英里,而在后备区,那里只有炮队掩体,其余的一概没有。实际上,在第三和第五集团军的防线上,尤其是奥米农-巴里西段,战壕和火力点只是草率而不完整的形式。战壕只是挖入草地几英寸的一条沟,连一条良好的公路都没有。防御的手段仅限于稀疏分布的小棱堡和火力点。显然,你让士兵去守这块地方就是送……
关于进攻的时间和总方向一点也不让英军统帅惊讶,但是让统帅们惊讶的是攻势的规模和力量。
德军的火力准备持续了2-4小时。法国的三月是多雾的,德军步兵在这次攻势中大规模使用了在康布雷战役中屡试不爽的渗透战术,也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暴风突击队”战术。德军突击队携带了掷雷器以及冲锋枪等装备,火力远强于英军前线步兵。英军无论是步兵还是炮兵均对冲上来的德军一脸蒙比。在160平方英里的战区里,英军被穿插,破坏,分割包围。在德军的突击队打开缺口后,大部队随即跟进,在人数的巨大差距下英军各师不得不退出原有战线向后撤离。
到了3月22日夜,英军第五集团军几乎被全部逐出战斗区,半数师已经退到最后撤退线外。英军在当天损失了约10万人,500门大炮。

高夫将军随机下令撤退,目的是“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佩罗讷的重要中心及其以南的索姆河。”这一行动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高夫将军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薄弱防线一旦全面撤退,只要敌人压力持续不断,撤退就很难停止。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师刚刚停下构筑阵地,就发现两翼的友军已经撤退。所以自己也不得不撤退。

这样的撤退与追击一直持续到27日夜。
全部“米迦勒”攻势都给英军以沉重打击。但是“火星”攻势在哪里? 德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右翼原定于23日投入战斗,向阿拉斯和维米山脊进攻; 但他们直到28日才发起进攻。这里有一个意义深远的原因。这个原因我们放到下个Part讲。
希望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点赞、收藏、资瓷一下哦!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