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f01以及其舰载衍生机型研制史(简飞个人作品设定补全)

ps:不要将设定内所处的科技环境完全等价于现实世界,在本文中简星在空气动力学以及材料学方面强于现实世界,但雷达和其他电子技术略逊于现实。
研制背景
银翼飞龙的出现为简星的战机发展带来了底层作战思路上的变化,以往的制空战机的性能方面的要求只考虑极速以及近距格斗时的高机动性和格斗用武器的高追踪高杀伤能力。通过较高的介入战场速度尽快占据制空权,然后通过近距格斗和高性能武器杀伤来犯之敌,但银翼飞龙给出了一个更为简便的制空作战方案。

为何要与敌人正面交锋?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可以偷袭取胜又何必近战?
所以银龙出现了,升空后直接在18000米以上高度以超音速巡航至战区边缘,然后用隐身修型过的机体潜入战局内进行一轮发射后极速离去(这也是为什么银翼飞龙的机身下方的隐身修型比机身上方更加优秀的原因)。甚至可以直接突入敌方防空区域内偷袭敌方重要据点后离去而不被发现。
隐身,一个神奇的概念,它让近距格斗变得不再重要,它让所有强力的导弹变成了盲人,一时间所有战机全部成为了落后于时代的废品,在如此紧迫的环境下,ASF(Advanced Stealth Fighter先进隐身战斗机)计划便应运而生了。
研制过程
由于已经有前人帮助自己试了错,那么自己要做的便是摸着石头过河,后发并不代表永久的落后,将后发转变为自己的优势,从而超越对手,这边是成功的关键。
银龙的技术指标突出了几个隐身战机的关键点:
高速,持久的高速巡航,主要优化高速段升力系数,减低超音速阻力。可变掠翼与大后掠三角翼为主要选择翼型。
隐身,全方位的低可探测度,外形应尽量减少向高危角度雷达波反射,杜绝散射雷达波的突出物出现在机体表面,开口处应采用斜切或锯齿以减小雷达波反射。
高探测能力,对战场信息的高收集能力,并可以自主对信息进行预处理,以减小飞行员作战压力,
将性能指标确定后便开始进行基础方案的选择,一开始,研究组将主要目光放在可变掠翼上,原因有两点:1.对各个速度段的高适应性,通过机翼后掠角的变化机体可以在各种情况下拥有最佳升阻比。这样既可以拥有高速巡航,也不会失去常规速度段的高机动能力。
2.隐身方面可以通过机翼的角度变化隐藏自身雷达特征,使敌人无法掌握机体准确信息,从而迷惑敌军。(这一点灵感来自于银翼飞龙的折刀翼,收放机翼的变化使本国情报机关误以为其为两款战机。)
于是在这样的考量下,第一款验证方案问世了


第一个方案的设计很快就被否决了,机体问题非常多,而且大部分问题都是底层设计所导致的,无法彻底修复。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可变结构过于复杂,导致机体维护性较差
为了达到更好的气动特性,大部分翼面除了操控机身姿态的转动外,也有为了调整气动特性的转动要求,过于复杂的传动机构导致它的故障率大大增加。
2.可变后掠翼设计所带来的隐身效果差的问题
尽管可变后掠翼使机体在各个速度区间都有良好的适应性,却给隐身方面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为了保证最佳的升阻比机翼就需要做到无极转动,而不能选择将转动角度设定在某几个固定角度,这就让机体在隐身修型这方面工作量急剧加大,甚至可能根本无法完成隐身效果的要求。
3.机体结构过小,导致其没有足够的机体内部空间
为了保证隐身效果,武器方面只能选择隐藏于内部弹仓之中,但过小的机体导致内部容积方面显得极为捉襟见肘。先不谈弹仓的容纳问题,光是正常作战所需的机载设备都不一定能塞得下。
这仅仅是第一个方案所遇到的几个主要问题,剩下的许多细枝末节的问题更是数不胜数。所以研究部立刻着手改进,推出了使用三角翼的第二个方案

有了第一个方案的经验,第二个方面各个方面显得成熟了不少。第一个方案成果也并没有被全部否定,而是将可行的设计传承到了第二代方案中,例如进气道的设计。
为了高速状态下的升阻比中央升力体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两条进气道所构成的隧道大大增加了机体的升力,但这样的代价便是进气道必须保持竖直才能让隧道的增升效果发挥到极致,但这样雷达波便可以畅通无阻的照在发动机风扇叶片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雷达反射源,而只在纵向方向上一个维度的弯折变化也很难增强隐身效果,因此设计师选择让进气道在中段部分内收,然后再外扩回风扇正对的位置,而内收缩留下的空缺正好为侧弹仓留下了空间。而发动机之间的隧道中突出的部分则可以通过填补主弹仓来进行过渡,但这样也直接将隧道填平,失去了中央升力体的效果,设计师选择让进气道的外侧下边缘下弯来形成一个括号一样的网兜,将中心的空气兜住,这样的结构通过增加低压区的面积,从而让压力增高的机身下方实现了同等的增升效果,在部分速度区间甚至体现出了更好的性能,更高的机身下部压力也为主弹仓的弹药发射提供了便利,从中央升力体的隧道内发射弹药一直以来都是个令人挠头的问题,隧道内部的低压区发射出的弹药很容易会被机身外部的高压区重新压回机身隧道低压区,进而导致飞行风险,这个问题在银翼飞龙巨大的隧道中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为了保证银翼飞龙主弹舱弹药的成功弹射,其设计师使用了弹力更大的弹药发射器,以及通过引入高压气体来填补低压区压力这两种措施让发射成功率增加。在这点上,ASF项目由于拥有后发优势成功地规避了该问题。


大体方案定型后,二号方案原型机很快制造了出来并进行了首飞,后续试飞中又对机体的一些细节做出了一些修改,例如更换了鸭翼形状加强隐身性能及控制力,并减小了不受控乱流对主翼的干扰,让有益的涡流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机身的溜背也有所加大,气流流动更加平顺,内部空间也增大了不少。

减速板在本机上也不见踪影,托计算机进步的福,该机可以靠复杂的舵面配合实现减速。

武器系统也在这个阶段开始实装测试,包括导弹弹出、试射,机炮精度测试以及盖口开启测试等也在稳步的同时推进。



与此同时,与ASF01配套的近距垂发小型格斗弹"ADMM"也完成了研制并成功安装在了改进后的试验机上,并于三个月后进行了试射,该武器性能对标银翼飞龙的蜂巢导弹,并在导弹间集群网络的指挥下体现出了更好的追踪与杀伤能力。补全了由于气动构型所导致的ASF01格斗能力较为一般的问题。




在这之后,空军部队正式装备了该战机,这也标志着ASF01的服役生涯正式开始。
海鹰生活(ASF01B)
在研制初期,设计团队就考虑到了其未来上舰的可能,并在后续研发过程中留足了改装空间。由于本身结构强度就十分出色,所以上舰改装难度并不大,在加装了着舰勾、机翼的折叠结构以及机身抗海盐处理后便初局上舰能力了。但还没完,设计师在翼梢又加了一段小翼,增大了副翼和襟翼面积,增强了了低速性能,着舰速度下降了15千米/小时。同时受油装置的加装也使作战半径有了大幅提升。




总结
ASF01是一个成功的项目,它虽然不是第一种隐身战机,但它确实可以算得上是性能最全面的一个,在没有过多牺牲其他方面性能的同时在需要的地方做到了最优。通过后发优势,他用上了前人没有用到的人许多最新技术,并且也从前人的设计中吸取了经验,优化了自身,忠实可靠的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为守护祖国的蓝天先出了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
该文仅为游戏中作品设定补全用,与现实无关,时间线以现实制作流程为参照,并为外形的不断变化做出了一个有趣的解释。
https://www.simpleplanes.com/a/lMf34V/asf01-5
AG1:打开舱盖
AG2:放出降落伞
AG7:失控保护装置
https://www.simpleplanes.com/a/ICV33N/ASF-01B
AG1:打开舱盖
AG2:放下尾钩
AG3:收回机翼
AG4:放下弹射杆
AG5:伸出加油管
AG7:失控保护装置
٩(๑•̀ω•́๑)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