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09年甲骨文考生黄蛉,被川大破格录取,导师:宁愿辞职也不教他

2022-11-12 11:42 作者:历史Talk  | 我要投稿

2009年高考结束后,像以往每年一样,也出现了一篇与众不同的作文。

但这次的作文在社会上引起的舆论和关注,显然比之前的要大得多。倒不是这位考生在文章中写出了多么惊世骇俗的言论,而是他使用了甲骨文这种文字形式来代替简体字。


黄蛉的特聘教师竟然向学校递交辞呈,辞职原因令人惊讶,竟然是为了不再教黄蛉。

这两年黄蛉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现在的他又怎么样了呢?

寒门学子

黄蛉的家庭情况十分不乐观,父母都是农民,常年在深圳打工。他的家到底有多穷呢?他的老师说过一句话:“这个孩子特别努力,也特别不容易,家里的房子都塌了。”

所以对黄蛉来说,高考是他改变命运唯一的机会。

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个机会,他就只能重复父母的生活,甚至让自己的后代继续吃苦。


这一年,也是改变黄蛉的一年。

复读班的语文老师蒲老师是一位古文字爱好者,他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讲解知识时,总会代入一些甲骨文的知识。

黄蛉看着这些曼妙的文字如痴如醉,私下里经常向蒲老师请教,两个人也因为这个兴趣爱好成为莫逆之交。

此时我国能够确定的甲骨文有1000多个,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黄蛉通过自学就认识了八九百个。

他对甲骨文的热爱有多热烈呢?


此时黄蛉注意到,作文要求上并没有写明只能使用简体字,于是一个冒险的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现实的沉重打击

当高考成绩出来时,黄蛉整个人都傻了,因为他的成绩连本科线都没到,远不如第一年考得好。

这个结果让黄蛉有些意外,因为他明明多学习了一年,为什么还不如去年呢?

在仔细查看了每科的具体成绩后,他发现语文成绩拖了后腿,而他的作文只得了6分。


这个结果显然不能服众,尤其是黄蛉本人更是连连叫屈,认为已经是阅卷组故意打压甲骨文作文。

这起事件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舆论发酵,黄蛉这个名字也成功进入不少高校招生办老师的视线范围内,一些三本院校还向黄蛉破格抛出橄榄枝。

遗憾的是,邀请他就读的专业却和甲骨文文字研究没有关系,而是其他专业。

黄蛉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只说会考虑。

而与此同时,他则带着卷子来到了上海。


刘钊教授出名是因为他曾经破格录取一名学生,这个学生没有什么文化,但却对甲骨文非常有兴趣。刘赵教授发现他时,他正坐在三轮车上研究甲骨文。

所以说,黄蛉的这次上海之行,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刘赵教授的青睐,让自己坐上进入复旦大学的直通车。

然而刘钊教授在看完黄蛉誊写的古文字作文后表示,黄蛉是一位有一定天赋的学生,这一点也是他非常欣赏的。

不过,他对这些文字的认知都是偏基础的,其中还有一些是错字。也正是这趟上海之行,他知道了自己高考作文得分低的原因。


因为内容严重跑题,华而不实,才最终给出了6分的超低分。

黄蛉觉得不服气,但教授的一番话让他哑口无言。

他当着黄蛉的面指出作文中的几处明显错误,并且纠正了正确的写法,而这些也足以证明黄蛉在古文字学习方面还很欠缺。

结果可想而知,黄蛉根本达不到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标准。

从上海返回四川的黄蛉心情沉重,因为他面临一个尴尬的情况。如果他能够正常发挥,最起码还能拿到二本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可如今兵行险招,作文仅仅得到六分,严重拉低总体考试成绩,让他和本科院校失之交臂。


入学后的黄蛉一直没有淡出媒体视线,关于他的采访频频爆出。2011年时,更有媒体爆料,四川大学已经将黄蛉的学籍并入本校,不再属于锦川学院。

换句话说,一直就读于三本院校的黄蛉,在大三这一年成功实现三级跳跃,拿到了梦寐以求的985高校学籍。

这个消息出来,将黄蛉再次推到了舆论中心。

有人认为,学校这样做能够培养更多人才,也可以给更多怪才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也有人认为,考上了什么学校就是什么学校,这样做是在占用教育资源,对其他考生而言并不公平。


当他发现黄蛉这个学生时,其实内心非常欢喜,希望这个学生以后可以成为自己的得意门生,最好能够在古文字研究领域有所建树,为国家做出贡献。

但真正接触下来,何崝发现黄蛉和自己想象中有些不太一样。

这个学生没有做研究的人应有的沉稳,做事浮躁、虚荣,这让何崝一度犹豫,究竟要不要继续坚持。

而一件事的发生,让何崝最终做了决定,放弃这个学生,宁肯辞去自己的职位,也不愿意再教黄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但黄蛉也算是小有名气,所以前来采访的记者络绎不绝,黄蛉也因为被捧得太高,渐渐忘了本,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后来连何崝苦口婆心的劝诫都不在放在心上。

两年的接触让何崝明白,黄蛉未来的结果究竟为怎样,但无论他怎么劝诫,黄蛉根本都不放在心上,依旧乐此不疲地接受各种采访。

直到有一次采访,黄蛉对记者说自己会读《文心雕龙》,正是这句话让何崝对黄蛉彻底失望,才宁愿辞职也不愿意再教黄蛉。


其实何崝并不是反对黄蛉阅读《文心雕龙》,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拜读能够带给人诸多感悟。可这部作品相对比较深奥,黄蛉却说自己会读,显然是吹捧自己。

一个狂傲的人,无心将心思全部放在学术研究上,一点点小成绩就自吹自擂,这样的人很难做出大成就。因为学术研究是苦的,势必要在这个过程中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才能学有所成。

在这一点上,黄蛉显然不合格。

还有一点,何崝教授黄蛉的课业是先秦文献以及古文字方面,而《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刘勰(xie)的作品,跟古文字研究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生在参加高考时,都会提前准备很多。

黄蛉说他是写高考作文时临时起意,想用甲骨文的方式博取老师关注,从而让老师认真读完他的文章。

但这一点经不起细细推敲。

他再怎么热爱古文字,也不可能无端就用古文字写上近千字的作文。就比如我们的英语作文,就算你平常经常说,经常见到,也经常写一些小句子。但如果没有日日勤加练习,如何能在高考这么紧张的氛围下,挥笔写出洋洋洒洒一篇全英文的文章?

答案很简答,那就是黄蛉在此之前已经练习过很多次。


当然,有人说他是个怪才,学校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怪才的前提是有才,黄蛉顶多只能算是一个有小聪明且有兴趣的学生,何崝辛苦培养两年,黄蛉的古文字学习和研究明明毫无进展,他却对外吹嘘自己。

当一个人开始变得骄傲,那他离失败就不远了,黄蛉就是最好的例子。


2009年甲骨文考生黄蛉,被川大破格录取,导师:宁愿辞职也不教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