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对“文化输出”如此敏感?“拿来主义”能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建议先阅读鲁迅“拿来主义”原文:https://baike.baidu.com/item/拿来主义/3072414?fr=aladdin
仅从学术分析的角度讲,“文化输出”一词倒是也没有什么原罪。
但就像“内卷”,一个词被互联网用烂了,它原本的学术意义也就被扭曲了,现在的“文化输出”也是这样。无论事件本身或孤立或典型,还是事件的当事人或无心或有意,总有旁人带头出来喊上一句“文化输出!”,看客们便纷纷跟着喊上一句“文化输出!”,气氛便能活跃起来好不热闹。
只是这“文化输出”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送去主义”,成了西方人“多元化”的一部分。“多元化”也没有什么原罪,只是它和我们的想象相去甚远,因为西方人口中的“多元化”本质上是反现代化的,现代化在他们看来“千篇一律”“没有意思”。“上世纪90年代的重庆更美丽”,甚至是对中国有点了解的人会这么说。
另一方面,中国靠着实体经济一点一滴打下的基业,在所谓“文化输出”的文化产品中被彻底虚拟化。中国人自己都不知自己是怎么富起来的,于是他们成了“长于商业”的形象,这大概是我见过对中国人最“贴切”的描绘了!
男人们剪去长辫换上短衣窄袖,女人们也走进工厂赚取工资,学生的教材上更是写满了“日语词汇”,文化输入?还是文化侵略?这其实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可没少被污蔑为“崇洋媚外”“数典忘祖”,常说中华文化不断自我更新所以源远流长,但不少人真的到了选择的关口,下意识的保守总是让他们的身体很诚实。
这样人也无非分两种:一种人在“送去”和“送来”之间反复横跳,另一种人看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主动去“拿”,中国人如此,世界人亦如此。有西方人是前者,再好的东西送去也是枉费,御膳也被用来下酒。也有西方人是后者,不用我们去“送”,他们需要什么都会主动来“拿”。
大谈“文化输出”的人呢?一门心思考虑着“送去”,也恐惧着“送来”的东西,所以看到西方有什么好东西也不敢“拿来”。我们今天嘲笑着川普的支持者,讽刺着Brexit,殊不知同类人其实离我们不远。
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不过是一如既往,用着老祖宗的东西和“拿来”的东西做着活,用着功,埋头苦干。遇到瓶颈了,就再去翻翻典籍,读读“洋书”,看有什么可用的。最后做的活好,用的功细,就有人愿意来“拿”,当然剽窃者上法庭,二创者多多益善。
最后的最后,中国人之前做过了不少活,用过了不少功,“仓库”都快放不下了,于是便“送”出去一部分。西方的保守派这才看见了,其中普通人大叫着“文化入侵”,“文化人”则慢条斯理地说着“文化输出”,心里想的却是“文化反攻”,都是同样的声音尖利且刺耳。中国人则是看着他们一脸懵逼,继续着手里的活,没有放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