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明1566解说文案(4)

2021-12-06 09:23 作者:谢玄1991  | 我要投稿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谁也不可否认时代的进步

在自然学科中我们不断的站在巨人肩膀上迭代了我们的科学认知

但是人文历史认知的“江月”,可曾换过东升西落的模样

大明王朝为什么会特意把历史人物的形象做了修改

如果答案是它在讲另一个特定时代的故事

我觉得未免囿于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彼时彼刻的恰如”绝不是我要传递的重点

如果一个人发烧了

我们把发烧的“症状”看做是生病的“病因”

那么我们永远不可能治愈下一个发烧的人

 

这无关“求生欲”

其实从播放量的角度讲

喜欢听这个的观众反而最多

 

 

大家好我是谢玄

一个不学无术的up

我们今天来讲第四集

(张嘴就来,海涵海涵

   姑妄言之, 担待担待)

 

 

我在之前的两集中都强调了马宁远的认知问题

因为马宁远在认知上犯得错误实在是太典型太普遍了

包括这里对“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解

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

这句话的被误解广度大概能排全网第二

第一应该是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

所谓“知不可为而为之”

马宁远居然能理解成知道不应该做但还是要做

这和孔子的本意正好相反

(2:35)

这里提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

典出北宋宰相赵普

赵普读的书不多

赵匡胤时常劝他多读书

这个故事和孙权劝吕蒙的故事颇有些类似

赵普死后别人在他的书箱里发现了《论语》

实际上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很可能是后人根据这个情节附会的

赵普固然看中论语

但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未免有后世儒生抬高《论语》之嫌

更重要的是

这传递了一种投机取巧的概念

似乎读那么一两本书就能明察事理(比如我)

在我们现今生活中

随着传媒手段的碎片化

大家常常接收到知识的一鳞半爪(比如我)

对知识产生很大的误解(比如我)

公式有适用范围

真理前进一步也必然成为谬误

所以我们了解任何事

都要尽量的去看清全貌

 

闲话说多了

我们回到剧里

胡宗宪怪自己识人不明

其实更悲哀的一点在于

马宁远已经是难得能用的人了

在摇摇欲坠的大明朝中

胡宗宪又有几人能用呢

(3:52)

马宁远到了此刻

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被骗了多少

还幻想着改稻为桑的国策

还觉得自己在为胡宗宪分忧

(5:34)

尽管这样的评价听起来很奇怪

但剧里的胡宗宪和严嵩

确实堪称互为知己

胡宗宪离严嵩这么远

却能看透改稻为桑政策的背后站的是严世番而不是严嵩

当然严嵩是不是真的这么无辜

我稍后一点再谈

胡宗宪知道道理讲不进去

于是让马宁远亲耳听听

他到底是怎么被卖的

 

这里注意一个细节

(6:38)

胡宗宪的签押房前牌匾写着“宣芬散馥”四个字

宣芬散馥实在是冷僻

原意是指花香

引申为品德美好

可能典出维摩经略疏第十卷

这算是导演的一点隐晦的夸赞态度吧

大明王朝里的服饰虽然略有瑕疵

但是很多道具有别有深意

关于对联牌匾的解读

知乎廖诗琴人称廖大狮有详尽解读

我这里就不拾人牙慧了

 

 

 

这里注意细节

(7:14)

郑泌昌对何茂才示意

首先是表达他们心中有鬼

其次郑泌昌让何茂才开口

处处体现了所谓想自己个想到“十足赤金”

就连开口扯谎这种事情

都要推诿一下

何茂才虽然开了口

但是等于什么都没说

这两个的鬼心眼全用在了这种地方

可见是个什么玩意

郑泌昌没办法

只好自己来

 

 

 

细看此时郑泌昌扮演者甘雨老师的表演

满脸的无可奈何

又能隐隐透出做贼心虚的感觉

这就是演技的拿捏

很多人看演技喜欢看张力

实际上收中有放的拿捏才最见功力

这里注意一个细节

(8:14)

甘雨老师说这句假话的时候

眼皮眨的频率远高于其他时候

正表演出了人物此时说谎的心境

后面的对话中也数次出现频繁眨眼的细节

何谓戏骨

何谓留白

 

郑泌昌拟疏要胡宗宪领衔的用意很明显

胡宗宪签字

那就表示胡宗宪认了

这其实就是郑何对胡宗宪态度的试探

胡宗宪点而不破

点是为了逼郑何按照他的要求上奏疏

不破是因为毁堤淹田整条线捅上去

就会直指严嵩

胡宗宪不能也不愿这么做

这个朝局问题我们后面再细讲

何茂才这个傻宝此时开始用水面下的事情来威胁胡宗宪

(9:11)

几句话居然把严世番给他们写信的事情都抖搂了出来

假如严世番在场

估计当场就要拿起砚台砸向何茂才说“写你妈个头”

何茂才抖出严世番

胡宗宪什么下场不好说

何茂才肯定是第一个要被灭口的

何茂才这个操作

好比一个满身汽油的人拿着打火机对旁人威胁要把自己点了

以自己为燃料去烧死旁人

如果不是因为太生气了

我觉得这里胡宗宪简直忍不住要笑出声来

胡宗宪直接装作不懂

只讲台面上的事情

这叫以阳谋击碎阴谋

何茂才发现失言

也扯回台面拉出了改稻为桑的大旗

胡宗宪继续装糊涂

生怕猪队友再说出什么来

只想着自己个的郑泌昌都不得不又来接话

A计划的剧本失败

郑泌昌马上祭出B计划

这里注意细节

郑泌昌说的是“河道衙门的人”

而何茂才直接点出了“马宁远”

其中差异

不需多言

 

(11:50)

马宁远毁堤之时

就知道必死

甚至罪状也和郑何所拟一致

但这个镜头里还是传递太多情感

一个人知道要死

但是自己赴死和被人从背后捅死

显然感觉是不一样的

胡宗宪要牵扯进李玄

自然不是针对李玄

本质是威胁杨金水

从整个毁堤淹田来讲

李玄其实并没有什么责任

但他的死从毁堤淹田开始就注定了

把谁放到李玄的位置

做任何的事情

都改变不了结局

所以我上集说过

有些旋涡是注定避不开的

(13:04)

这一幕

无声胜有声

带出了马宁远

这个威胁就直击死穴

郑何当然不在意改稻为桑要杀几个替死鬼

但他们和胡宗宪联名上奏要求三年不改

就相当于悖逆了严世番和嘉靖

这种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

他们自然万般不愿意

(14:13)

这个镜头小说也没有

留给诸君细品

 

杨金水请李玄吃饭

把房间布置成了一片红晕

再加上芸娘的大红帔(pei)

如果换做各位是李玄(健全的那种)

会往哪方面去“胡琢磨”呢?

如果换做以前

李玄自然会往喜的方向去想

但毁堤淹田一出

李玄的风声鹤唳可想而知

你的老板给你发工资的常常会剥夺你做人的权利

所以你成了社畜

现在老板改给你发老板娘

那你觉得会剥夺你的什么呢

我认为导演在塑造杨金水的时候

刻意的在他的性格里加入了一种喜欢玩弄他人的心态进去

在杨金水底下做事

上一秒似冰

下一秒如火

所以上集里

杨金水挡住李玄看芸娘

呵斥他想在房间里换衣服

又特意叫住李玄让他谢谢芸娘

这次偏偏选了河豚请李玄吃

可以想象到

被杨金水玩弄的李玄心情是不是如过山车一般上下翻飞

(17:10)

杨金水的目的不难理解

就是对冤死的李玄做最后一点补偿

反正都是太监

也成不了同道中人

但是杨金水偏偏要先点出李玄这句话来

还是和刚才一样

就是先给威吓再给甜枣

这对必死的李玄没有意义

但这就是杨金水的性格

人物塑造精细至此

唯有拜服

这里提一个无聊的细节

李玄对芸娘做了什么

电视剧没拍

小说却写了

你们以为我又要批判它还原度不够吗

小说里杨金水走后

李玄对芸娘大吼“端杯伺候老子喝酒”

之后李玄喝醉躺在地上,看都不敢看芸娘一眼

还是芸娘把李玄抱在怀里枕着

睡到天亮

李玄把芸娘视为天人

就不太应该说出这句“伺候老子喝酒”

所以电视剧里索性删掉了

当然这种个人观点

大家姑妄听之就是了

(28:30)

 八十一的严嵩还头脑清晰

能做到帝国阁揆

到底没有半分侥幸

看到胡宗宪的奏疏就猜到了怎么回事

一个“好”明明是对严罗鄢说得

鄢懋卿却以为讲的是胡宗宪

堪比峡谷里队友说你“干的漂亮”

你还得意起来了

罗龙文的一番厚颜无耻固然不值得反驳

但这里有一个话术技巧

在之后也会多次出现

我称为“为你好”

严世番这个“三人团”瞒着严嵩显然是自己的算盘

偏偏要用“怕阁老忧心”的幌子

我们说服一个人的时候

从对方角度讲

常常会有打动人心的效果

( 30:04)

这句话典出《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关于论语这句话历来的争议很多

可以讲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

就可以反应一个人的政治主张和对孔子思想的评判

关于这句话的争议

核心在于没有标点符号导致的断句问题

第一种理解中

断句为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这样的理解就如罗龙文的意思

百姓可以让他们干活

不需要让他们明理

他们不肯,就用手段让他们肯

犯不着说服他们

其实这种思想不仅仅来源于庙堂之上

可以说任何上位者都可能存在这样的认识

就比如做父母的被孩子反驳的时候

是讲道理说服孩子的多

还是用“你敢顶嘴了是吧”强压孩子的多

只做事是授人以鱼

先明理是授人以渔

道理并不难懂

问题点在于

不愿和百姓讲理

是懒得讲理

还是没理可讲

懒得讲理是蠢

没理可讲是坏

所以总有“大清”这样喜欢禁封言论的时代

当然从孔子本人的生平来讲

第一种理解和“有教无类”的那个孔子很难说是统一的

第二种理解一般断句为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或者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理解意思差不多

百姓可以这么做的时候

就应该让他们去做

而不应该这么做的时候

就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当然这句话的考据还有很多

总体思想就是这两个方向

我们回到我刚才举的父母的例子里

一个每次都和孩子讲道理的父母

和一个只用权威呵斥孩子的父母

哪个培养方式更好呢

(30:08)

这个镜头肯定是名场面

知乎随处可见这个表情包

但也许很多人光看字幕

以为这句话是严嵩说的

我觉得这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映照关系

剧外的我们用这个表情包

来讽刺某些人如严嵩一般以“朝廷”之名轻贱百姓

实际上这句话是罗龙文说的

严嵩算替罗龙文背锅

剧内的毁堤淹田是罗龙文瞒着严嵩搞的

还是严嵩背锅

严嵩听着这些狗头军师的话

相信此时有一种无力的天旋地转

即便权势如严嵩者

也一样要被规律所裹挟

这个受限于时长

我放到以后再说

(31:40)

严嵩这句话固然有一些负气的成分

但更多的确实是无可奈何

注意此时严世番的表情

是一脸不耐烦

严嵩意识到了未来的巨大危机

严世番却只顾着眼下

所以严嵩的这番话在

严世番的耳里是一种老头子似的唠叨般的危言耸听

 

(32:44)

不得不感慨编剧的台词水平太高

知道这段话出自道德经不难

知道是五十八章就体现了嘉靖的博闻强记

引用道家经典

又展现猜谜皇帝道家陛下的特色

这段话的后半句“宽亦误严亦误”

并不是道德经的内容而是嘉靖的“张口就来”

和道德经原本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见嘉靖本身对道德经和治国的思考

老庄之道一直讲究无为而治

五十八章的意思就是

政令宽厚的放养百姓

人民反而会变得纯朴

苛责细致的施政

百姓就会变得狡黠

而嘉靖在此基础上

认为放得太宽百姓就不服管

搞得太严又会对百姓造成灾难

颇有些辩证法的思维

宽严不是问题

问题是什么是宽

什么是严

所谓迷者

就是宽严的评判界限

严嵩的回答滴水不漏

句句阳谋

叫来胡宗宪才能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的

议个法子

明里是议改稻为桑的方案修正

暗里是议毁堤淹田的擦屁股方法

嘉靖对下面人的要求一直是

你可以对人民两面三刀

决不能对我阳奉阴违

严嵩只叫胡宗宪

那很多事嘉靖就未必能全部搞清楚

所以进京的名单又加上杨金水和谭纶

宫里严党清流三条线

可以看做是大明朝的“三权分立”

理念又领先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数百年

(35:02)

这里注意细节

骑马的杨金水下了马已经站不稳需要人搀扶

可见平日里是多么养尊处优

缺乏体育锻炼

全无前辈曹少钦的风范

杨金水端茶的这个情节有个隐情

电视剧除非用旁白

确实拍不出来

小说里外放太监递茶

实际上是询凶吉

吕芳的选择就是在給判决书

茶如果吕芳不接

那就是等候发落

如果吕芳接了

那就平安无事

如果是让自己喝了

那说明是看做亲儿子

所以赏杨金水喝

其实是最高礼遇

大概这是为数不多给人当儿子当的开心的场景了

吕芳不和杨金水串供上来就要带他进宫

显然大出杨金水意料

杨金水之所以对皇帝召见他如此忐忑

是因为如果嘉靖认了毁堤淹田

那就应该如杨金水之前说的

不上称没四两重

现在三路诸侯进京

显然是上称了

胡宗宪手里又有供状

翻出来杨金水必死无疑

(37:37)

吕芳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人物

尽管他这段话其实就是拿百姓做数字

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想

鲁迅先生的名句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帝国副相

万人之上

一句话就能决定无数人的命运

坐到这个位置的时候

又有几人能把人当做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来看待

一个外卖员因为订单超时而闯了红灯

点了订单的你因为加班到半夜

还没拿到订单而饥肠辘辘

你的老板开着跑车在去夜店的路上

从红绿灯前呼啸而过险些撞到了这个闯红灯的外卖员

这样交错的时空里

谁会为谁共情

在阶层的划分和资本的异化下

人与人之间鸿沟的差距

不仅仅停留在社会资源和地位上

更是在阅历学识认知上的大相径庭

诚然吕芳的话是肉食者的麻木

但这也是必然的局限

一个不曾附身于泥淖中与百姓一同挣扎过的施政者

无论他怎样去读圣贤书

也不会真正的和这个群体站在一起

 

嘉靖提前见杨金水

其实就相当于猜谜人提前看到了谜底

杨金水对胡宗宪的揣度除了屁股的部分

基本上还是准的

杨金水的作用之一就是看住浙江

他的回答起到了嘉靖要的作用

嘉靖自然满意

 

严嵩猜得到胡宗宪会来见他

胡宗宪也料想严嵩要见他

只不过严府的格局两人都没有料到

严世番上瞒严嵩

下瞒胡宗宪

做了一手好大死

(42:52)

这里提一个细节

一个门房照理就是通传而已

完全没必要说这样的话

但这个门房并不是一副行尸走肉

有自己的思想

严府一个门房都有如此水准

可见堂堂严府到底不凡

 

胡宗宪揣着马宁远的供状

偏偏又见不到严嵩

三方势力到底会用什么手段来收这个场

我将在下期继续解读

如果喜欢这个系列

请为我点赞投币

我们下期再见


大明1566解说文案(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