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笔记】复旦大学 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绪论: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一至八)
本课程笔记是对复旦大学吴晓明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上的讲课内容忠实的记录,保留了原汁原味,大多为相对重要的内容。(本文对某些句子的表述方式有删改,但不改变原意)
哲学就是哲学史。 ——黑格尔
课程链接: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全46讲 主讲-吴晓明 视频教程_哔哩哔哩_bilibilii
本文没有前置文章。
本文的后置文章是【课程笔记】复旦大学 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德国唯心主义(一至三)
课程基本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条件(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等。
青年黑格尔派: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在中产生的激进派,亦称黑格尔左派,主要成员有:D.F.施特劳斯、B.鲍威尔、M.施蒂纳等。
研究马克思主义,可以研究其中某个部分。比如,可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但对马克思主义诞生有重要意义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初期的理论,研究后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问题的指导意义。
无论研究哪个方面,都是值得的。
二、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 余源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张军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
《马克思传》梅林
我们对教材的选用很宽松、灵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具有当代意义
诞生于15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今天是否还有意义、价值?仍然有重大意义。
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了也是没有用处的。
判断一种思想、一种理论的好坏,不能用离今天的时间长短来衡量。
要了解西方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学习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
古典学主要是希腊、罗马的思想,这是经典。
经典:活在今天的过去。
要了解中国人,我们要学习孔子、老子、朱熹、王阳明,他们的思想是经典。
有些学说在昨天产生,今天就没意义了;有些理论10年前产生,有些学说5年前产生,今天已经销声匿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参与的海选
1999年,BBC组织“千年伟人”评选,最后两个候选人马克思和爱因斯坦,马克思当选千年伟人。投票者有知识分子、大学生、媒体人员,包括欧洲人。
两年后,评选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思想家,第一是马克思,第二是休谟。评选“千年发明”,晋级到最后的两项发明是活字印刷术和电脑,活字印刷术最终当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参与的专家评选
(一)萨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评价
萨特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法国存在主义的领袖。著作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
萨特拒绝拿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诺贝尔文学奖简直不堪一提,虽然人们忘记了有多少人拿过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们将永远记得有一个人拒绝拿诺贝尔奖,这就是我——萨特。”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提到:“近代以来,哲学创造突出的三个时代,第一是笛卡尔和洛克的时代,第二是康德和黑格尔的时代,第三是马克思的时代。它们叫哲学,其它的叫思想体系。思想体系依附、寄生于哲学。”他得出一个基本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任何所谓超越马克思,不是重复马克思已经说过的话,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以前,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思想的命运。
存在主义是依附于、寄生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二)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评价
德里达,后现代主义大师,著作有《书写与差异》《马克思的幽灵》。1990年,德里达写出《马克思的幽灵》。80年代末,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历史性的损失和失败。福山写了《历史的终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二)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认为,在今天,马克思主义没有现实的存在,没有肉身的存在,而是作为幽灵般的存在。
幽灵的来历:《共产党宣言》《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犹豫不决、内心冲突、首鼠两端、做不了决定。哈姆雷特的叔叔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夺王位,和哈姆雷特的母亲结婚。哈姆雷特的父亲作为幽灵来到城堡,告诉你真相,给你发出指令,给你一个方向。
我们犹豫不觉、内心冲突,马克思的幽灵告诉我们真相,给我们发出指令,给我们一个方向。
《马克思的幽灵》认为,这种幽灵般的存在非常的重要,必须有对马克思主义的记忆,必须不断地重读马克思的著作,因为没有马克思就没有未来。
机械的扩张不意味着未来,真正创新的原则不断展开意味着未来。
伽达默尔19世纪、20世纪始端的追问。他认为19世纪始于歌德黑格尔的逝世(1831年)。20世纪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
(三)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评价
海德格尔,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著作有《存在与时间》,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有批判,认为其在形而上学范围以内,但对马克思主义总体评价很高。
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当中说,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是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那一度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比其余的优越,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都没有达到那一度,只有达到那一度,才有可能和马克思主义对话。
历史的本质性维度是社会现实。
胡塞尔,现象学奠基人。萨特,法国最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20世纪没有哲学达到马克思主义的原则高度,即历史的本质性那一度。
胡塞尔是海德格尔的亲老师。
胡塞尔和萨特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没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三)
什么是社会现实?先要了解什么是事实和现实。
黑格尔在《逻辑学》区别了两个概念,“事实”是在直觉中能够直接被给予我们的东西,是某种“实存”。“现实”是“实存”,但它不止于“实存”,“现实”是“实存”与“本质”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
专家的挑选标准:
(1)非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专家。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专家有卢卡奇(著有《历史与阶级意识》),科尔施,葛兰西(著有《狱中札记》),哈贝马斯(著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2)顶尖哲学家。其中,海德格尔的说法最重要,他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达到了原则高度。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这个命题当中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现代性、有原则高度、批判。
(一)现代性
现代性具有137种定义,说明了各领域都很关注现代性,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研究。
从哲学上来讲,现代性是指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广泛地说,现代性是指现代世界、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本质根据、原则、纲领。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就是使得现代世界成为现代世界的那种东西,有了这种东西,某些事物就是现代的,没有这种东西,某些事物就不是现代,而是传统的。
这种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现代形而上学是指现代哲学以及以现代哲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和技术,即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技术。
1.资本
货币不是资本,资本首先表现为集中起来的货币。把货币投入到生产或流通过程,让它产生超出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这时,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最基本特征是增殖,或称为获利,或称为产生超出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
最初的交换是物物交换,W-W。将一种使用价值换成货币,用货币换成另一种使用价值,W-G-W。集中起来的货币换成使用价值,再将使用价值换成货币,G-W-G’。其中,G’=G+ΔG。
马克思说,在现代世界中,不懂资本便不能懂地租,不懂地租却完全可以懂资本。因为资本是基本的原则,地租只是表现为农业资本获利的一种方式。
现代社会对增长高度敏感。金融风暴以后,目前发达国家的核心问题是增长乏力,如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增长乏力,日本接近20年停滞。
现代社会以资本为原则意味必须不断增殖,必须不断进步,必须不断产生超出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海德格尔将这一点称为“进步强制”。如果不增长,意味着现代世界崩溃了,现代文明瓦解了。
李嘉图提出,随着资本技术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如果平均利润率为0,意味着现代世界结束了,以资本为原则的文明结束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四)
以资本为原则的领域是现代的,否则是传统的。
三个人合伙,第一个拿出10万,第二个拿出100万,第三个1000万,则以后的利润分配为1:10:100。这体现了资本原则,是现代的。
三兄弟合伙,老大100万,老二50万,老三出力,利润分配为1:1:1。这没有奉行资本原则,是传统的。
2.现代形而上学
货币增殖在前现代社会也出现了,采取某种方式获利,也有非现代的区别。例如,剩余价值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的剩余价值。获取绝对剩余价值是非现代的,是传统的。延长劳动时间是有生理限度的。
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
资本与现代形而上学的关系:资本是物质的动因,是一种欲望,它要求不断的增殖,不断的获利,它使现代世界表现为进步和不断发展。现代形而上学使资本的这种欲望得到实现和满足,因此现代的经济生活主要表现为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
总之,资本是物质动因,现代形而上学是工具和手段。
两者结合,共谋的方式,在经济生活展开过程中,有不同的标志物,有机器、泰罗制、电脑。
(二)有原则高度
对现代世界的批判不是从马克思开始,早到现代世界刚刚诞生时,就有对现代世界的批判。比如,英国的卡莱尔。最初,法国重农学派的先驱者就对现代世界进行批判。法国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法国重农学派对现代世界批判的根据:
反对货币的集中甚至反对货币本身,货币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反对城市化,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是健康的农村居民,而不是腐败的堕落的城市居民;
法国重农学派的先驱者主要有弗兰斯瓦·魁奈、杜尔哥。
让·雅克·卢梭对现代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现代世界的工业、商业、科学、技术能够使人文明起来,同时使人类没落下去。
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认为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是最好的社会状态。最初的时代是黄金时代,后来的时代是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一代不如一代。
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刚出生的孩子不应用热水洗,应该用冰冷的河水清洗;不应教孩子彬彬有礼地说话,应该让孩子在树林里奔跑,像狼一样嚎叫。
中国老话:“富不过三代”。原因有三点,第一,诸子均分,而不是长子继承,财富难以集中;第二,采取科举制,社会高度流动;第三,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
卢梭批判的基本特征是浪漫主义,假定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五)
伏尔泰收到了卢梭寄给他的《爱弥儿》,在回信中表示,卢梭用如此优美的文笔向我们证明自然状态是如此美好,以至于他想回到树林里用四条腿走路。
康德受卢梭影响非常大。康德起居行动可以对钟,镇上居民家里的钟停了,可以看康德教授何时散步。有一次,康德教授一个星期没散步,原来是得到了卢梭的《爱弥儿》,从今以后,康德挂上了卢梭的相片。
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经济领域人士,还有西斯蒙地(经济浪漫主义的奠基人)、普鲁东等。
财产就是盗窃。——普鲁东
普鲁东说,他能发现真理,是因为他们家是十七代农民。他反对现代世界,想把世界,特别是工业、商业、科学、技术,拖回小农、小工商业的时代。
当前对现代性的批判仍然存在,汤因比和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汤因比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著有《历史研究》,池田大作是日本的佛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在书中,池田大作问汤因比,如果你能重新出生一次,你愿意出生在什么地方?汤因比回答他愿意生在“公元1世纪佛教已传入时的中国新疆”。那些地方还没有被现代世界糟蹋到无法真正生存的地步。他将现代世界的发展叫做“人类集体自杀之路”。他们给GDP重新下了一个定义,GDP是人类受损害的尺度,GDP高人类受损害严重,GDP低人类受损害小。
池田大作认为应该让世界的工业和商业、科学和技术停滞发展50年,以便使人类能够专心致志地发展自己的道德和伦理,进行一场精神的回归。
对现代世界的浪漫主义批判是缺乏原则高度的批判。这种缺乏原则高度首先表现为开历史的倒车;其次表现在这种批判没有致力于真正的社会改造,而只是诉诸人类的良知、良心或者精神。中国也有这种批判,如新儒家和文化保守主义。
慈善事业缺乏原则高度,慈善事业是以贫困和不公正不断再生产出来作为前提,没有要求贫困和不公正不再产生出来,只能在某些地方有弥补作用。
真正的慈善是贫困和不公正在社会的层面上不再表现出来。
衡量对现代性批判是否具有原则高度的依据:
这种批判是不是浪漫主义的批判,是否表现为开历史的倒车。
这种批判是否致力于真正的社会改造。
(三)批判
我们说批判的思维,还说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还说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思想武器。从哲学上说,批判的基本、简单含义就是“澄清前提,划定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六)
1.批判的基本含义
批判的基本含义是澄清前提,划定界限。
批判的哲学从康德开始,费希特的哲学也叫批判的哲学,康德有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第一批判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也可说成“人类知识如何成为可能”或“人类知识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人类知识是否存在限度,如果有, 限度在哪里?”
我为人类的知识划定界限,以便为信仰留出地盘。 ——康德
人类知识三种形式,感性、知性、理性的对象。当人们把握理性对象,它的形式依然是知性的形式,仍然是纯知性的范畴。二律背反,两个矛盾命题同时可以证明。理性的对象是人类的知识所达不到的。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统称为批判哲学。
康德说,休谟使他从独断论的迷雾中惊醒过来,摆脱了独断论的迷雾,成为了批判哲学,即澄清前提、划定界限的哲学。从今以后,哲学必须是批判的,否则就犯了时代的错误。
黑格尔哲学是批判的。
自由的思想就是不接受未经审查其前提的思想,无论它看起来多么理所当然。——黑格尔
自康德批判的哲学以后,未经审查前提,不知其界限的这种观点被看作是不自由的。自由的思想一定是批判的。
当今中国的社科极不自由,是非批判的。中国社科中有太多理所当然的东西,被认为是神物,大体属于迷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某位不自由的经济学家有篇文章《幸福家庭的五条标准》,五条标准都是神物,分别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科学技术、个人本位。
我们在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上有历史经验。
中国没有古希腊意义上的公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七)
中国的孩子从来不是纯粹的个人,而是伦理实体中的一员。
现在中国父母对孩子有三件事要做:给孩子找女朋友,找工作,买房子。甚至还有第四件,给孩子带孩子。这说明了中国孩子是伦理实体中的一员。
吴老师有一个英国同学,父母都是高收入的牙科医生,但这同学穷困潦倒,父母不给他钱。
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施特劳斯把自己的方法称为“历史的批判”,鲍威尔则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批判的批判”。
马克思《神圣家族》副标题是“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狄尔泰写了《历史理性批判》,萨特写了《辩证理性批判》。
2.批判对“形式的公平”的应用
“形式的公平”是无条件的公平。
以分蛋糕为例,我们指定一个人切蛋糕,并且指定他最后拿自己的一份。这样就能建立一种“形式的公平”。
那么切蛋糕的人一定会尽可能平均地切蛋糕,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他所能得到最大的一份。如果50个人分蛋糕,那么切蛋糕的人最多能得到1/50,没有可能更大。只要切得不平均,得到的肯定不到1/50。
至于怎么尽可能平均切蛋糕,这是历史的事情。从目测到天平秤,再到激光技术。
现在开始批判这件事情,对这件事情澄清前提,划定界限。这件事情并不是不需要条件,它是有前提的。
澄清前提:利己主义个人和原子个人。
原子个人:具有独立人格或者人格性的个人。
原子个人是历史的产物,不是自然的产物。血缘的、半血缘的、伦理的、半伦理的、宗法的、半宗法的、裙带的、半裙带的关系都解体的以后,产生出来的个人就叫做原子个人。今天,中国没有产生“原子个人”。
在家庭中,没有原子个人和利己主义个人,每个人都是家庭成员,即伦理实体中的一员。
划定界限:并非放之四海皆准,例如不适用于伦理实体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八)
初看“形式的公平”,觉得理所当然,经过批判,“形式的公平”有前提,也有界限。
1987年,上海某代表团去英国,了解和购买考勤机。代表团去往考勤机企业考察,吴老师的讲师朋友和吴老师担任翻译,经理出来接待,介绍考勤机的功能和特点。代表团中一位年轻人问:“如果我今天不上班,把卡给同事,让同事上班插,下班插一下,机器能不能识别。”翻译翻了三遍,经理没听懂,讲师朋友口音绝对不会有问题,因为英国讲师需要有BBC级别的口语。第四遍,经理才听懂,经理说机器识别不了,并说中国人太聪明了。
经理听不懂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他缺乏潜理解,这件事对他来讲不可思议。对中国人来说,这件事很容易理解。
比如中国大学生上课,老师想尽办法点名,总会发现有些学生到了五六次,捏着嗓子到,趴在桌子下面到。
对英国来说不可思议,是因为他们是原子个人。中国人觉得帮同学到一下很正常,因为中国人不是原子个人。
中国的师生之间有半宗法、半伦理甚至半血缘的联系,区别于原子个人和原子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传统有“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中国人有许多问题在餐桌上解决,中国人吃饭围坐在圆桌,在一个盘子里夹菜,区别于西方的分餐制。
批判并非对某个对象臭骂一通,然后扔到一边,而是澄清前提,划定界限。
3.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马克思写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资本论》。《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澄清现代生活的前提和条件,并且把握现代经济生活的界限。
古典经济学发展到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叫做古典方法的完成,意味古典经济学体系已经找到了基础,提出了成体系的最基本原理。此时,已经可以编教科书了。经济学体系从两个人开始,两个人才可以交换,交换是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范畴之一。两个人往往一个人叫猎人,一个叫渔夫,第一,必须具有不同的职业,必须生产不同的产品;第二,两个在自然状态和原始状态的人。
根据自然权利的法则,猎人打来的兔子属于猎人,渔夫抓来的鱼属于渔夫。猎人天天吃野兔子,渔夫天天吃鱼,会有厌烦。有一天,猎人想吃鱼,渔夫想吃兔,因此开始进行交换。他们交换不是任意进行交换,而是按照一定比例关系进行交换,如一只野兔子换三条鱼。两种不同劳动之间包含等量的抽象劳动,把这种交换规律概括为等价交换。
马克思要对等价交换开始批判,批判就是澄清前提,划定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