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该怎么界定不平凡?如果只有成为牛顿或者莎士比亚才是不平凡,那几乎所有人都是平凡的。但如果将这个标准下调,不管下调到什么档次,总会引来反驳。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应用一套不凡的标准。
于是我想出了一个万能公式——当一个人的成就超越了先天条件的局限,那TA就应该是不平凡的。
衡量一个人是否平凡,不能结果论。要往前推,偏远农村孩子成为大学教授和上海孩子成为大学教授并不是一回事。
类似于詹青云,从贵州山区考到哈佛,她克服了人生中某种既定的阻力,打破了由家境、教育条件、社会环境等等客观因素所塑造的人生路径,实现了超越。大概就是不平凡的。
所以,要考量自己是否平凡,可以试着想想,你自己的成就是否配得上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条件。如果你生来就有局限,那不必妄自菲薄。同样,如果你生来就比别人高一些,也不必总因为幸运的长风一生,而蔑视他人、沾沾自喜。
所以,可以将题目改为:“终其一生,我无法实现对自己的超越,只能被环境和宿命塑造成与之相符的人,我后悔吗?”
一些年轻人,应该是不后悔的。
舒适区听起来是个贬义词,可它好在舒适,舒适就是很多人一生的目标,这无可厚非。因为“不舒适”的背面,不仅仅是好听的“延迟满足”或“更大的世界”,也很可能伴随着徒劳无功和前途未卜。
另外,生活不是电影蒙太奇,你不会在“洛奇式”的几分钟奔跑和锻炼里,就快速成为拳王。生活是由琐碎组成的,这与不平凡的宏大是相悖的。在日复一日的工作、淘宝满减优惠和体重上升的焦虑里,你多少会被撕成碎片,没有余力去思考理想、思考不平凡,你只能在一个又一个细小麻烦组成的矩阵里,惊觉人到中年。
意识到这一点后,所谓的“后悔”倒像是对自己平庸的讽刺了。在“不得已”与“烂泥扶不上墙”的主客观加持下,人大概会觉得自己的后悔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后悔的资格。
从“不后悔”的角度看,后不后悔是个伪命题。
那么从后悔的角度看呢?
我看过一个故事很有意思,贴在下面:

这个故事当然让人有点唏嘘,人们感慨天才的陨落,更惋惜老师的苦心。
我初中时,不懂事,演讲时说:“没有天才在教室出生,却有很多天才在教室死亡。”大概有一种自己不行就怪大环境的懦弱。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是“唯天赋至上主义”,认为有些人生下来就是不平凡的,他们是被神选中的孩子。后来再大些,懂事了,知道天才不是这么简单的。
有天赋当然重要,但一个人是否是天才,还取决于他对这件事的热爱和耐性。故事里的孩子未必真的爱地理,只是喜欢炫耀某种天选的聪明。他甚至不如爱一包烟那样爱地理。真正热爱一件事的人,是“不疯魔不成活”,是九死未悔的,他们可以为此忍受贫寒,忍受折磨,忍受冷语,忍受无望的未来。
有时候,你连为了地理,去好好学其他科目也办不到。即便高考落败,也放弃继续学习,甚至把进步的可能性拱手让给一些平淡的快乐,又谈何天才呢?
不平凡的人,是可以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而无视生活的琐碎和苦难的。
就像梵高画画,他穷极了,生病了在医院画《星空》,他不是为了炫耀才华、争名夺利,他就是单纯的想画,不画就不舒服,像爬满了虫子,百爪挠心,像有一种精神上的瘾。
梵高这样的人,临死时,他会后悔自己的“平凡”吗?也许会,也许他会因为平凡带来的一些物质的不满足,或者对爱人的愧疚而难过。但他大概不会后悔自己的“没有成就”,他画了这么多画,他已经很爽了,在这种伟大的“爽”中,后悔又显得狭隘、小家子气了。
所以从“不后悔”的角度看,后不后悔其实也是伪命题。
这种情绪既没有小到能影响凡俗的生活,也没有大到能决定宏大的精神。那些决意平凡的人,不会去想。决意不平凡的人,又不屑去想。
所以这道题真正在影响的,是那些还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平凡的人。是那些既没有意志向不凡进军,又无法自洽于庸俗和平淡的人。
他们间歇努力,持续懒惰。喜欢收集网课和“干货文章”,爱买计划本,决定考个什么证或者学位,在新年的头一天立升职加薪、做出一番事业的FLAG,每到深夜又会忧思自己这一生能为人类做些什么。他们见过了太多榜样和光辉,总是为自己的平凡焦虑和紧张。
而同样是这些人,他们会放纵于声色、网络、酒精或者麻将,为生活的小确幸雀跃不已,为一些小资的时刻而放松肌肉和警惕。
他们在苦修与享乐之间徘徊犹豫,无法纯粹地成为任何一种人。大多数人,既不是混世魔王般的废材,也不是高歌猛进的精英,他们就在这种两不沾中消磨着变老,在临死时提出辩题这样的天问——
我到底是应该为自己享受过的轻松而无悔平凡,还是应该为自己受过的苦难而不甘遗憾呢?
我这辈子,既没有放肆到能快乐无虑地看淡这个问题,可也没有勤奋到能坦然地怨怼老天,尽情地后悔啊!
太尴尬了。
当我们终其一生还是平凡,很多人,其实是既不能后悔,也不能不后悔的。这世上两个极端的人毕竟都太少,多的,都是贪婪的人。
他们要平凡的快乐,又要不凡的光芒。既不愿吃平凡的苦,也不愿吃不平凡的苦。于是用一辈子的自欺,用貌似抗拒两种苦的姿态,同时吃了两种苦。
所以,这篇文章并没有立出后悔和不后悔的持方,我觉得只要是你自己愿意,后悔和不后悔都是酣畅淋漓的人生。
我更害怕的,是我,是一些人,变成了那种中间人。他们在小径分叉的花园,没有毅然决定走任何一条路,而是苦等和纠结,穷其一生,也无法得到任何一条路的风景。一辈子,都在用想象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作战。
一辈子,也没有勇气说出那句“后悔”或“不后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