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STORY OF WORLD WAR I 一战史——第一期 黄昏

本作品为【新一战】系列的衍生作品,由于那个系列在前几期描写的是真实的历史,故将真实历史部分总编为一个历史科普类作品。
战争之前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那时,巴尔干地区的局势简直可以用“火药桶”来形容,所以大部分听到这个消息的欧洲人也并不怎么在意,毕竟这只是这场乱斗的最新的、更大的产物罢了。尽管在刺杀的当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爆发,但人们不会想到,在这个一个星期之后,它将演变成一根导火索,去引燃整个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已经在多个方面积累了许多矛盾了,特别是在诸多秘密条约下分化出的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同盟国与协约国,它们在一战前就开始了如军备竞赛等一系列对抗性活动,将欧洲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且在1914年7月的时候,各国的决策者有意无意地都放弃了使用谈判等方式遏止冲突,而是决心要在战场上定出胜负。就这样,在决策者的如此态度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帝国主义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决定使用武力解决问题。但是当时没有人会意识到,他们狂热支持的战争将演变为一次裹挟走数千万生命的款日浩劫。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前,欧洲就已经开始激烈的斗争了。而1914年6月的刺杀在欧洲新闻中寂寂无名的那个皇储的行动,只不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欧洲的列强们都有着充分理由相信邻国可以给自己造成威胁,所以它们找了自己信得过而且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做了自己的盟友。当时,在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暧昧,奥匈帝国又视此为眼中钉,这就使得沙皇俄国与奥匈帝国有了难以调和的矛盾。由于担心法国去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1870-1871年普法战争,普鲁士也就是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老大,割走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得时时提防这法国。同时德国为了孤立法国,帝国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试图维持好与英国的友好关系,但是两国的友好交情自1890年威廉二世辞掉俾斯麦开始就变得糟糕起来——威廉二世竟然要组成大洋舰队,这无疑威胁了英国维持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海上霸主地位,德国人不和英国搭伙就去夺取殖民地的行为与德国的迅速工业化也引起了英国人的警觉。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了同盟,沙皇俄国本来也是三皇同盟之中的,但是由于奥匈与之的矛盾,德国又偏向于支持奥匈帝国,所以俄国退出了三皇同盟,但是还是与德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1882年,他们拉了意大利入伙,于是后来我们熟知的三国同盟形成了,在协议中,如果意大利受到了法国的袭击,德国与奥匈将给予意大利支援;而奥匈帝国与沙皇俄国开战时,意大利将保持中立。另一方面,俄国为了在巴尔干的利益,竟然与法国结成了同盟。1904年,为德国的海军部长阿尔弗雷德·冯·提尔比茨的扩大德国舰队的行动而感到威胁的英国与法国签订了《英法协约》,同时因为德国越来越力挺奥匈帝国态度而感到大为恼火的沙皇俄国,立即停止了与英国在中亚的冲突,进而与之结盟,也就这样,三国协约也形成了。
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识,两大军事集团的各个国家都想要在战争中夺取先机。特别是德国,它意识到自己将面临“两片面包夹芝士”的态势,所以自己必须在庞大的法俄军队动员起来并开向战场之前,率先发起进攻。在大战来临前的几年里,上至政客与将军下到士兵与普罗大众,人人都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了,而且人们都显露出了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狂热,希望对手能在重拳之下被一击毙命。但是绝对没有人会想到,这一切会从本默默无闻的那对皇储夫妇的被刺身为而拉开序幕。
塞尔维亚与波斯尼亚
当时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执行国事访问的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储。1906年,这个曾经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地区划入了奥匈帝国的版图,但是这次吞并并没有得到当地塞尔维亚族人与奥匈帝国本土国民的认可,这便激化了矛盾。这次暗杀是由加尔利洛·普林西领导的一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小队进行的,如果他们是独立作案的话,当然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事件将以这一帮人被抓获而落下帷幕。但是,他们的刺杀事件被确信得到了塞尔维亚国内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与帮助,那么在这里,塞尔维亚就被奥匈方面视为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帮凶。奥匈帝国立马就将此事视为塞尔维亚与之为敌的现象,甚至视为赛尔维亚妄图扩张领土的表现。他们认为,塞尔维亚扩张之后必将威胁到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逐渐衰退的影响力,同时塞尔维亚人还可能为了地缘政治的目的去煽动奥匈帝国内部的塞尔维亚族居民去制造动乱。
走上战争之路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在四个星期之前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地区矛盾升级的结果。但在那之后,危机却迅速扩大——也就是那不到四个星期的时间里,所有的欧洲列强都被卷入其中。
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事件在当时的欧洲新闻中并不是什么重磅新闻,但是奥匈帝国政府却做出了极端的反应。奥匈以外交部部长利奥波德·冯·贝希托尔德语陆军元帅弗兰茨·康拉德·冯·霍茨多夫为首的帝国高官们正视此为遏制与打击塞尔维亚、以增强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影响力的大好时机。在此之前,他们要确保德国对他们的态度,要保证德国愿意为了他们的行动而出面制止俄国的行动。7月5日,得到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肯定答复后,他们准备开始行动。威廉二世随后开始了自己的假期。
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
23日晚,奥匈帝国以刺杀事件要求赔偿为借口,向塞尔维亚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其实奥匈帝国方面根本没有指望对方会答应这种如此苛刻的赔偿条款,所以军队已经开始初步动员了。不想,俄国竟然在此时介入其中,他们一方面严重警告奥匈,让奥匈不要得寸进尺;另一方面又敦促塞尔维亚接受苛刻条款的部分内容。这下贝希托尔德这一帮奥匈高级官员就不乐意了,其认为奥匈帝国绝对不会被这点利益迷惑(大嘘)。25日,塞尔维亚方回复送抵时,奥匈拒不接受塞尔维亚做出的巨大让步,次日,贝希托尔德说服了当时的奥匈帝国皇帝法兰茨·约瑟夫签署了对塞尔维亚的宣战声明。
同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结束了他的假期,却在28日早晨才得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的消息——在当日,奥匈帝国方面照会了塞尔维亚驻维也纳大使,告诉大使奥匈帝国已经与塞尔维亚处于战争状态了。而奥匈帝国的行动根本没有向德国发出信号,原本有意思去介入事件避免战争的威廉二世也没有办法了。但威廉二世的亲信们却视此为增强本国影响力与实力的黄金契机,他们说服了威廉二世开战。鉴于当时将军到人们都叫嚣着开战的情况与认为自己国家的确有击败协约国的军队能力的自信,德国也开始动员自己的军队。在28日,俄国军队开始了局部动员,并且警告奥匈帝国如果他们再不停止行动的话,俄国会做出一切的必要手段。可惜……覆水难收,奥匈帝国的军队以及开动了。31日时,德国向已经升级为全面动员的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对方停止行动。俄国果断拒绝了德国的要求,于是德国在当日晚些时候向俄国宣战。
秘密条约导致的战争爆发
“1914年夏的欧洲是疯狂的,这一次他们的矛盾只能用战争解决。”
法国总理当即表示力挺沙皇俄国的态度,于是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3日,德国按照着早就制定好的战争计划发动进攻,随即就挺进了卢森堡与比利时。奥匈帝国的贝希托尔德本想说服英国政府,让他们退出协约国,但是无功而返。而英国凭借着对比利时独立地位的支持而向德国人发出了警告,并且与当日晚上便正式宣战。在这期间,意大利依着“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以及将要来的俄国作战不符合三国同盟条约的内容”,而一直袖手旁观。
8月的头几日中,各大参战国的首都街头涌来了大批人群(除了沙皇俄国),他们叫嚣着在几次攻势下击溃敌人。在他们心中,有着为了保家卫国或是击败敌人的战斗热情,又有对战争的渴望而引起的野蛮的战争狂热。将军到普罗大众都希望在圣诞节之前击溃敌人,然后班师回国。
协约国的战争计划
法国 “十七号计划”
原因:普法战争中失去阿尔萨斯洛林的耻辱
制订时间:1911到1914
制订人:法军总司令霞飞元帅
内容:将法军集结在从比利时南部到瑞士之间的阿尔萨斯洛林一线上去,从而集中兵力对阿洛二省发动进攻。霞飞元帅当然知道,若如此做,法国与比利时之间将处于不设防的状态,但德国应该会顾忌战线拉得太长而不会向墨兹河西岸发动进攻。
俄国“防守计划”
前提:假使德国人率先入侵俄国。
内容:那么俄国人会以抗击侵略的姿态投入战斗,充分利用好边境修建的要塞抵御德国,以辅助法国盟友在阿尔萨斯洛林一线的进攻。
俄国“十九号方案”
前提:德国率先入侵法国,因为德国率先入侵俄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故主要准备本方案。
内容以及发展历程:初代版本
制订人:尤里·达尼洛夫将军、弗拉基米尔·苏克里洛夫将军
内容:立即集中兵力突击东普鲁士省,之后再解决奥匈帝国。他们对诸如“奥匈帝国的威胁不比德国少”“不应该放弃俄国边境地区的要塞”“应该通过西里西亚地区直取德国”“俄国军队应该在国境内防守作战”等等建议充耳不闻
转折:但是这两位将军在国内的劲敌有很多,其中最强势的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舅舅尼古拉大公。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九号方案”原稿受到的反对越来越多,已经到了不得不修改的底部栏
发展历程:
改后版本原因:由于进攻奥匈帝国显得更为可靠一些。
时间:1912年修改
内容:仍然保留了进攻东普鲁士的计划,但是战争的重点已经导向了奥匈帝国了,俄国边境的要塞群再次驻扎了重兵。更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在开战之时会沿着奥匈帝国—俄国边境驻扎,其余的军队会按需要进攻东普鲁士或者加利西亚。
比利时与塞尔维亚
内容:两国都想拒敌于国门之外,但是想想自己缺粮少弹的军队就不是列强的对手。两国的战争计划都是寄托着自己国内的情况制定的。战士们会退守至有着加强的复合式堡垒城市中或者到地形复杂的内地继续战斗。同时,他们也寄希望于盟友。
英国
内容:英国一直就没有强大的陆军。他们会将规模不大的英国远征军投入登陆至法国援助法国陆上作战。最主要的是英国的王者之师——皇家海军,这可是世界上最庞大而先进的海上力量。她们将负责对德国海上封锁。由于英国在7月18~20日大部分战舰回到了船籍港进行检修,这就可以将之前下达的“分散作战”的命令及时撤回,从而保证了28日开战时有足够的战舰开赴战场。
同盟国的战争计划
德国:“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英法联军)的夹攻。
1870年,路易·拿破仑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法国政府,基于阻止“德意志统一造成的失衡”而对普鲁士宣战却折戟色当。普鲁士人在他们共同边境的战斗中摧毁了法军,然后长驱直入,包围和攻陷了巴黎。为了消除未来的法国任何的军事威胁,统一的德国吞并了法国工业重地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从而很大程度的从军事与经济上削弱法国。
作为回应,法国于是以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的四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迎接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歼灭。凡尔登以北约二十英里,就是卢森堡、比利时和崎岖的阿登森林
面对着这种难以克服的棱堡,从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设计了一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的战略。这个小小工业国家,提供了有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的一条不费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施里芬将军对于比利时在列日和那慕尔面向德国的设防据点感到愤怒,他抱怨它的军事防御旨在“……阻止德国侵入其领土,但它对法国的边境却不设防”。对于比利时担心德国而不担心法国的原因,这位将军装作不知道。
“施里芬计划”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 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比例又是1:8,左翼部队中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按照“施里芬计划”,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诱敌并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
计划的修改
修改者:小毛奇
内容严格说来,小毛奇对于施里芬的基本思想几乎是完全接受,未加任何修改,这可以分条列举如下:
⑴在未来战争中德国必须两面作战;
⑵采取东守西攻的原则;
⑶在西线的攻势主力指向右翼;
⑷德军必须假道比利时,即必须破坏该国中立。
以上4点在1914年完全没有任何改变,所以小毛奇实际上是在执行10年前由施里芬所拟定的计划。
施里芬计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兵力的分配非常不平均:东西线兵力之比为1:8;在西线上,其右翼又占总兵力的7/8,只留下1/8的兵力部署在左翼。计划中的西线总兵力共72个师:53个在旋转的右翼上,10个师面对凡尔登(Verdun),构成整个部署的枢轴,而沿着洛林省的要塞线上(左翼)则只有9个师。
照李德哈特分析,这是很精明的计算,把左翼兵力减弱到最低限度以使右翼达到空前的强度。即令法军攻入洛林,压迫德军左翼后退,也仍不能阻止德军右翼的攻势,而且愈深入则愈危险。这好像一扇旋转门一样。若法军向前推这一面,则后面的一面就会倒转过来打在其背上。压迫得愈重则反击也愈加重。
小毛奇对于西线兵力的分配大致为:左翼30万,中枢40万,右翼70万(共140万)。原计划左右之比为1:7,现在大约变成1:3。当然,这些数字的计算不一定精确,但右翼不曾照施里芬遗训所要求予以增强,反而相对减弱则为无可否认之事实。而东线也加强了更多的兵力,预示着西线的兵力减少。
由于小毛奇误以为英国会在比利时中立地位受到侵犯之时按兵不动,因此放弃了取道荷兰的计划。一系列的变动,将德军前进的路限制得十分狭窄,而他们面前,还有列日的复合堡垒。
奥匈帝国的计划
当时的情况下,奥匈与俄国、塞尔维亚两国开战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奥匈帝国决定:一旦两线开战,那么奥匈帝国就遵守承诺挺进波兰,缓解德国在东普鲁士的压力。真正的为主攻德国盟友分担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