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菩提非正果,今日方知我是我——荒落的读书笔记(一百二十五)
《道德经》的开篇是玄妙的,因为老子一上来便提出了“道”这么个终极命题。 他能解释一切,是一切真理的初始,也是万物的根基所在。而且不同于科学上的起源,也不是宗教的那种创世神。道是哲学上的根源,是思想的终极形态。 这么说比较玄乎,但就我个人理解来说,也没有更好的语言来解释“道”了。毕竟名可名,非常名。 但若是举例来说,大概就是洛水小说《知北游》里的自在天,一个所有人都在追求的、属于自己的目标。 所以这个命题实在太大了,大到我们将“道”的这种涵义应用在了各个场景,却丝毫不违和。 而如何才能抵达这种“道”的境界呢? 首先,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最初都不是人来定义的,所以也不能叙述其形态,属于一种“混沌”。而我们能观察到的东西,能描述乃至理解的东西,那就是万物的源头。 所以老子提出了他的看法以及通往这种“道”的方案——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保持一个虚无、绝对客观且通透的状态,也就是万物最初的形态去看待万事万物,就能知道其本质;保持物质的形态,来去观察其物质的形态。 所以说,清静无为只是抵达“道”的过程,也只是道的一面,并不能概括这个“道”。 所以总得来说,老子先提出了一个“道”的命题,来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源与解释。然后在追寻这个道的方式上,给出了他的方案。 这就是我理解的《道德经》的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