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自上海代表团的声音②: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我们准备好了!
二十大报告中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未来五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来自上海的代表中不少正亲身参与这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结合国家所需和上海实际,他们有了许多新思考。请听上海电台记者汤丽薇、胡旻珏发来的报道:
就在几天前,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会议中心通过竣工验收,很快它将成为全世界“最强大脑”们头脑风暴的会场。作为顶科社区的运营团队,临港新片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陆颖青代表期待,它能成为集聚全球创新人才的最好平台 :“我们里面还有数字图书馆,演艺中心,明年春节基本可以竣工;旁边我们又建设了临港的国际创新协同社区,有国际创新协同实验室,有永久性会址,是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一个重要基地。”

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既是全球科学家和创新者的共同期盼,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目标。
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代表说,眼下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正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强化核心功能跃升,报告中“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论述,为上海下一步探索描摹了目标图景。
徐枫:“特别是打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的关键环节,布局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项目,率先布局未来产业的技术发力点,强化前沿技术的突破。”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迟楠代表,研究面向6G的可见光通信技术。她对报告中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句话特别有感触。她认为,高校的科研工作,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攻关。
迟楠说:“国家处于历史重要的交汇点,要心怀国之大者,我们希望做一些探索,多学科的交叉,打造一支过硬的队伍,承接国家的重大任务。不仅是产学研联动,同时,通过原创的基础理论的突破,来推进应用技术的发展。”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代表也认为,高校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中,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贡献力量:“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为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打造力量。特别是在科教融合、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重大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及为产业的助力发展,做出大学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科技创新的根本,是“人”。徐枫代表谈到,这些年,上海努力为创新团队提供高效率、优服务的发展环境,尤其是给初创企业提供各类政策支持,打造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放眼未来,这些还不够,报告提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让她有了新思考。
“用好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通过像举办浦江创新论坛、顶科论坛等,集聚更多的国际的创新人才。”徐枫说。
人们为梦想而来,更要在这里安居乐业。陆颖青代表进一步关注,如何为各类人才打造“希望之城”。她透露,临港新片区还将新建23所各类学校,商业配套也在加码布局,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爱上这片东海之滨,爱上这座叫“上海”的城市:“23个学校马上要开工,而且是跟一些大的教育集团都有了战略协议,商业配套也是在不断集聚,还有爱琴海公园也已经在建了。安居乐业、宜居宜业,我们叫有温度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