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坦克,闪电战的主力
上一期讲了3号坦克,这一期我们讲一讲诞生在它之前的2号坦克
首先先明确一个事,1934年1月,陆军武器署提出了由三号坦克与四号坦克搭配组成装甲部队,前者作为主力,而后者则定位为支援型战车。而“主力战车”即由三号坦克来充当。但是这两个都是一段时间内完活不了的。所以实际上2号是作为一种在短时间内填补装甲部队中产生的空白而生的坦克。也就可以说二号坦克其实是一种过渡型号,所以火力和装甲都显得不足。
1934年德国陆军部提出了要发展重量10吨,装备20毫米火炮的装甲车辆的计划。德国军器局便于1935年后期分别要求MAN、克虏伯、亨舍尔(Henschel)及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设计一种重量10吨以下、拥有一挺20毫米机炮和两挺7.92毫米机枪的轻型坦克。根据这些要求向MAN、克虏伯、亨舍尔发出了设计邀请。同年三家公司都拿出了样车。
这里额外插一句大家玩过坦克世界的应该了解这个20毫米机炮的情况怎么样。所有说这个火力就显得相对不足。
在1935年初,许多德国厂商都提供了他们的原型车设计,如Krupp、MAN(只有底盘)、Henschel(只有底盘)、戴姆勒——奔驰(农用拖拉机改进而来)。Krupp第一个拿出设计方案,是放大了的LKA I版本,作了少量的改动,装备了新的武器,但该设计被否决。随后,决定利用MAN的底盘和奔驰的外壳。MAN公司的样车称为LaS 100MAN(100MAN农业拖拉机),外形和英国“卡登·洛伊德6”超轻型坦克相似,每侧有6个小直径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采用2个一组的板弹簧平衡式悬挂,没有炮塔。但军方规定MAN公司必须在新坦克上安装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其后的开发工作由MAN公司和戴姆勒·奔驰公司合作进行。
1935年,第一批新型坦克出厂,同时它得到“二号坦克”的正式名称和制式编号Sd.Kfz.121。首批生产的25辆称为a1型,它需要3人操作(车长兼炮手、机电员、驾驶员)并拥有圆弧状的车体前部装甲,诱导轮是焊接式而且因为没有最终减速齿轮而导致无法有效地刹车。针对这些问题,又生产了25辆称为a2型的改进型车辆,诱导轮改为焊接式而且完善了冷却装置。在1936年这一系列最后的a3型共生产了50辆,它的冷却进气口比a2型更大。
这样看来,从1935年至1936年二号坦克a1/a2/a3型共生产了100辆。但同时存档的另一份资料中的记载却是“1936年5月至1937年2月,我国制造二号坦克a1/a2/a3型共计75辆”。无法判断应以哪份为准,但后者将投产时间推到1936年后并缩小制造数量,很可能是为了和凡尔赛条约“捣浆糊”。
a系列的致命缺陷在于装甲薄弱和发动机功率太小,当时使用的马巴赫HL57型6筒130马力汽油机只能提供40公里的时速,军方很不满意。
在a系列试生产型完成后,二号坦克进入第2期生产。1937年开发出b型:它加装了最终减速齿轮使得车体前部变成平直型,改用马巴赫HL62型140马力汽油机并简化了发动机室上部结构,新型履带也提升了行使可靠性。由于原定的量产型(A型)尚未定型而装甲部队又等不及,所以从1937年2月至3月赶工制造了25辆b型发放到部队以做应急之需。但仍是作为轻型训练坦克,由于III号和IV号坦克生产的延误才投入了战斗。最初的型号Ausf a1/a2/a3/b是早期生产的,主要用于测试,但仍服役到1941年中期。Ausf a1/a2/a3装备了Maybach HL 57 TR发动机,而Ausf b是HL 62 TR发动机。从1935末年到1937年3月,它们共生产了超过110辆。它们的悬挂系统由I号坦克发展而来,由三对负重轮组成,外部有一钢架联结。这几型坦克只是在发动机和冷却系统上有差别。

c型作为量产型的范本在1937年3月开始生产,最后制造的c型坦克改用独立式板弹簧悬挂装置,每侧5个中直径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这成为二号标准量产型(c/A/B/C/F/G型)的重要特征,而c型最后生产型将车体前部又改回和a1型一样的圆弧形,最大装甲厚度15毫米。
1937年7月开始出厂的A型是第一种量产型二号坦克,它与c型区别很小,但这时已发现由于没有指挥塔而使车长观察十分不便。B型(1937年12月开始生产)和C型(1938年6月投产)为了提升防护性能而在驾驶室前部和炮塔前部加装了20毫米的附加装甲(用螺栓固定)。从1937年3月至1940年4月共生产了1113辆c/A/B/C型。Ausf c总共生产了约2000辆,主要用于训练和作战,它是主要的生产型号。
这4种型号的二号坦克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担任德军装甲师的主力,成为“闪电战”的陆军第二号功臣。但令人尴尬的是,德军坦克兵似乎更偏爱捷克38t坦克甚至出现不要二号坦克而争抢38t坦克的局面,第一功臣的桂冠也就这样被38t坦克收入囊中。在1940年时德军共拥有各型二号坦克955辆,占坦克总数(2580辆)的近半数,但事实说明早期二号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方面都逊色于捷克38t坦克,这就向厂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要求.
1938年又对LaS 138H底盘加以改进,最重要的变化是使用了Famo/Christie悬挂系统。和4个大直径负重轮,从而大幅提升了行驶速度,行星式转向装置也是其特色之一。搭载早期标准二号坦克炮塔。1938年5月至1939年8月共分2批生产,称为二号坦克D/E型。
但是D/E型由于违背了设计宗旨而使制造过程严重复杂化,因此并不成功,产量也只有43辆。它全部配属各轻装甲师的装甲侦察营,只参加了波兰战役。不过43辆D/E型却奇迹般的没有一辆损失.
从1939年12月起,又开始一系列项目发展专门的战场侦察坦克,开发了VK 901、VK 903、VK 1601、VK 1301等,但这些项目最终都取消了。作为这些发展的延伸,生产了Ausf J(VK 1601)和Ausf H(VK 903)。
1940年,由于D/E型缺乏越野能力,它们退出了服役,被改装为辅助车辆。从1940年到1943年,又发展了Ausf C的新的改进型,即Ausf F/G型。
1941年在C型的基础上诞生了最为稳定的二号F型。F型设有车长指挥塔从而更好地保证了观察的安全性,驾驶室前部装甲改为35毫米一体化、侧部20毫米,解决了以前临时附加装甲结构不牢固的问题,但车重也增加到9. 5吨。车体前部装甲再次改为平直型并经常挂有备用履带作为防护。F型后期改装了威力更强的KWK 38型60倍口径20毫米机关炮并在炮塔后部加上了工具箱。后来在c/A/B/C型上也作了相应改造如加装指挥塔和改变车体前部形状等。
但是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二号坦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它的设计理念是填补三号坦克、四号坦克的空白,而当三号坦克、四号坦克已进入稳定量产阶段时标准二号坦克显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了。因此在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生产了524辆F型后,标准二号坦克开始退出现役,到坦克学校用作训练、改装成指挥车之类的特种用途车、发给警察和亲德组织扫荡游击队是几种必然的归宿。
部分二号坦克A~F型改进了发动机和冷却设备以适应沙漠战,这些非洲军使用的二号坦克称为A~F(Tp)型。
在1943年,7辆VK 1601(Ausf J)被装备到东部前线的第12装甲师,1944年,其中一辆被改装为抢救车辆。在1944/45年,同样的车辆装备到116装甲师的抢修部队。这些设计最终导致了Panzerspahwagen Ausf L的出现。Krupp一直在尝试用II号坦克的底盘和部件来设计自行火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型号: Ausf A/B/C
Sd.Kfz.121 Ausf L(Luchs)
Sd.Kfz.123
车重: 9500 kg 11800 kg
乘员: 3 人 4 人
发动机: Maybach HL 62 TRM/6-
cylinder/140hp Maybach HL 66 P/6-
cylinder/180hp
时速: 公路 40 km/h 公路 60 km/h
行程: 公路:200 公里
越野:125 公里 公路:290 公里
越野:175 公里
车长: 4.81 m 4.63 m
车宽: 2.28 m 2.48 m
车高: 2.02 m 2.21 m
武器: 20 mm KwK 30或38 L/55
7.92 mm MG34 20 mm KwK 38 L/55
7.92 mm MG34
弹药: 20 mm--180发
7.92 mm--3525发 20 mm--320发
7.92 mm--2280发
装甲: 5--14.5 mm 10--30 mm
同I号坦克一样,II号坦克首次登场是在西班牙,当时少量的II号坦克参战,实战证明,它不是装备了45mm火炮的苏联T-26s的对手。II号坦克随装甲部队大量使用是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后又大量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中使用,在苏联战场中较少看到它的身影。II号坦克装甲薄,防护能力差,而它的20mm火炮也证明对付其他装甲车辆效果不佳。它在战斗中没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为指挥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同其它坦克一样,以它的底盘发展一系列变形车如Marder II、Wespe等
总而言之,II号坦克就和I号坦克一样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战坦克,但是它是德国发展更加强大的坦克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从好的角度来看,它是一款优秀的轻型坦克和有效的轻型侦察坦克,提供给了德国设计师和生产工人更多的坦克制造的经验。它的变形体,它的底盘通常被用作变形体的底盘包括黄鼠狼II型坦克歼击车和黄蜂自行榴弹炮。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变形车辆使用了II号坦克的底盘和它的一些部件。例如II号火烈鸟喷火坦克/II喷火坦克-火焰喷射坦克,II号两栖坦克-一种两栖坦克和II号野牛突击坦克-自行火炮。II号坦克的悬挂系统也被使用将一些标准的卡车转换成半履带卡车-骡子(骡子)。克虏伯也设计了一款充分利用II号坦克的底盘和零部件为基础的不安装武器的运输车辆(武器运送车),在上面安装了105毫米榴弹炮。在1943年早期莱茵金属——波尔西克公司在一辆II号坦克上安装了缴获的苏联1938型120毫米臼炮,这个测试的目的是考察其安装武器的情况。
当比II号坦克更优秀的坦克进入服役以后,II号坦克薄弱装甲的弱点导致其落伍了。它的装甲是非常薄的以致不能给乘员提供当遭受到威力超过子弹或者火炮弹片的打击时的保护(它易受损的炮塔环后来用一个保护盾来提供额外保护)。它所装备的20毫米加农炮在进入服役的时候被认为是足够了,但是很快就被证明是一件落伍的武器。它对付软目标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对付大多数的联军装甲车辆被证明是无效的。
因为其部分改型过多,再留一期
参考资料;张翼.装甲集鉴:《沙岗月刊》杂志社,2007,
二号坦克|二号坦克介绍|二号坦克技术数据_西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