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焦虑和害怕?
如何看待焦虑和害怕?
焦虑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担心、害怕的意思,现在普通老百姓也经常用焦虑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焦虑是对未来不确定事情的担心,比如一个妈妈牵挂孩子,可能会这样表达,我担心孩子冻着、饿着,或我怕孩子冻着、饿着,这里的担心和怕是一个意思,就是焦虑。
焦虑分为正常的焦虑和超出范围的焦虑,如我们工作、开车、手术、讲课、听课等等都要有适度的焦虑,才能把工作做好,研究表明,中度水平的焦虑最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正常水平的焦虑、低焦虑的时候,人是感觉不到的,更不会有什么痛苦和不适。
我们平时说的,我焦虑,或你焦虑了,基本指的是超出正常范围的焦虑,如临床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失眠等体现出来的焦虑,都是超出正常范围的焦虑,需要通过心理学技术干预,降到正常状态或低焦虑状态。
超出正常范围的焦虑,对人有很多危害,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出现很多症状,如胸闷气短、心慌心悸、头痛头晕、尿频尿急、全身疼痛等等;二是肠胃功能紊乱,吸收差、蠕动不好、时间长了体质变弱,免疫力下降;三是导致内分泌失调,如神经递质减少,五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等;四是长期焦虑会产生大量自由基,这些自由基攻击健康的细胞,时间长了人的显得苍老,甚至患上慢性病;五是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严重的会丧失工作学习能力;六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不敢出门。
焦虑是担心,是大脑想出来的,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组成,包括不合理认知,受刺激惊吓形成的条件反射,还有从小被否定造成的基础焦虑高,所以焦虑是可以消除的。
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学生的学习障碍,都是以焦虑为主要情绪体验的,开始于焦虑,并且焦虑伴随始终,所以研究焦虑的本质,怎么消除焦虑,对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