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量的明军会选择剃发投降清朝?原因其实很简单
其实有关明末明军大量投降这个话题,咱们在之前有关明清战争的一些文章之中多多少少说过,可以把这篇文章看作是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总结:明军在整个明清战争期间大规模成建制投降大概有八次。

第一次是辽阳陷落之后“其河东之三河、东胜、长静、长宁、长定、长安、长胜、长勇、长营、静远、上榆林、十方寺、丁家泊、宋家泊、曾迟镇、西殷家庄、平定、定远、庆云、古城、永宁、镇夷、清阳、镇北、威远、静安、孤山、洒马吉、叆阳、新安、新奠、宽奠、大奠、永奠、长奠、镇江、汤站、凤凰、镇东、镇夷、甜水站、草河、威宁营、奉集、穆家、武靖营,平虏、虎皮、蒲河、懿路、汛河、中固、鞍山、海州、东昌、耀州、盖州、熊岳五十寨,复州、永宁监、栾古、石河、金州、盐场、望海埚、红嘴、归服、黄骨岛、蚰岩、青台峪等大小七十余城,官民俱削发降”
第二次是广宁陷落之后“平洋桥守堡闵云龙、西兴堡备御朱世勋、锦州中军陈尚智、铁场守堡俞鸿渐、大凌河游击何世延、锦安守堡郑登、右屯卫备御黄宗鲁、团山守堡崔尽忠、镇宁守堡李诗、镇远守堡徐镇静、镇安守堡郑维翰、镇静堡参将刘世勋、守堡臧国祚、镇边守堡周元勋、大清堡游击阎印、大康守堡王国泰、镇武堡都司金砺、刘 式章、李维龙、王有功、壮镇堡、闾阳驿、十三山驿、小凌河、松山、杏山、牵马岭、戚家堡、正安、锦昌、中安、镇夷、大静、大宁、大平、大安、大定、大茂、大胜、大镇,大福,大兴、盘山,共四十余城之官,各领所属民降。”
第三次是北方李自成崩溃之后。李自成在北方崩溃之后,原明军将领如唐通、姜瓖、吴三桂等人迅速投靠清朝。

第四次是弘光政权崩溃之后“巡捕提督一员。副将五十五员。并城内官民迎降。其沿途来归者。兴平伯高杰子高元照、广昌伯刘良佐、提督李本深、总兵胡茂祯、张士元、郭虎、杨承祖、李中星、何应昌、翟鸣凤、王之刚、李遇春、张天禄、张天福、李成栋、李栖凤等二十三员。监军道张健、柯起凤二员。副将四十七员。参将游击共八十六员。马步兵、共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又有故明宁南侯左良玉子梦庚、总督袁继咸、守道李犹龙巡按黄澍率、总兵十二员、马步兵十万、并家口、泊舟于九江之东流县界扬子江中。俱投降。共带大小船艘四万。”
第五次是隆武政权崩溃之后“署梅勒章京赵布泰等袭克福州前后连破贼兵二十余阵。降其伪总兵二十员。副将四十一员。参游七十二员。马步兵六万八千五百余名”

第六次是1649年湖广战场溃败之后“招降伪国公刘承荫伪伯王云程、刘承永、董英、周思仲、高清浩、郑应昌、伪内阁吴秉、伪巡抚傅上瑞、及伪总兵四十七员、伪副、参、游等二千余员、马步兵六万八千有奇”

第七次是永历朝廷覆灭之后,吴三桂收降明军“先是平西王吴三桂、请以投诚兵丁分十营。每一千二百名为一营。以投诚官统之。营名、一曰忠勇。一曰义勇。各分中前后左右五营。并拟投诚伪官马宝等十员为总兵官。其应用中军、游击、守备、俱开具姓名请补”共整理军队12000余人,但实际上永历朝廷崩溃之后降清者却超过三万余人。

第八次是郑氏政权崩溃之后。郑氏内斗之后,人心日散,再加上金厦失守。大量将领失去信心向清政府投降,诸如黄廷、周全斌、杜辉等人,前后投降官兵超过四万人。

再加上一些未录进的降清人员,整个明清战争期间,明军投降的人数很可能远远超过了后来绿营兵的总人数,也就是50万到60万人。这些人构成清代绿营兵的主力,以绿旗为旗帜,所以说又称之为“绿旗兵”而如果再以清初入关时的数字为准,满洲八旗在入关之时有六万余丁,蒙古八旗有两万余丁,汉军八旗有近三十万丁,清军总共的可战人数在百万上下。

这么多的降兵降将在历史上恐怕都是罕见,但是问题在于,这种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在经过数十年战争之后被彻底消灭干净在5000年的历史中可能也就一个明朝。汉、唐灭亡于内部诸侯自相残杀,宋朝和晋朝两朝分为南北东西两段,北宋被金国灭掉,南宋被蒙古元朝灭掉,西晋亡于匈奴汉国,东晋亡于武将篡位,像明朝这种由一个完整的大一统王朝被彻底消灭的,在中国历史上确实仅此一例。
在数十年惊天动地的大战之中,战败一方出现大量的投敌者其实并不奇怪。哪怕到了二战,法国在经历了四周的抵抗之后迅速崩溃,被德军俘获的法军人数居然达到了惊人的185万人。一方被彻底击溃之后,出现大量的俘虏和降附者本来就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

更何况咱们可以仔细的分析一下,上面明军这八次成建制的投降可以发现一点:每一次成建制投降都是发生在一次惨痛的军事失败之后。辽阳陷落之前,明朝已经经历了萨尔浒大败、开铁大败、沈阳大败、浑河大败前后损失精锐兵力五六万人。辽阳陷落,三万余明朝守军,只有万余残兵逃出生天,而当辽阳陷落之后,整个辽东半岛的后路已经被截断,各地城堡守军,多则千人,少则五六百人根本无力和强大的后金军队对抗,所以投降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而广宁战败之后,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实际上已经宣告崩溃,辽东都司的绝大多数土地都已经被努尔哈赤收入囊中,这些手中兵力过少的地方将领也根本无力和努尔哈赤对抗,但是也有义州守军以及十三山义军这样不忘故国之人。只能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大厦将倾之时忠臣义士的下场自不必多说,大多数人都只能“畏死而求生”。

李自成的统治在北方崩溃之后,虽然有大量的明军将领倒向了清廷,但是北方的反清斗争自始至终都是如火如荼,连离北京咫尺之遥的昌平都有反清义军活动。弘光政权崩溃时,四镇实际上也没有不战而降。刘泽清部战斗力过差遭一小败便分崩离析“镇守庐凤淮扬等处固山额真准塔等奏报。五月间、臣自徐州水陆并进。会刘泽清下副将高祐统战舰攻宿迁。随分遣官兵进击、大败之。师次清河。泽清所部总兵马化豹副将张思义等、率兵四万。船千余艘。据淮黄河三河口。连营十里。梅勒章京康喀赖、同游击范炳吉天相等率兵渡清河列营相距。以炮击败敌舰复遣都司楚进功、率步兵六百人拒黄河北岸。鸣炮相应又分兵两路。一自清河上游进击一攻对岸马步敌兵。俱败之。合军追入淮安界。斩其副将二员参将一员师次清江浦。监司范鸣珂、携敕印来降泽清同伪总漕田仰各率兵丁家口登舟遁。伪总兵柏永馥率所部及城中官民出迎。遂克淮安。其凤阳庐州一带、望风纳款。”

高杰部在其首领兴平伯高杰还活着的时候愿意抗清。高杰死于许定国之手后,其部在清军南下之时也大多数投降了清军。但是如果说高杰旧部不战而降,其实是不太正确的。

《南明野史》记载“高杰溃卒之渡江也 郑鸿逵掩而杀之,不下万人,余卒北走降清,鸿逵乃露章告捷,玺书褒封靖虏伯,世袭,赐鳞农金币”《南渡录》也记载郑鸿逵用火炮轰击渡江南逃的高杰溃兵,约有近万人溺死在江中,高杰的残兵败将走投无路不得不投降清朝。由此可见高杰旧部应当是和清军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激战,但是由于主帅已死,士气低落,士兵们于是迅速溃败,结果在长江上还遭到了友军的炮击。

四镇中唯一的忠臣良将黄得功就不必多说了,他也是唯一一个与清军爆发大规模激战的弘光政权明军将领,但是其不少部将毫无斗志,荻港大战终究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黄得功本人被流箭射死,所部大多战败降清。因此四镇中只有广昌伯刘良佐部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建制投降。总体来说弘光朝廷的军人们有这么一种摆烂的心态,李自成来就投降李自成,清军来就投降清军,这也很正常。毕竟所谓的四镇兵以及盘踞湖北境内的左良玉部本来就是明末大混战留下的残渣,面对进入湖北的李自成尚且不敢迎战,更何况清军?

永历朝廷崩溃和郑氏内斗导致的大规模投降就更不用说了。大厦将倾,李定国永历帝远遁西南边境,见救国无望的将领若是不想死,那就只能投降吴三桂了。实际上在郑成功准备收台之前,他这个“藩主”和手下的将领因为攻台的问题已经矛盾很深了,因为当年的台湾环境过于恶劣,补给是很困难,所以在他准备进攻荷兰人之后,在广东境内活动的两支郑军随即叛变投降,再加上郑成功本人晚年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处事越发极端偏颇(这点在荷兰人的文书之中也有反应)这使一些将领也起了畏惧之心。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康熙四年金厦的陷落,郑经带着残兵败将东逃,沿海的郑军将领见反清复明已成泡影,所以纷纷投降。

明军之所以大量投降清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军事问题,和军饷待遇之类的玩意儿其实关系并不大,这点之前的文章已经有很多的论述在这就不多说了。所以这原因总结起来就是:战场上打不赢。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