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功男性?男性“完美形体”概念的演变
人类的审美总是在不断地演变之中,对“完美形体”的定义和追求亦如是。理想体型(ideal body)是指所在文化中认为有吸引力并且适合其年龄的身体类型, 它属于身体自我的认知层面中的目标状态。对“完美形体”追求的意义在于:“理想体型通常代表了社会文化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体型, 但是这种理想体型往往难以实现, 并且正在往更加脱离实际标准的方向发展。当理想体型与现实体型差距过大时, 就容易产生身体意象失调 (body image disturbance)或负面身体自我(negative physical self, NPS), 即个体在认知和情感体验上对身体产生的消极态度, 以及通过相关行为对已经产生的消极认知和消极情感体验进行的调控 (陈红, 2003)。”
具体而言,在关于“完美形体”的认知上,中外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当代,中西方之间的认知却又逐渐相趋同,且直接和社会客观因素相呼应,要了解这一认知过程有必要追溯历史

古希腊时期(800 BC-146 BC)古典审美
古希腊人对美的理想形非常讲究,并深刻影响到我们今天的审美和各类艺术标准中。根据《卫报》的报道,理想的人是肌肉发达且苗条的,实际上,他们看上去很像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或杂志上的帅哥。或者说,让他们去试镜漫威电影的选角也会比较合适。

尤其在雕塑的表现中,他们往往拥有常人无法达到的发达肌肉群,尤其拥有被称作“阿波罗的腰带”(有时称为阿多尼斯带)的V形腹部肌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21世纪的男性保持与古希腊相同的理想形体的认知和追求。
中古时代/封建时期 被忽略的身材
“中古时代/封建时期”这一时间段的定义其实其实比较笼统模糊,但我尝试将中西在这一阶段都囊括在内——因为在人类社会进入农耕和封建时期后的大部分时间内,中西社会都出现了共同的客观特征,即西方这时候结束了古希腊和古罗马阶段,西方原有的商业发达的古典主义公民体系消失了,古典主义的审美也呈现衰落态势,并在经济上全面进入分封制农耕社会; 而中国,早就早战国时期进入了封建社会,也是彻底的农耕社会。
这一社会经济的变化导致了审美基础的改变。即整体而言,人类社会的平民生活水平这漫长的封建时期是维持着较低水准的,人口总数由于农业的普及不断增加,但农业的低水平和营养的单一性使得绝大多数人只能将将维持在“活着”的水平,人均食物的种类丰富性,尤其是蛋白质的摄入量降低。

事实上,考古学曾有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通过检查遗骸,发现部落采集时代的原始人类平均身高要比进入农耕社会后早期的人类普遍要高,这一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营养摄入的丰富性和蛋白质摄入的降低导致的。而这一时期的文化认知也较为贫乏单一,在西方以宗教为核心垄断了文化,在中国则是“儒学(或儒教)”垄断。因此,这样的社会很难兴起对于人身材审美的过多关注,在西方,艺术将好的男人描绘为健康长相,平庸,仅此而已;在中国,也缺乏明晰的这一领域审美的表达和标准,很少有人会刻意去界定什么是良好的男性的身材。健康就是一切。
18世纪 /浮夸的1700年代
在西方,这是一个资本主义兴起的年代,商业繁荣,社会财富总量暴增,而在男性身材和外观上则出现了一种被称作“通心粉(maccaroni)”式的追求。这一名称来源于1700年代当时的英国年轻人去意大利旅行后,他们爱上,或刻意追求意大利食品“通心粉”和欧洲大陆风格的着装的潮流。当时的英国相对比较穷,来自富裕意大利的风尚代表着优渥身份的象征。约瑟夫·巴雷蒂(Joseph Baretti)在1775年《便捷短语(Easy Phraseology)》一书中写道:“在意大利,这个词应该是傻瓜的意思;在英国却指的是男人喜欢穿着浮夸的衣服!”

在这一时期,欧洲的男性热衷于穿着更加女性化,且紧身、紧贴身体的衣物。他们的妆容变得极端,戴着巨大的假发,有着显得笨拙的脸蛋、臃肿的身体以及华丽可笑的配饰,到1775年,人们开始将这种妆容描述为“完美”。

但这一热潮也很快过去了,人们开始排斥这种极端的且女性化的外观,并开始嘲笑如此不讲究穿着的风格,比如英国人就在当时嘲笑美国/美洲殖民地的人是“Yankee Doodle(洋基佬/乡巴佬)”。
胖就是好(1800年代末-1900年代初)
这一时期被称作西方世界的“镀金年代”,工业化和殖民主义带来的红利使得人们生活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准,体重就是身份,胖的人表明他拥有地位,且不需要辛劳工作。很多地方出现了胖子俱乐部,且必须超过200磅(90.7kg)才能加入。如果在圈子里自己的体重下降了,这很可能会被看作是一件可悲的事。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仅仅是男性推崇以胖为美,对于女性并没有这样的审美标准。


进入强健新时代:来自好莱坞的标志
电影业从192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这种来自影视的宣传极大影响带动了潮流的变化,通过荧幕,演员的光辉形象传遍了世界,成为大家共同的目标和接受的标准。身体素质优秀,强健有力,在充满加利福尼亚温暖灿烂阳光下的环境镜头中,好莱坞的镜头好不吝惜的去展现演员“熠熠生辉”的身材,并大胆的用骑马、击剑、特技等表现出来,这样的身材成为了一种能力和潮流的象征。

与此同时,职业健身也开始发展起来,随后1930年代到来的经济大萧条和1940年代的世界大战这一动荡年代,更坚定了这一趋势。哈维·格林(Harvey Green)在《Fit for America: Health, Fitness, Sport and American Society》一书中提到,这一时期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要更大,因为身体和肌肉的强健可以增强人的信心,并流露出自己强大有力的信息。从这一时期开始,真正的健身运动被提上日程,并开始了男人想要增强体质的趋势。

注意,从这一时期开始,男性形体审美开始真正逐渐向当代标准演变和发展。
1960年代:反文化浪潮
到60年代后期,全球广泛出现的反文化浪潮开始拒绝与主流相关的外观表现,在形体上也是如此。随着摇滚文化的兴起,叛逆、恣睢、反秩序成为了流行的为年轻人追求的潮流,年轻人们感到对现实的不满,热衷于反战和反暴力,从披头士到滚石乐队,再到后来70年代的平克弗洛伊德和AC/DC等,多少都体现了这一浪潮。长长的头发和瘦形的身体,看似随意而不修边幅,甚至与女性的部分容貌特征相融合——这一时期的男性形体审美紧紧跟随文化潮流,强健的形体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80年代开始的分歧:两个方向
从80年代开始,男性形体审美出现了两个分歧的方向:一个方向上继续朝着强健和孔武有力去不断强化发展,例如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和阿诺·施瓦辛格这样的动作明星,他们无疑主导了主流的审美方向,而这一定程度上也正是随着美国里根上台之后,美国采取的更加“前进性” “扩张性”的政策导向的映射——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和文化形态要更加强力的参与到世界秩序的构建中去并发挥更大作用。美国,正处于蓬勃的上升期,这样相对应的强健、毫不遮掩力量的男性形体频繁出现在荧幕上和国家形象的宣传上,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典型象征。

而另一方面,则是承接60年代开始的反文化/亚文化浪潮,比如华丽金属和死亡重金属一类的摇滚流派,瘦瘦的形象,男性化装束而又较为女性化特征妆容的乐队是典型。
90年代至今:男性气概过时,但每个人都更加追求强健
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和荧幕形象的代表,像漫威和DC等超级英雄的形象成为了90年代至今的男性“完美形体”的代表。可以不需要像史泰龙和施瓦辛格那样极端,但是,足量的肌肉,高大的身材,宽阔的肩膀,倒三角的结构,组成了我们至今主流的完美男性外表的形象,比如说布拉德皮特。

健美运动广为人们接受,男性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外表,并且对于自己的身形感到焦虑,不论中外,有关这点都逐渐趋同,相关研究也给出了实证:“男性的性客体化程度越来越高(Oehlhof, Musher-Eizenman, Neufeld, & Hauser, 2009), 在社会流行文化中, 男性的体型也变得愈加块垒分明、肌肉发达(Jung, 2011), 男性意识到了与女性同样的来自社会的外貌压力(Grabe, Ward, & Hyde, 2008), 同时也越来越不满意自己的体型。男性理想体型和实际体型的差距进一步加大(Tiggemann, Martins, & Kirkbride, 2007), 身体不满意度也随之增加(Adams, Turner, & Bucks, 2005; Pope et al., 2000)。”
总体而言,不论中外,男性一方面普遍认为自己的肌肉量不够且需要增加,另一方面也普遍认为需要减脂,也就是说,当代对“完美形体”的追求更像是由早期的肌肉发达的粗壮体型变成了现在的结晶型体型, 即拥有发达肌肉、低体脂和 V形上身的精瘦身材。
但是研究也指出,男性一般认为自己的理想形体状态和女性看待男性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对美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都表明男性高估/过高判断了女性对肌肉和体脂的要求,女性的偏好的肌肉水平总是要比男性预估的低,要更瘦一些。对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也表现了类似的结论。
调查显示, 男性认为由于肌肉与权力和男子气概相关, 所以存在肌肉发达的社会期望。另外, 社会所推崇的身体形象会随着社会文化价值的不同而变化。近几十年来, 动作片中的男性体型变得越发的肌肉发达, 杂志和电视节目也更多的暴露了肌肉发达的男性形象, 这都对异性恋男性理想体型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事实上,媒体为男性展现了年轻、精瘦又肌肉发达的理想体型形象, 并宣扬这一理想体型是不现实的, 这样的体型不仅不具有大众代表性, 在没有药物和医疗手段的帮助下也难以获得。而这也正是造成了男性身材焦虑和心理落差,自尊心受损等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完美形体”概念背后的个人形象的重要性:精英身份的象征
以上所说的都是形体中的“身材”部分。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形体还有其他的因素也在影响“完美形体”的概念塑造。比如说“风貌”,或者可以理解为气质形象,这些所做的一切都旨在打造一个成功的男性形象:只有有钱,有身份地位,又有“闲(时间)”的男人才能兼顾自身形象身材的塑造保养。
比如,从1950年代开始,在大萧条和二战结束后,男性对强壮的外表不再那么在意,但是伴随蓬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重建,一种“行政外观”出现了,即一种成功商务或政界精英男性的形象。

这一形象往往需要高大的身材,宽阔的肩膀,并搭配西装外套或大衣,比如在一本1962年出版的企业成功学的书里就这么写道:“现在的时尚是给大个子的。在某些公司里,过去最高的高管是五英尺五英寸,但现在的时尚是给大个子的,尽管有很多小个子干得很棒。” 他讲述了一些实例,一些职位仅交给身高超过六英尺的候选人,并认为该人物是首选,因为“他有一定的存在感”。
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第一个007,就是这个时代这种完美男性的代表。换而言之,男性可以没有发达的肱二头肌和六块腹肌,但应该仍然拥有宽阔的肩膀和平坦的腹部,且外观干净、温和。

除此之外,胡子在近年来也逐渐成为男性形象的重要组成要素,拥有一定量的胡子,比如络腮胡,越来越成为众多男性的追求。这一点通过剃须刀等设备的售卖情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经历一个世纪颇为稳定的增长后,剃刀等剃须设备的生产商,在过去几年里收入一直持平甚至下降,络腮胡又回来了。

这股复兴的潮流中,最惊人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商界领袖正在蓄起胡须,这是百年来的头一遭。谷歌(Google)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尔德·C·贝兰克梵(Lloyd C.Blankfein)、Salesforc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亿万富翁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只是其中几个显眼的例子,正如土耳其的胡须复兴中电影明星和足球运动员起到了领头作用一样,似乎胡须再一次成为了身份的象征,也是有魅力的男人应具备的特征。事实上,络腮胡变成了一种中产阶级男性的标志。甚至新兴的“络腮胡运动”(是的,就叫这个名字)的倡导者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对络腮胡的禁锢,是一种娘娘腔时尚的专制”,导致这个世界到处是“长着女人脸的男人”。

2016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决意探究男性的面部毛发,尤其是络腮胡对性吸引力、男子气概以及同女性短期和长期关系是否有影响,或者有哪些影响。研究团队从共分为三组的总计8520名女性那里搜集了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女性认为,最性感的是那些蓄有厚厚胡茬的男性。蓄着大胡子以及把脸刮得干干静静的男性总体性感程度的分值最低。如果一个女人寻求的是一段短期的风流韵事或一夜情,会最受哪种男人吸引?在竞争中获胜的是留着浅浅一层胡茬的男人,紧随其后的是蓄有更厚重的胡茬的男人,意味着有点邋遢的外表会吸引到找乐子的女人,而非寻求长久稳定恋爱关系的人。但如果女人是在选择长期伴侣,要和一个男人生儿育女或长期安顿下来,男人面部毛发越多就越受欢迎。在这一题上,蓄有厚厚胡茬和大胡子的男人是毋庸置疑的赢家,说明男人如果准备进入长久稳定的关系,或许最好别那么频繁地刮胡子。不仅是女性,有胡须的男性也更受同性恋男性的欢迎,“即同性恋男性对男性特征有强烈偏好,”作者在文章里写道。

其原因是什么呢?研究者解释说,男人和女人都会判定蓄络腮胡的男人年纪更大,也更有男子气概,并以慷慨、真诚、勤勉和自信来描绘他们。除此之外,男性是否选择留胡子也许还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比如通过胡须彰显自己的竞争力和主导力,以及让自己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当留胡子变得太常见,就没有留胡子的现象罕见时那么有吸引力了,”迪克森写道。“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留胡子的时尚和潮流会随着时间而波动变化。”
虽然在当下由于文化偏好问题,而认为有胡子的男人更加成熟、自信和可靠的观点似乎正成为潮流风尚,但正如莱特州立大学(Wright State University)担任高级讲师的奥德斯通-莫尔所说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男子气概的定义变了,胡须的样式就会相应地跟着有所改变。”
参考资料:
How Men's Perfect Body Types Have Changed Throughout History
How the 'perfect body' for men went from chubby to skinny to muscular over the last 150 years
施启琰, 寇慧, 陈红. (2017). 男性理想体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25, 62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