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面前,千万别说自己红
容颜会老,但美不会老。
上礼拜,表妹为恐惧衰老的国内女演员们发声,说过这句话。
难道不是?
相比国内清一色的幼龄审美,国外熟龄美女可不要太多,霸气的梅里尔·斯特里普;风韵的苏菲·玛索;酷毙了的弗兰西斯·麦克多……
他们无不完美诠释什么叫美人不迟暮。
但表妹错了。
表妹遗漏了一位。
她优雅又冷冽,高贵又温柔。
一个人身上竟能同时容纳多种气质,且酝酿出一种独特气场。让她看上去既像她,又可以是“他”。
如此多面而丰富的女神,你不想认识一下?
凯特·布兰切特

凯特·布兰切特是多面的。
许多人都这么说。
我们见过她仙气逼人的模样,那是《魔戒》的精灵王后:凯兰崔尔。

我们曾为她威严沉着的古典折服,那是《伊丽莎白》一代霸主:伊丽莎白。

我们也被她雍容华贵掩盖下,纠葛缠绵的情致所打动,那是《卡罗尔》敢于袒诚内心的卡罗尔。

当然还有游走上层社会的体面优雅与堕落底层的慌乱破碎之间,《蓝色茉莉》的Jasmine。

最最不可思议的是,她反串起鲍勃·迪伦,竟也毫不违和,难辨真假。

她时而从容,时而脆弱,时而冷酷,时而妩媚……她的身上写满了无数可能性,似乎只要愿意,凯特·布兰切特就可以成为任何人。
《伊丽莎白》的导演谢卡尔·卡普尔第一次见面就被她的百变深深折服:
我第一眼看到凯特,就从她脸上看出了成为一名伟大演员的天赋。
但只有凯特自己清楚,每一个看上去“信手拈来”的角色背后,藏着她多少不为人知的“全情投入”。
周星驰当年接受柴静专访。后者问,怕不怕被外界认为自己江郎才尽。
——表妹发现,在几乎一整场坐立不安的访谈中(是的,星爷私下其实并不愿意过多面对镜头,暴露自己),这大概是最让他应付自如的一个问题。
他说:好像在几十年前已经开始这样说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子,每一天都是面对这个,这种江郎才尽的,就是没办法想到东西的状态。很早就已经是这样子了。想东西越来越困难。
在那一刻,表妹突然有点明白,那些所谓真正创作者,多多少少都是靠燃烧自我抵达伟大的。
周星驰如此。
凯特·布兰切特当然也如此:
每一个角色都有些难演
每演一个角色都会耗尽一点元气
所以,一定要敢于寻求挑战

1
凯特·布兰切特就是表演的“囚徒”。
五岁那年,她和妈妈去看一场关于日本天皇的戏剧。
当时,演员表演到一半,突然胡子掉下来了。面对这个意外,台下观众纷纷起哄,但小凯特不为所动。
那一刻,她完全沉迷在演员处理突发状况的场景。她100%代入演员状态,满脑子都在想,如此戏剧性时刻,演员要如何救场?
小小年纪的她,一个念头蹦出了:这太棒了,好想跟他(演员)一起站在台上。
这大概是她对表演投去的一次注目。

从此目不转睛。
凯特说干就干。
高中时,她就劲头十足参加戏剧表演,写剧本。
1992年,凯特成功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艺术戏剧学校,之后一直专注舞台表演。
经过《哈姆雷特》等莎翁剧等经典剧目的训练,她慢慢积累出表演的底蕴。
从专注戏剧到转战银幕,相隔五年。
第一部电影《天堂之路》拍摄时,凯特已将近三十岁。
这时间当然晚了,但之前的磨砺成为她的馈赠。一出道,便以其深厚的戏剧功底为世人瞩目。
从此在银幕披荆斩棘,18年共出演45部电影,获奖无数,包括奥斯卡、威尼斯、英国电影学院奖等超一线奖杯。
在美人环伺的好莱坞,澳大利亚出身的凯特样貌算不上惊为天人。
——与同胞妮可·基德曼、娜奥米·沃茨冷淡渗透着妩媚根本不同。
但凯特好就好在她的独特。
她的五官并非精致挂的。眼睛狭长,鼻子高挺,虽不小巧,却生得端庄贵气,嘴唇薄但线条分明,每一处都干净利落。

这是一张轮廓硬朗的脸。
灰蓝色的瞳孔纯净透澈,不笑的时候,透着属于男孩,甚至国王的酷与英气。
所以,她扮演起种种一国之君,简直量身定做。

但当她笑的时候。
那种拒人千里之外的距离感又消失了,她的眉目开始展开,面容神奇般温柔起来,一缕情致暗中浮动。

这就是我们之前说她气质百变的原因。
这么好的条件,可谓老天爷赏饭吃。
但凯特又不依赖老天爷。
她很要强。
她不愿被贴上”花瓶“标签,甚至,一个原本“花瓶”的角色,都能被她赋予超意外的魅力。
典型的,2015年,出演《灰姑娘》的后母。
这是一部绝对流水线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童话改编,人物定型,出品的,又是推崇稳中求胜的迪士尼。
但凯特硬是在条条框框杀出一条血路。
她赋予千百年来被写死的这个“恶女人”另一层质感。
这恶毒里渗透着嫉妒。

嫉妒又多多少少源于第二段婚姻挥之不去的,名分摇摆的不安。

当然,还夹杂着她来自底层,对上流攀龙附凤的欲望。

你看,当绝大多数演员只表面地诠释后母的“坏”与“恶”时,凯特以她的敏锐和专注,找出背后的逻辑,她为什么这么坏?
对待一个扁平化的角色尚且如此。
就别提那些复杂的、纠缠的、内心丰富的人物了。
纵观凯特的从影道路,若真要寻出什么“秘诀”,表妹还是那句话,天赋是其次,持续性的“投入”,才是王道。
2
凯特对表演投入到什么程度。
她有一套挑戏原则。
就个人而言,我喜欢选择的角色
是那些我无法先入为主的
如果你能立马参透一个角色
那就让别人去演吧
因为这对我来说失去了刺激感

说白了,对真正热爱表演事业的她来说,挑战和快感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挑战,就没有快感,是对“静止”的不满足,一次次驱动他们上路。
比如,扮演历史存在过的真实人物。
这种角色一般吃力不讨好。
一来,容易被后人,或者当事人置喙;其二,即使面对第三者也很难服众。就像那句老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凯特屡屡偏上虎山。
除了伊丽莎白女王,表妹以为,凯瑟琳·赫本更是代表作。
凯瑟琳·赫本是谁?
好莱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传奇女星。她中性率真,桀骜不驯,与生活中温婉理性的凯特相去甚远。

接到这个角色时,连凯特自己都说,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无法抗拒与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合作的诱惑。
她咬牙上了。
为了角色,凯特把凯瑟琳·赫本从影以来的所有作品看了个遍。这有利于她把握凯瑟琳惯用的语速、姿势、神态。
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她又开始搜集其他资料,为了更进入凯瑟琳内心,她把能找到的资料也看了个遍。
凯瑟琳热爱打高尔夫和网球,凯特去学。
凯瑟琳习惯洗冷水澡,凯特跟着做。
这些办法看起来都特别“笨”,但世间难事,怕的往往就是聪明人下笨功夫。
最后结果有目共睹。
连一向严苛的凯瑟琳都说,她对凯特的表演很满意。


这样的例子,表妹要举的话,真的太多太多。
为了演活农场主(《荒野寻踪》),她去学骑马,练射击;
为了捕捉《蓝色茉莉》中Jasmine阶层落差的心理状态,找准女主角酗酒的情状,凯特每天喝酒。
包括前文提到的伊丽莎白。
1998年,凯特因出演《伊丽莎白》中伊丽莎白一角,首次与奥斯卡结缘,获最佳女演员提名。
凯特为了演好这个传奇女王,一头扎进历史。
导演谢卡尔·卡普尔送给她一本20年代的《伊丽莎白女王箴言录》,她每天晚上回家不断地翻。

与凯特合作《卡罗尔》的导演海因斯曾这样形容她的疯狂:
有时候只有她自己对她的表演不满意。我们都不知道她什么意思,但是她会说“我要吃一片表演药了,完全不在状态”。
于此,你还认为凯特的成功是靠“天赋”么?
这简直是对她的侮辱。
3
前段时间,表妹看《晓说》,高晓松对谈张艺谋。
在那期节目中,两人谈到演员分两种,一种是老天爷赏饭吃,一种是祖师爷赏饭吃。
什么区别?
老天爷赏饭的意思是上天给了一张“电影脸”,平时看上去平平无奇,但一在镜头前,就灵光四射。
周冬雨,巩俐就是个中代表。
巩俐当年演《秋菊打官司》,编剧刘恒一想到是巩俐演就写不下去,因为一点不像。但张艺谋坚持。
最后,巩俐凭此角色问鼎威尼斯影后,至今仍是大明星扮演村姑的绝对代表。
那什么是祖师爷赏饭吃呢?
邓超就是。
他对角色有专业而透彻的了解,并愿意因此不留余力。
坦白讲,表妹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如雷贯耳。
但。
日后细想,又忍不住想“反驳”。
表妹的疑问是,什么是老天爷赏,什么是祖师爷赏,真的能分得那么清楚吗?
尤其对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那一小部分演员。
难道不是需要两者兼具?
就像,凯特·布兰切特。
凯特当然天生就是演员的料,她那张独一无二的脸,就是她畅销娱乐圈的通行证。
但她今天所企及的高度,没有后天的钻研,又是断断达不到的。
不说别的,单单一个许多演员容易忽略的,口音。
凯特的表演理念是,倾听。
她扮演角色,并不是把自己套进去,是先倾听这个人物内心的声音。

为了倾听角色的内心,她不惜学会多种口音与其对话。
操着一口澳大利亚英语的她,为此掌握了英语、爱尔兰语、法语、意大利语,各种美国口音,甚至,精灵语。
模仿口音是表演的一大难关。
因为这需要你跟自己的过去对抗。
你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听,把模仿变成融合,再把融合变成跟母语念出来一样自然。
以致观众完全不会注意到

这种较真当然包括语速。
比如《指环王》,她就抓住了精灵女王“慢”的特点:语速不急不徐,通过缓慢但不容置疑的腔调,把一个精灵女王的地位、气度、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凯特·布兰切特的获奖轨迹。我们可以看到,自2013年起,她的事业迎来了真正的巅峰。
——连续奉献出《蓝色茉莉》《卡罗尔》两部顶尖作品。
与此同时,她也慢慢从一个单纯的演员,演变成一个出色的女性先锋。
她为女性发声。
戛纳电影节上,身为主席的她,连同82名女性电影工作者,指出电影圈的女性歧视,呼吁电影行业的阶梯应该对所有人敞开。

她为家庭保留一方净土。
拍戏之余,凯特几乎不用社交软件,也鲜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养育三个孩子,领养一个女儿,充分享受天伦之乐。
她的才能,也越来越多元化。
与丈夫共同经营悉尼剧院已达八年,一人自编自导自演,策划过多场经典的戏剧作品。
对表妹来说,她就是一团不会熄灭的火,热情地拥抱人生,无论事业、家庭、爱好,无不全情投入。
全情,是一种态度。
是不辜负生命里的每一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回顾凯特饰演过的女性形象,会发现,不论智慧沉稳的伊丽莎白女王,还是独立自由的凯瑟琳·赫本,她的角色大都有一个特点——
都投入、理性、坚强。
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女主。
这也是为什么表妹一直都说,真正大女主的大,起点一定不是大,是“我”。
只有了解我,接受我,超越我,你才能活出一份不依附于任何人,任何价值的“大”。
原文发自于「柳飘飘了吗」
部分图片出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