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脂肪肝常见的4种辨证
今天分享一位外地患者的故事,他不远千里而来。症状如下:今年4月起出现肝区反复疼痛,总胆固醇5.8,查三酰甘油2.23,ALT持续在70左右,B超提示脂肪肝,脾稍大。已服用多种中西药物,症状未见改善。现在的症状是四肢沉重、腰膝酸软、肝区疼痛、体态肥胖,晨起口干口苦,胃纳亢进,小便色黄,大便粘腻不畅,日行1-2次,脉细,舌质微红。证属瘀阻肝络、肝郁气滞、痰热内蕴,治宜活血通络,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化痰祛湿。
中医认为脂肪肝一般是由于痰瘀阻络、脾虚湿盛、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而形成痹阻肝经脉络、湿痰瘀阻互结症状。
第一:痰瘀阻络
辨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体胖、胁肋胀满或刺痛,按之加重,失眠多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紫暗。
原因:常伴痰瘀痹阻于肝,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肝肾亏虚,酿成脂肪肝。痰瘀阻络型脂肪肝一般病因杂,病情重,调理需多方兼顾,仔细辨证。
第二:脾虚湿盛
辨证:胃口欠佳,嗳气恶心,餐后伴胸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舌边有齿印。
原因:由于情志失调或者饮食不节以及某些疾病因素,使湿浊结聚成痰,肝失疏泄,脾虚失于运化,以致痰湿阻于肝络而成脂肪肝。
第三:肝胆湿热
辨证:脾气暴躁,胁肋灼热疼痛或者胀痛,口苦口粘,常因饮食油腻而诱发加重,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苔厚腻。
原因:长期喜食甘肥厚味之食,积蕴湿热,或加之外感湿热,导致气失疏泄,络脉失和,肝胆湿热蕴结,湿热阻于肝络而成脂肪肝。
第四:肝郁气滞
辨证:胸闷不舒、肝区胀痛、胃口欠佳、倦怠乏力,口苦、善叹息,肝脏不肿或肿大,遇情绪不舒畅则症状加重,舌质暗红、苔薄白腻。
原因:多因痰湿内停、肝郁气滞、情志不舒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