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4.3.3.2 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只要是新生事物,那么归根到底是不会被任何腐朽力量所战胜的,相反,它必然要战胜一切腐朽力量,为自己的成长壮大开辟道路。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
第一、新生事物是同历史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的,是适合于当前的条件的,因此,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例如当资本主义制度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抵触的时候,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适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它在同资本主义制度相斗争的时候就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新生事物在根本改变了旧事物的同历史发展的要求相违背的性质的时候,批判地吸取了旧事物中某些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因此,在这一点上它也比旧事物更优越。例如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却继承和改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并使它们在新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生事物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它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人民群众的力量归根到底总是比反动统治阶级更强大,因此,新生事物的最终胜利是不可阻挡的。例如在当代,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广大人民摆脱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剥削制度所造成的苦难,因此它受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不可避免地要赢得世界性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说:“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1]这种新陈代谢的规律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2]。
但是,这是不是说,新生事物走向胜利是一帆风顺的呢?不是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3]其所以如此,是因为:
第一、新生事物在开始出现的时候总是弱小的、处于被支配地位的,这时,同它相对立的腐朽事物则还保持着较强大的力量,处于支配的地位,并且总是尽它最大的努力来压迫、扼杀和摧残新生事物。在这种情况下,新生事物不通过极其艰苦的斗争,就不可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战胜腐朽事物;在斗争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胜利和失败、前进和后退的多次反复,才能取得支配地位。历史上任何一种革命力量,没有不是经过这样的曲折道路才走向胜利的。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曾经是这样,今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革命也将是这样。
第二、即使新生事物已经通过严重的斗争取得了支配地位,腐朽事物也并没有立即消灭,它仍然同新生事物进行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还可能重新压倒新生事物,实现暂时的复辟。因此,新生事物仍然必须继续同它进行艰巨的斗争,才能巩固自己的支配地位,直到最后消灭腐朽事物。西欧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治统治权以后,曾经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多次发生封建势力复辟的情况。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也曾经发生过并且还可能继续发生资本主义复辟的情况。这些都是生动的实例。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主要原因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但是,人民群众只有在认识到新生事物的合理性及其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的时候,才会起来支持新事物;而这种认识是需要以人民群众的切身经验为基础的,是需要一个过程和一段时间的。“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4]马克思主义刚出世的时候并没有在工人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经过了大约半个世纪的艰苦斗争和实践考验,才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在开始时也没有为党内大多数同志所认识,也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斗争和考验,才被全党承认为指导思想。
以上种种原因,决定了新生事物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只能是艰难曲折的。看不到这一点,就会陷入幻想。现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都是新生事物同腐朽事物的尖锐斗争。“历史证明,革命没有不通过一些曲折的道路,也没有不遭受某些牺牲而能够取得胜利的。”“如果谁认为只有革命一帆风顺,事先得到不会遭受牺牲和失败的保票,才可以进行革命,那他就根本不是革命者。”[5]
注:
[1]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7-298页。
[2]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7页。
[3]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 卷,第379页。
[4]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 卷,第388页。
[5]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5年北京版(小字本),第19-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