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间隙装甲的苏联T-34E坦克

1942年9月12日,112厂召开会议讨论增强T-34-76的防护方案,来自NII-48的工程师A.T.Larin提议将附加装甲以间隙装甲的形式安装,与主装甲的距离至少等于次口径穿甲弹的穿甲体长度。至于对付破甲弹,则需要做测试来验证最佳间隙距离。

112厂在1942年9月25日至10月9日在戈罗霍维茨 ANIOP试验场进行了各式附加装甲测试,有紧挨着车体的、也有与车体分隔一定距离的。测试表明5-20毫米的、紧贴车体的附加装甲无法防御苏联76毫米团炮或四号坦克的KwK 37 75毫米/L24榴弹炮发射的破甲弹;而装甲距离车体425-480毫米时的效果最好,以上弹药无法穿透主装甲。试验表明无论有无附加装甲,炮塔防破都比车体好。另外,间隙装甲的寿命较短,2次次口径穿甲弹或3次破甲弹的攻击就能摧毁16毫米的间隙装甲板。有一些提案要进行现代化改装,包括改变主装甲的倾角等,然而在战时没有这功夫就被搁置了。

根据试验结果,112厂采用V.V. Krylov的方案开发间隙装甲,需要同时防御破甲弹和次口径穿甲弹,所以厚达20毫米,重量很大。这个项目又分为有炮塔装甲和无炮塔装甲2种子方案,每种方案的装甲防护等级分为5类。在共10种方案中,车重从31.8吨到32.19吨不等。装甲用螺栓和碟形弹簧固定,而覆盖它们的装甲板安装在铰链上,便于拆开。

由于20毫米间隙装甲实在太重,不得不削减到16毫米。方案一车体和炮塔都要防护,重量相比原版增加2.62吨;方案二只防护车体,而且部分地方用10毫米装甲替代了15-16毫米装甲,重量增加1.83吨。
1942年11月19日,112厂向斯大林提交了报告,建议生产46辆装甲增强型T-34,方案一和二各23辆。12月7日,斯大林签署命令要求112厂在1943年3月1日前完成生产。1943年夏,112厂完成改装。这种坦克被称为T-34E,字母“E”全称“ekranami”,在俄语中的意思是“带有保护的”。


间隙装甲包裹了炮塔四周(方案一)和车体两侧,含有装甲侧裙,水平倾斜5°,垂直倾斜35°,与车身之间的间隔为70-150毫米。这种坦克开始生产了三台进行测试,一辆按照方案一改装,一辆只安装正面的装甲,最后一辆只安装侧面的装甲。
这些坦克被分配到第139和198坦克团,其中139坦克团用于21辆方案一版和11辆方案二版;第198坦克团拥有2辆方案一版和12辆方案二版。1943年6月9日,红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司令发出064号令,命令坦克到前线进行实战试验,它们被分配到第5坦克团第41坦克旅和第25坦克团第111坦克旅。

在行军到前线途中,该坦克在恶劣地形转向时会导致泥巴堵塞到间隙装甲的缝隙中,降低机动性,此外没有太大问题。1943年7月25日至8月8日,T-34E参战。虽然第41坦克旅达成了作战目标,但T-34E遭受严重损伤,只有2辆方案一版和5辆方案二版保持作战能力,14辆损失,5辆需要大修,6辆需要中修。而第111坦克旅作战强度小得多,5辆车仍保持作战能力,方案二版有2辆损失、2辆需要大修、4辆需要中修,方案一版有1辆需要中修。除了被反坦克炮击毁外,4辆T-34E是被地雷炸毁的,1辆被迫击炮击毁,2辆被燃烧瓶烧毁。
战斗结束后分析损伤情况,T-34E的防御性能让人失望。被50毫米穿甲弹和75毫米破甲弹穿透的弹孔分别有2个。37次中弹来自75毫米穿甲弹,包括16次击穿侧面,5次击穿上面,6次击穿车体前部,10次击穿炮塔。15次中弹来自Pak 43/41 88毫米牵引式反坦克炮,包括7次击穿侧面,3次击穿上面, 2次击穿前面, 2次击穿后面,1次击穿炮塔。根据分析,T-34E无法防御PaK 40 75毫米/L46和Pak 43/41牵引式反坦克炮,甚至连50毫米炮的穿甲弹都不能完全防御。不过,设计者增加侧面防护的思路是对的,大多数攻击来自侧面。随着长身管的4号坦克和虎式坦克数量的增加,这种改型没有意义了,故没有大批量生产。1943年9月25日,分析者写了一篇报告,建议为T-34研制更有效的侧面装甲。然而,这批T-34E已经是二战红军最后批量安装间隙装甲的坦克了,后续的间隙装甲都只处于试验阶段。



不过,T-34E的侧裙在T-34-85中得到延续。在1945年,为了防御德国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苏联重新计划给T-34-85安装装甲侧裙,厚6-8毫米,距主装甲0.6米。在测试中,铁拳对安装了装甲侧裙的T-34-85造成了30毫米深的弹坑,没有穿透主装甲。

现代,仍有一些国家在使用T-34-85。这是一辆披挂橡胶垫附加装甲的T-34-85,摄于1996年春的波斯尼亚。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