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烛影斧声”到底是怎么回事?
宋太祖赵匡胤是病死的,还是被亲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杀害的?宋太祖赵匡胤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很早就去世了。他们真的是病逝,还是死于谋杀?
赵光义本名叫赵匡义,为了避赵匡胤的讳字“匡”,曾改名赵光义。在历史上,这个宋太宗赵光义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得到的褒奖之声很多。
但就是这么一个英明君主,在野史记载中却有着很多见不得人的污点,其中一个最大的污点就是“弑兄篡位”。
到今天为止,史学界仍然有两派,一派认为这不是传说,是事实,赵匡胤就是被弟弟赵光义所杀。一派坚持认为赵匡胤是正常死亡,非赵光义所为。
最早记录“斧声烛影”的文献为宋朝初年文莹和尚著作的《湘山野录》,其中就以几处疑点肯定赵匡胤是死于赵光义之手。
因为赵匡胤死前毫无征兆,而且正值盛年,突然驾崩“万岁殿”,按理说皇位应该传给两个儿子中的其中一个,但赵光义却继承了大统。所以文莹和尚认为赵光义为了得到皇位,而不惜下毒手害死自己哥哥。
在《宋史.太祖本纪》中,也提到了种种疑点,但是却没有加以辩解。
其实,动动脑子也就不难推算出答案。赵匡胤乃行伍出身,一身本领,否则黄袍加身之前也不可能身居军官要官都点检。
虽然赵匡胤生病了,但是赵光义武功不及太祖,单独一人杀不了哥哥,他也不敢。只要赵匡胤喊一句话,“把此人拖出去砍了!”也就没有后来的宋太宗了”。
另外两人的矛盾在于宋家权利的交接问题,太祖希望弟弟可以做个好丞相,弟弟的心中却想,你自己的位置还不是咱们帮着抢来的,你那两个儿子不咋滴,为啥你就不肯放权交给我来掌管,我赵光义或许比你强,日后我可以还你一个宋家王朝的太平盛世。
《宋史本纪》记载: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太祖)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
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猜测:
赵光义觊觎皇位已久,表面上与太祖走得很近,背地里培植势力。976年10月,太祖的亲信将领出征北汉,赵光义认为此时是下手的绝佳机会。
19日晚,太祖邀他进宫饮酒,光义借机在酒中做了手脚,太祖上床不久便去世。在太监王继恩等人帮忙下,匆匆洗净尸体。天亮时召集近臣观看,以示正常死亡,随后在枢前即位。
随后的时间里,太宗赵光义先是撤换李继勋、杨信、李重勋等太祖的亲信将领。掌握军权以后,用各种手段先后将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弟弟赵廷美等对皇位有威胁的人除掉。
贬官在外的赵普投其所好,编造金匮之盟,以掩天下人耳目。宋太宗踩着亲人的鲜血坐稳了宝座。
即使很多人都觉得是赵光义杀兄篡位,可是都没有证据
首先:有一个说法是宋皇后在太祖死后,想要立赵德芳为皇帝,结果来的人却是赵光义,皇后知道事情已经改变不了,立刻称晋王赵光义为“官家”,要知道官家是只对皇帝的称号,如果说宋皇后是按照太祖的意思,立赵德芳继位,那她看见赵光义来的时候应该是吃惊,而不是立马改口称官家,所以这里间接说明了太祖是有意让弟弟执政的。
其次:就是赵德芳还是个18岁的少年,太祖应该不会把打下来的江山交给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小屁孩,还有就是赵光义在得到王继恩的消息后,还在犹豫要不要进宫,因为深夜无诏进宫是以谋反罪处理的,但是王继恩、程德玄两人一直称述事情的真实性,赵光义这才赶过去,所以说太祖去世的事情赵光义根本就不知情。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官修的《宋史》里均是语焉不详,讳莫如深,原因恐怕是自宋太宗赵光(匡)义之后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这一脉承袭有关。这些人既不愿亦不能说清历史,又不好胡乱篡改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翻篇绕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