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七本书读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伯南克的主张


图/视觉中国
2022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2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经济学家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维格三人分享,以表彰他们在银行与金融危机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随后公布的颁奖声明指出,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推进了社会应对金融危机之策略: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研究,显著提升了我们对银行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刻。
三位经济学家中,伯南克最为人熟知。伯南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以其对大萧条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学界。通过探究大萧条的根源和政府的应对举措,伯南克指出导致经济危机影响深远且绵延不绝的关键因素,就是未能及时预防银行挤兑。银行倒闭以及相伴而生的储户信息流失,会重创一国将社会存款导入生产性投资的能力。
伯南克被誉为“大萧条迷”,多年沉浸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大萧条反过来对他影响也极大。伯南克认为,彼时美联储的应对之策颇值得重新审查,在其执掌美联储之后,一再提醒自己不可犯同样的错误。这一思想渊源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处理次贷危机期间的决策取向。
本次诺奖获奖者戴蒙德和迪布维格,也是经济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20世纪80年代早期,两人就在现代金融中介理论领域提出了著名的“Diamond-Dybvig”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伯南克著作等身,除在学界的贡献,在大众阅读领域也发力甚勤,仅译为中文的著作已有四五种。而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则与伯南克大为不同,两位学者更多专注于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在大众图书领域则几乎不施笔墨。因而本期书单主要推荐伯南克的代表性著作。至于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具体学术贡献,将另刊文予以深入评介。
除伯南克的著作,还选入三种在经济危机研究领域广受好评的经典著作,与伯南克作品对照参看,更有助于理解伯氏的学术贡献,以及为何诺贝尔经济学奖会颁发给这一学术领域的学者。
01 | 《伯克南论大萧条:经济的衰退与复苏》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后发展成蔓延全球的大萧条,不仅导致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大变动,在学术上也使得“现代宏观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这次大萧条寻求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是经济学界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为之后类似危机寻求可行解决方案的尝试。

伯南克是研究大萧条的大师级人物,其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系列文章,推进了大萧条的研究,也为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这些学术思想成为伯南克执掌美联储,以及应对次贷危机时的重要指南,帮助美国度过了该次危机。伯南克曾表示,大萧条时代,美国政府的应对举措多有值得斟酌之处,他将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次贷危机事前事后的评价学界多有歧见,而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通过考察伯南克对大萧条的论述和看法,来对照次贷危机中他所参与做出的决策,以对这场危机及其应对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伯南克多年来完成过一系列关于大萧条的研究文章,《伯南克论大萧条》便是这些文章的结集。
02 | 《金融的本质:伯克南四讲美联储》

作为对大萧条起因有过精深研究的学者和官员,伯南克在次贷危机期间,面临着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但他最终成功地获得了市场的信任。
本书即伯南克2012年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多次讲座的合集。书中,伯南克以其擅长的通俗、直接的方式,汇集其关于美联储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诸多政策背后的金融思想,以及他的金融理念。
全书内容贯穿了美联储从成立至次贷危机期间90余年的历史,既是一本关于美联储的中央银行金融史,也可以说是应对危机的金融政策演变史。
全书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伯南克指出美联储在大萧条期间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未能履行应有使命,这正是导致金融危机恶化为大萧条的关键因素。第二部分讲述了二战之后直到最近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美联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讲述次贷危机以及美联储的应对措施,这两部分有助于读者充分了解美联储相关政策如何出台及其背后的核心理念。
03 | 《行动的勇气:金融风暴及其余波回忆录》

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次贷危机爆发,全球金融系统的内在缺陷暴露无遗,一度濒临崩溃。伯南克及其美联储团队殚精竭虑,使用一切可用工具,遏制金融危机的蔓延态势,使得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得以持续运转,短期内就走出危机。
美国民众对华尔街的贪婪义愤填膺。伯南克及其团队承受了巨大压力,但他们在总统的积极支持下,终于成功地让摇摇欲坠的金融体系恢复稳定。


他们打造了一系列非传统的救助工具,帮助美国经济走向复苏,开创了令其他国家竞相效仿的模式。尽管学界对该次危机期间美国的危机处置政策有诸多不同意见,但也有坊间评论认为,如果不是伯南克及其团队推出紧急救市举措,形势可能变得更坏。
伯南克在本书序言中解释了书名“行动的勇气”之用意。在所有危机中,都会有两类人:敢于行动者和惧怕行动者。而美联储同仁们在美国经济状况需要他们采取有力、创新的行动时,顶着外界严厉批评和非难,鼓起勇气,采取了必要的应对举措。


书中记录和阐释了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并以内部人士的视角回顾了华盛顿的处置政策,全面翔实地披露了决策过程的细节,同时也梳理了伯南克在专业背景下对金融政策和工具的思考。
04 | 《灭火: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教训》

金融危机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尽管每一次危机本质上大多具有相同特征,但极少会发展到失控边缘。2008年金融危机却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美国总统、国会、美联储、财政部等政府机构被迫出台一系列非常政策,以应对几代人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面对这场致命挑战,伯南克、盖特纳和保尔森,携手推出一系列紧急干预手段。对重要企业进行大规模救助,对重要信贷市场提供政府支持。当危机逐渐走向失控时,三位作者又说服美国国会赋予其更强有力的制定政策的权力,获得授权直接对私营金融机构注资数百亿美元。最终,美国乃至世界经济被成功从危机边缘救回。
金融危机发生10年后,救市计划最核心的三位设计者,在本书中再次反思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者和中央银行家们提供了对于应对未来危机富有价值的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十余年间,对这场金融风暴及其应对策略,已经逐渐形成了两套截然对立的叙述。大多数金融监管者和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场“救火”行动迫不得已,政府干预势在必行。但相当部分美国民众则对挽救那些危机始作俑者颇为不满,这一思潮也为美国民粹主义的崛起增添了不少动力。三位作者则认为,“控制因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的唯一方法是把火扑灭,尽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帮助一些制造危机的人。”
作者们写作本书,多少有些为当年之决断作辩护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意图则是通过回顾危机的全过程,总结有助于减少未来危机损害的经验教训。为此,他们在本书序言中表示:“金融危机再次爆发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已经将它遗忘,我们再次把它记录下来是为了向大家传递从过往经历中总结出来的一些重要的经验教训,希望这些经验教训可以让大家保持新鲜的记忆,并在未来帮助危机化解者保护经济免受金融危机的破坏。”
05 | 《21世纪货币政策》

2020年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面临高通胀、大衰退,甚至存在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如何以史为鉴,研判形势,防范系统性风险,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问题。
美联储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推出的诸多新政,其中一些举措“越过了许多未曾被逾越的红线”。在伯南克看来,这些政策对美联储早期领导者,即便是在格林斯潘看来,也是不可想象的。创新的金融工具缓解危机于一时,却也让坊间揣摩经济政策的未来走向。本书正是伯南克对这些现状的思考结晶。
他在本书中以全新的视角解释了美联储的功能、政策等在过去70余年来的演进历程,并对未来的美联储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伯南克看来,美联储施政代有创新,这些创新正是现实经济图景所催生出的结果。作者还指出美联储之21世纪货币政策可能遇到的诸多挑战,如大通胀降临,数字货币的诞生与崛起,金融动荡之此起彼伏,以及未来美联储如何维持其独立性。
伯南克在前言中表示,本书的写作意图就是帮助读者理解美联储如何走到了今天,它如何从过去曾经面对的挑战中汲取经验,未来又将发展成何种样貌。
06 | 《被遗忘的萧条:经济危机与应对之策》

本书是美国金融记者、历史学家詹姆斯∙格兰特的名作,考察应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作者通过重审一场久已被遗忘的萧条,批评了“干涉主义”的观点,提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即政府对经济动荡的应对上策应是不事干预。
谈起经济危机,人们常以导致大萧条的1929年经济危机为例,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此之前的1920年~1921年,美国曾陷入为期18个月的经济衰退。当时,政府没有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是实行了财政平衡,还通过几年前成立的美联储提高利率,使得美国在翌年就走出那场危机,并启动一段强劲复苏。

而对比1929年的经济危机,格兰特以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和详实的历史分析,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即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并未减缓经济衰退,而是延长了衰退。作者认为,1929年之后的历次危机,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结果是导致经济危机愈加难以摆脱,市场花很长时间才能消化错误政策导致的后果。因此,正确的经济危机应对策略应该是重视“看不见的手”的修复作用。
该书观点与伯南克等人的看法截然不同,更类似于罗斯巴德在《美国大萧条》中所主张的“自由放任”意见。以此方略应对经济危机,显然无望得到主流经济学家乃至决策层的认同,但这一类看法仍值得关注,可与伯南克这一派学者的研究与政策实践加以对照。
07 | 《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

2007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学家卡门∙莱因哈特和肯尼斯∙罗格夫出版了本书,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了经济危机的通病。
作者的本意与书名给人的印象相反,强调的是经济危机并没有太多新鲜之处,而是一再重复一些固有元素;无论最近的金融狂热或金融危机看起来多么与众不同,都与其他国家或过去所经历的危机存在极多相似之处。
经过深入研究、严谨分析,他们指出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都惊人近似。并在书中分析了近八个世纪以来66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旨在揭示800年间金融领域的跌宕起伏规律,提供一个考察经济危机的大跨度、系统性、定量化视角。
在全球金融危机史的研究中,本书堪称时间跨度最长的著作之一,作者用定量的语言讲述了以各种面目出现的金融危机的历史。旨在探讨为何经济危机一再发生。
作者将根源之一归结为人的本性:人们总过于乐观,认为错误不容易再犯。但“人的贪婪与破坏性的原动力总会在一个时期后突破理性控制,能量在破坏性地释放之后,才会回归相对的宁静与繁荣”。
书中,作者对各类危机的阐述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过度举债。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企业或消费者,繁荣时期的过度举债都会造成系统性风险。
而当前世界很可能就面临着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如果不对过往危机进行深度分析,便无法弄清楚当前可能面对的风险和潜藏威胁,如莱因哈特和罗格夫所说,过度债务积累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在经济繁荣期总会显得并没有那么严重。但如何把债务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平衡好,则是一个挑战,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普通民众都不可忽视之。
(本文作者臧博:《财经》文化编辑;编辑:何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