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荆棘之森中的白蔷薇

2022-11-05 11:15 作者:月光如水照缁衣  | 我要投稿

近两天重刷了一遍《圣母在上》的第一季。


看到这季临近尾声时,白蔷薇大人的那段往事,又再次把我虐哭。


第一次看这部番时,整个四季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段。


这次重刷,这个段落我又反反复复、仔仔细细看了几遍,愈加感到,这个故事是整部作品里最耀眼、最完美、最深刻、最纯粹的存在。



1、荆棘之森


圣的故事有个引子,就是小说《荆棘之森》引发的猜测风波。而第10话的开头,就已经明示了,“荆棘之森”这个词语,指向的就是白蔷薇佐藤圣的往事。


荆棘与少女。这个意象我所看到过的最早使用是《凡尔赛玫瑰》。


在《圣母在上》里,类似的组合再次出现,一样的荆棘,一样深陷其中的少女。。


我觉得,荆棘所代表的,毫无疑问是社会规范。这些规范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指引,告诉每个人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荆棘的刺也暗含着违反规则会招致的惩罚。


社会规范的根源是所谓的社会共识。这里之所以加上“所谓的”三个字,我想表达的是,这个“共识”只是少数服从多数的结果,而非真正字面意义的共识。


这样一来,多数人的暴政就在所难免。


可以说,在任意时间地点的人类社会中,少数派、边缘人群都会不同程度地陷入这一“荆棘之森”。


结合《凡尔赛玫瑰》与《圣母在上》两部作品而言,“荆棘之森”这个意象表达出的意味还是有差别的。


在《凡尔赛玫瑰》的故事开头,奥斯卡的父亲一心想要个男孩,以继承自己的衣钵。当得知新出生的孩子还是一个女孩时,他下定决心要把她当作男孩子来抚养教育。


这一情节已经提示出,男性与女性在人类社会结构中通常的角色设定差异,以及由此差异衍生出的各种差别对待问题。


所以我认为,《凡》片头中使用荆棘缠绕的意味,主要是针对性别问题,尤其是女性的社会角色设定问题。


而在《圣母在上》这部作品中,男女差别的问题倒不是很突出。编剧想重点表达的,是围绕爱情这个核心点的性别设定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同性之爱能否被接受的问题。


很显然,这个命题触碰到了太多太多的禁忌和“不可以”。而这些“不可以”实质上只是来自于人们的习惯,或者结合前面的分析来说,来自于“多数人的暴政”而已。


------


荆棘之森中的人,没有自由,没有自我。


想获得自由,获得自我,就要付出遍体鳞伤,头破血流的代价。



《圣母在上》中的白蔷薇圣SAMA,最终走出了荆棘之森,但在我看来,这只表明,真正的佐藤圣,在16岁那年冬天,已经死去了。。。


圣诞节过后第二天,17岁的圣,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这在我看来,无比悲哀。无比悲哀。。。



2、云上的日子



圣的故事让我想起安东尼奥尼的一部作品——《云上的日子》。这部短篇集我现在只记得其中一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


一个侧颜激似马龙白兰度的帅气男孩邂逅了一位丁香般的女孩。男孩对女孩一见钟情。两人聊了很多,最后男孩送女孩回家,在门口临别时,男孩问明天是否还能见面,女孩回答:


明天我就要进修道院做修女了。(Fin)

时间上,《云上的日子》剧本在前,《圣母在上》的小说在后,我不清楚《圣》的作者是否有受《云》中这个故事的影响。但毫无疑问,《云》里的这个故事,和《圣》里的这个段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最大的不同,当然是男孩换成了女校的女生。不过,就两个故事中,其中一方最终的归宿是修道院来讲,它们暗示出了某些共同的东西。


在《圣母在上》里,白蔷薇大人感叹,自己败给了圣母玛丽亚。对此该如何理解、如何评价,我觉得见仁见智。


这里我只想说,站在凡人的视角来看,圣的这段感情经历“夺走”了她心里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



再结合前面1的结尾分析来讲,17岁开始的佐藤圣和人生前16年里的佐藤圣,已经是迥然相异的两个人了。或者说,在经历了那个刻骨铭心的16岁冬季之后,佐藤圣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在反抗,在“报复”——通过自己的“放荡轻浮”。这里的“放荡轻浮”当然需要加引号,因为这一外人看来的印象,实质上只是圣的“战斗”方式。




距离第一次看《圣母在上》已经有些年头了。今年再看圣的这个故事,觉得无比真实!每一个细节都是。。。


*写于2021-2-8


荆棘之森中的白蔷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