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不是教育
“急功近利”不是教育 ——家长哭了引发的思考
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退休前某个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某天上午下课走在校园操场上,远远听见孩子哭,稍近见家长在抹眼泪。 缓行大概听了一下,因为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还屡教不改;成绩不好,严重拖累班级的平均成绩。 每次孩子上课淘气,不完成家庭作业,考试成绩垫底等,教师就找家长。实在是太频繁了,孩子家庭环境不是特别好,家长还要谋生,实在折腾不起。 没有办法,为了不影响班级成绩,就和教师协商让孩子退学。 看情形孩子是被家长恨铁不成钢打哭的,家长抹眼泪估计是因为又生气又心痛又没办法,生生急的。 每个家长都希望有个聪明懂事的孩子,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班学生各个品学兼优。 其心情可以理解,可这怎么可能呢?毕竟“一母生九子,九子还各不同。” 那这个教育现象该怎么用专业的认知态度理解呢? 个人观点: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不是教育。 就因为孩子上课学习习惯不好,就因为孩子考试分数少,就因为孩子回家不能完成作业,结果孩子家长甚至老师,就有了不让孩子上学的想法? 有这样想法的人们,你懂教育吗?教育的天职是什么? 你见过谁家孩子天生就是完美无瑕的?如果孩子都是完美无瑕的,还要教育干什么? 不得不深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个人觉得,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方式有问题,一句话,太“急功近利”! 评价方式狭隘单一,不够科学动态全面,太看重一张试卷的分数结果! 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有的教师,可能是因为不重视自身学习提升,导致教育教学理念落后;也可能是功利心重,所以片面追求分数,评价学生简单粗暴,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 各个学校也不同程度存在这种“唯分是从”的现象。 评价学生,考试分数高成绩好,就是全好学生;评价老师,任课班级平均分数高,就是好老师。 总之,分数是衡量优劣高低的唯一标准。 孩子学习好就真的是好学生吗?任课班级平均分数高就真的是好老师吗? 显然不是! 考试分数,只能说明孩子大概的知识和部分能力传授训练培养情况。既不能说明孩子品学兼优,也不能说明教师教育成功。 现实社会中许多现象:“高分低能”、“有才无德”、“三观不正”、“扭曲变态”、“自私狭隘偏激”,种种现象都在传递这个信息——不是! 所以,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教育不能只看分数,只看分数,那不是教育,是速成培训班。 这种“唯分是从”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新课改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理念,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是必须摒弃的! 因为这样“唯分是从”的教育教学理念,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一个孩子因为听课习惯、作业习惯等学习习惯不好,导致成绩不好。又因为这要命的考试成绩不好,使得教师家长全面否定孩子的一切,全面否定孩子不同方面不同幅度的进步和发展。全面否定教育教学效果,感觉一切教育教学努力都是无用功,都是在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所以,以此推理就应该及时止损,就应该放弃学校教育! 就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就应该放弃学校教育吗? 换言之,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应该放弃对该生的教育义务吗?这是不是有悖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初衷呢? 另外,师者父母心。 教师们应该是密切配合,帮助孩子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成长的搭档,不应该是互相排斥、学科对立的竞争对手。 认知水平有限,欢迎探讨交流!